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小雪:冬韵初临,藏养有道

小雪:冬韵初临,藏养有道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亦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节,2024 年的小雪始于 11 月 22 日。此时节,秋意渐消,冬寒初显,天地间已然染上淡淡的冬日韵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句话精准勾勒出小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 随着气温降至冰点附近,空中的降水形态由雨逐渐凝结为雪,但此时寒气尚未达到极致,降雪量通常不大,“小雪” 之名便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是,节气中的 “小雪” 并非天气预报里的降雪等级,而是对这一时期气候趋势的概括,核心反映了气温下降、降水形态转变的自然规律。小雪一至,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天气将日渐寒冷,冬日的氛围感也愈发浓厚。
我国古代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细腻描绘了时节流转的渐变过程:

一候虹藏不见。气温持续走低,空气中的水汽多凝结为霜雪,彩虹失去了形成的条件,便悄然隐匿起来;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向上收敛,地面的阴气向下沉潜,天地间阴阳二气不再交汇流通,万物的生机随之潜藏内敛;

三候闭塞而成冬。随着阴阳隔绝、寒气渐盛,天地万物进入封闭潜藏的状态,严寒的冬季正式拉开序幕。

小雪习俗: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腌腊御冬

民间自古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的说法。小雪过后,气温骤降且天气干燥,这种环境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是腌制腊肉、香肠、风鸡等腊味的绝佳时机。家家户户会趁着晴好天气,将新鲜肉类用盐、酒、香料腌制后悬挂晾晒,让风味在时光中慢慢沉淀,为冬日餐桌储备下咸香醇厚的美味。

晾晒鱼干

在沿海地区,小雪时节的习俗则与渔获紧密相关。此时正是鱼类丰收的季节,加之干冷的气候利于保鲜,渔民们会将捕获的鲜鱼处理干净后,铺在竹架上晾晒成鱼干。经过阳光与清风的淬炼,鱼干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既是冬日里的特色食材,也是沿海人家储存食物的传统方式。

烹食糍粑

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着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口感香甜软糯,趁热食用时,糯米的温润与甜味能驱散冬日的寒意,既能作为解馋的时令小吃,又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是南方人对抗湿冷冬季的特色美食。

酿造小雪酒

一些地区还有小雪后酿酒的传统,称为 “小雪酒”。古人认为,小雪时节气温低、湿度小,利于粮食发酵,且酿出的酒不易变质,酒色清澈透亮,口感醇冽甘美。用新收获的粮食酿酒,不仅是对丰收的庆贺,也为冬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小雪养生:顺时闭藏,温养身心

小雪时节,寒气日益深重,北方多有降雪,南方虽 “地寒未甚”,但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感愈发明显,此时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气温骤降且多变,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肠胃不适等问题,养生调理需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的原则,紧扣 “秋冬养阴” 核心,重在 “藏” 与 “养”。
人体在此时节阴阳消长、代谢流通相对减缓,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起居上宜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蓄积精元;情志上要保持乐观平和,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防止耗伤阳气;饮食上可适度进补,侧重滋养肺肾,同时避免过度劳累,谨防阳气耗损。

穴位保健:艾灸温阳

艾灸是小雪时节温阳散寒的有效方式,可选择以下穴位施灸,每次每穴 10-15 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上,具有温阳补气、强肾纳气的功效,能增强体质、抵御寒邪;
  • 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可滋阴温阳、补肾强腰,缓解冬日腰膝酸软;
  • 神阙穴: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上,能健脾温阳、回阳固脱,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待燃烧稳定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 2-3 厘米熏灸,避免烫伤。

十月中坐功:调和气血

这套坐功能固护阳气、调和气血,适合小雪时节练习:
  1. 取盘腿坐姿,双手扶膝,脊柱保持舒展挺直;
  2. 左手按在左膝上,肘部向外撑开,右手攀住左肘,右手回拉与左肘外撑形成温和争力,同时头部向右转;
  3. 稍作停留后,放松手肘,头部回正;
  4. 换侧重复:右手按右膝,肘外撑,左手攀右肘,左手与右肘形成争力,头部左转,随后放松回正;
  5. 收式时,双臂自然放松,双手轻扶双膝,调整呼吸片刻即可。

足浴保健:温阳散寒

组方:艾叶 40 克、小茴香 20 克、生姜 40 克、桂枝 30 克。

操作方法:将药材加水煎煮,取药汁倒入泡脚桶,待水温降至 45℃左右时泡脚,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1 次。泡脚后可将双脚掌对搓,或用手揉搓对侧脚心,长期坚持能增强体质、提升御寒能力。

药膳调理:滋养身心

温馨提示:以下药膳孕妇慎用;所有药膳不宜隔夜食用,建议当日烹制当日吃完;食用时若出现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及时就医。

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羊肉 250 克、当归 10 克、枸杞子 10 克、生姜 3 片、黄酒、食盐适量。

做法:1. 羊肉洗净切块,焯水去除血沫杂质;2. 当归切片,枸杞子洗净备用;3. 将焯好的羊肉放入炖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加入当归、姜片、枸杞子和少许黄酒,转小火慢炖 1 小时至羊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适合冬日畏寒怕冷者食用。

芡实煲猪排骨

材料:猪排骨 400 克、芡实 30 克、枸杞子 15 克、陈皮 3 克、生姜 2 片、食盐适量。

做法:1. 猪排骨切块焯水;2. 芡实、枸杞子、陈皮洗净;3. 所有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煲 1 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能改善冬日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的情况。

香菇枸杞牛肉煲

材料:牛肉 200 克、香菇 100 克、枸杞子 30 克、食盐适量。

做法:1. 牛肉洗净焯水后切片;2. 香菇泡发切块,枸杞子洗净;3. 全部材料放入砂煲,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煲至牛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补肾、养肝益血,兼顾滋养与御寒。

百合银耳羹

材料:干银耳 10 克、鲜百合 15 克、干莲子 15 克、枸杞子 15 克、冰糖适量。

做法:1. 银耳泡发洗净,撕成小朵;2. 莲子温水泡软去芯,鲜百合、枸杞子洗净;3. 炖锅内加水,放入银耳、莲子炖煮 30 分钟,加入百合再炖 15 分钟,最后放入枸杞子和冰糖,煮至冰糖融化即可。

功效:滋阴润肺、养颜补气,缓解冬日干燥对身体的影响。

三宝黑米桂花粥

材料:黑米 100 克、红豆 50 克、莲子 30 克、花生 30 克、桂花 20 克、冰糖适量。

做法:1. 黑米、红豆洗净后提前浸泡;2. 莲子、花生洗净沥干;3. 将黑米、红豆、莲子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转小火煮 1 小时,加入花生续煮 30 分钟,最后放入桂花、冰糖,拌匀煮 3 分钟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养颜美容,是冬日里温和滋补的杂粮粥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