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冬季养生 Tag

中医养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说法。冬季养生之道,应以“藏”字为首要原则。那么,冬季哪些部位不能冻呢?从医学角度讲,人体有8个部位最怕冷,对它们进行保暖防护尤为重要。 1.脚部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也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肾和脾的经脉都起源于脚。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当脚部受寒,回心的静脉血液就会像“塞车”一样淤滞在脚踝附近,这样就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关节炎、妇科宫寒病、高血压、慢性胃炎等病邪就会乘虚而入。因此,寒冷天气千万不能让双脚受凉。 中医养生建议:冬季,每天用热水泡脚,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使全身都暖和起来。每次泡脚20分钟,水温42℃左右最佳,对于糖尿病的患者务必由家人兑好水温,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天气好时,也可踢毽子、走路,锻炼下肢、抬高下肢,提高御寒抗病能力。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2.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它是肾之腑。肾喜温恶寒,肾气有温煦全身阳气的作用,而全身的正常工作正是靠阳气。一旦腰部受寒肾气受损,就会立刻“闹情绪”,人就会感到怕冷、无力、饮食少。男性会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因此,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不要让腰部裸露。 中医养生建议:日常生活中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0~100遍,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3.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一旦受到寒邪侵袭,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气温15℃时,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气温4℃时,占60%。所以,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 中医养生建议: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对于“坐月子”的更需要注意护头。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避免冷风直吹。秋冬季节也不宜晨起洗头,以免头部受风寒。此外,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微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促进诸阳上升,气血不衰。 4.脖颈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上承头颅,下接躯干,还是咽喉要道,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这使它“身体”格外娇贵,一旦受寒,容易导致有肺部症状的感冒、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等疾病的接踵而来。 中医养生建议:冬天最好穿立领装,尤其是老人,外出一定要戴围巾,对预防颈椎病、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5.腹部 腹部为人体脏腑之气结聚之处,腹部受寒易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 中医有“不通则痛”的说法,有胃病史的人受寒后容易胃痛,经期女性受寒后容易痛经。中年男性阳气衰弱,受寒后容易出现肠鸣腹泻。 中医养生建议:不建议秋冬季穿露脐装、低腰裤等易使腹部受寒的衣服。老人、儿童及经常胃部不适人群,不妨在出门时多穿一件外衣,夜间睡觉时腹部盖上被褥,避免腹部受寒;同时可在每晚睡前将双手搓热,左手手心放肚脐上,右手放在左手手背上,然后绕着肚脐顺时针搓摩腹部约10分钟,长期坚持可以有效缓解腹部受寒引起的不适。 6.膝部 膝部是人体重要部位,若不注意膝部的保暖把膝盖露在外面,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引起关节疼痛,特别是在南方湿冷天气里,容易导致寒湿入络,引发关节炎和风湿痛。 中医养生建议: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戴上护膝,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注意运动不要过量,尤其骑车出行更需要注意护膝保暖。除了冬季,雨雪天、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受潮。 7.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黏液分泌会减少,毛细血管会变脆,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导致鼻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建议:冬季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天冷时,可每天按摩鼻翼,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提高耐寒能力。 8.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如忽视背部保暖,易受风寒之邪入侵,耗伤人体阳气,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现在许多朋友待在温暖的室内,却也难免有事外出,或是上厕所,又或是出门取快递。这样后背就会直接从温暖的空调房里挪到冷风里,容易损伤后背巡行督脉的阳气。 中医养生建议: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冬季阴气盛极,天寒地冻,万物萧条,生机闭藏,养精蓄锐,为来年新一轮气化运动蓄势待发。从五运六气角度分析,此时属于“五之气”“终之气”时段,2017是丁酉年,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厥阴风木,燥气较著,江南部分地区,海棠、杜鹃、桃花,“梅开二度”“春令反行,草乃生荣”的状况明显。11月22日小雪后,进入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少阴君火,这一时段前期会延续五之气风与燥的运气特点,加之客气少阴君火,可能出现相对暖冬,即有“阳气布,候反温,蛰虫反见,流水不冰”的现象,从发病上讲,总体没有较大疫病,民乃康平。 《灵枢·本神》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在冬季避寒就温,敛阳护阴,益肾填精总的原则下,结合今年冬季运气特点向大家介绍一些养生原则: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冬季养生特别要注重阳气的顾护,尽量避免寒邪伤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提出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此,冬季日常应早睡晚起。冬季锻炼也要遵循晚起的原则。 固密心志,保养精神 中医养生历来注重养心。冬季万物凋零的景象逐渐明显,容易触景生情,抑郁不欢的情绪。 冬月闭藏之时,应注意固密心志,保养精神,勿使情志过极,以免扰阳,也不可郁郁寡欢,损耗心阳。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心态,做到景随心至,境由心生。在午后阳光下,沏一杯红茶,品读一篇美文或任凭思绪遨游,或做个“白日梦”,亦不失为养“藏”之法。 冬天养生,注重五暖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给冬季养生框定了一个大的原则:“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并指出“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如果不能遵循冬气之应,可能会产生伏邪,到了春天会出现肢体经络病症等。因此,冬季日常做好五暖: 头暖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寒冬季节,头部暴露,受寒邪侵袭,血管收缩,很容易引发伤风感冒、头痛、面瘫等,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所以,寒冬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很有必要。 背暖 背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干线,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主人身之表。防止背部受风感寒,可以加穿贴身棉背心,女性可以佩戴一条坎肩,既可彰显美丽气质,又有保暖作用。此外,老年人在中午太阳好的时候,可以晒晒背部,既能驱寒,亦能促进钙的吸收。 腹暖 脾胃为后天之本,肩负食物的运化、吸收功能。腹部内藏脾胃、大肠、小肠、肝胆等消化系统器官,腹部又属阴。进入冬季,不慎感受寒邪后,易出现胃脘痛、腹泻、消化不良等脾胃系统疾病,尤其是脾胃虚寒型体质的人,除了饮食上注意外,可戴一个棉腹兜,还可以放点甘松、山萘、花椒做成药兜。 脚暖 民谚有“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之说。脚也被誉为“人体第二心脏”,相对头部来说,脚属阴,阳气偏少,血流缓慢,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差,脚受凉后,不仅易生冻疮,还会诱发感冒、扁桃体炎、气管炎等疾病。冬季要保持鞋袜干燥,尽量穿厚一点的袜子,现在很多年轻女性为了追求时尚而不穿袜子,十分不可取。 食暖 冬季饮食宜温暖,忌寒凉,以不损伤脾胃为宜,煲粥是一个不错的烹调方法。同时,应适当进食牛肉、羊肉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以增加能量,达到御寒的目的。虽然主张饮食要暖,但不可过食熏烤、煎炸之物,也不主张过烫,以入口不烫唇为度。 适度浴足,未病先防 睡前可用温热水浴足,再左右交替按摩涌泉穴各100次。关于浴足选择的药物,结合今年冬季的运气特点,每次可取艾叶20克,花椒20克,肉桂10克。究其机理,艾叶,苦、辛、温,入脾、肝、肾经,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等功效。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可补火助阳、温经通脉;结合今年下半年运气特点容易上火,出现口腔溃疡、睡眠不佳、头晕脑胀等情况,加用肉桂,有引火归源的功效。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其气味芳香,可健脾,可除湿止痛,还有扩张血管、降压的作用。针对五之气出现的风、燥特点,许多人血压控制不佳,加用此有降压作用。《本草纲目》载:“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对于女性来讲,冬天手脚不温,此配方浴足可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顺时食养,药食同源 冬季在五行应水,在人体应肾,可以吃点腰果、栗子、核桃等以补肾。《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饮食宜减咸增苦。另外,根据五运六气原则,这一时间段,应以甘泻之,以酸收之。此时选择食物,应注重甘味。 鹅肉可补虚 鹅肉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具有益气补虚、和胃止渴、止咳化痰等作用。《本草纲目》说:“鹅肉可利五脏,解五脏热、止消渴。”民间还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谚语。针对今年秋末冬初,多见咳嗽甚至久咳的人尤为合适。另外,从口感上说,鹅肉鲜嫩松软,清香不腻。冬天喝点老鹅汤或者红烧老鹅、萝卜烧鹅,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牛肉益气血 牛肉,味甘、性平,归脾,胃经,具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等功效。牛肉富含蛋白质,而低脂肪,含有钾、锌、镁、铁、维生素B12、B6 等多种微量元素,并可增强免疫力。其补气功同黄芪。对于贫血、久病体虚、营养不良、筋骨酸软、术后、体力劳动者,尤其合适。煲牛腩、红烧牛肉,萝卜烧牛肉,不仅味美,而且具有很好的营养、补益作用。 萝卜安五脏 饮食调摄,荤素搭配也很重要。这一时期,萝卜是时令佳蔬,民间有“萝卜进城,药店关门”之谚。萝卜,味甘、性平、微寒,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补中安脏等功效。萝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一般水果还多,它所含的维生素A、B以及钙、磷、铁等也较丰富。冬季可以经常吃点萝卜,可以单独蜜汁红烧,也可配上排骨、牛腩煲汤,配上老鹅、五花肉、牛肉红烧等。 芹菜平肝热 中医养生注重饮食的应节性,俗话说“九月芥蓝、十月芹”。芹菜,甘、微苦、平,入肝、胃经。有平肝清热,润肺止咳、降压等功效。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钙、磷、铁等。针对今年冬天可能会出现暖冬,有可能会出现肝火旺盛、血压不稳定、干咳、小便灼热等上火的情况,不妨吃点芹菜。芹菜可以清炒,也可以炒肉丝,炒香干或者焯水凉拌百叶等。 温中驱寒,酌饮红茶 冬天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养护阳气,除了吃还要注意喝。中国人有喝茶的习惯,冬季可以喝点红茶。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可温中驱寒,能化痰、消食、开胃。对于脾胃虚弱者也可饮用。此外,红茶含有脂多糖,喝红茶还有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尤其适合。再者,红茶还具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如果冬季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也可以喝点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