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 小雪:冬韵初临,藏养有道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个节气,亦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公历每年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节,2024 年的小雪始于 11 月 22 日。此时节,秋意渐消,冬寒初显,天地间已然染上淡淡的冬日韵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这句话精准勾勒出小雪节气的物候特征 —— 随着气温降至冰点附近,空中的降水形态由雨逐渐凝结为雪,但此时寒气尚未达到极致,降雪量通常不大,“小雪” 之名便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是,节气中的 “小雪” 并非天气预报里的降雪等级,而是对这一时期气候趋势的概括,核心反映了气温下降、降水形态转变的自然规律。小雪一至,寒潮与强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天气将日渐寒冷,冬日的氛围感也愈发浓厚。 我国古代将小雪节气分为三候,细腻描绘了时节流转的渐变过程: 一候虹藏不见。气温持续走低,空气中的水汽多凝结为霜雪,彩虹失去了形成的条件,便悄然隐匿起来;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空中的阳气向上收敛,地面的阴气向下沉潜,天地间阴阳二气不再交汇流通,万物的生机随之潜藏内敛; 三候闭塞而成冬。随着阴阳隔绝、寒气渐盛,天地万物进入封闭潜藏的状态,严寒的冬季正式拉开序幕。 小雪习俗: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腌腊御冬 民间自古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的说法。小雪过后,气温骤降且天气干燥,这种环境能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是腌制腊肉、香肠、风鸡等腊味的绝佳时机。家家户户会趁着晴好天气,将新鲜肉类用盐、酒、香料腌制后悬挂晾晒,让风味在时光中慢慢沉淀,为冬日餐桌储备下咸香醇厚的美味。 晾晒鱼干 在沿海地区,小雪时节的习俗则与渔获紧密相关。此时正是鱼类丰收的季节,加之干冷的气候利于保鲜,渔民们会将捕获的鲜鱼处理干净后,铺在竹架上晾晒成鱼干。经过阳光与清风的淬炼,鱼干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既是冬日里的特色食材,也是沿海人家储存食物的传统方式。 烹食糍粑 南方部分地区流传着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由糯米蒸熟后捣烂制成,口感香甜软糯,趁热食用时,糯米的温润与甜味能驱散冬日的寒意,既能作为解馋的时令小吃,又能起到暖身驱寒的作用,是南方人对抗湿冷冬季的特色美食。 酿造小雪酒 一些地区还有小雪后酿酒的传统,称为 “小雪酒”。古人认为,小雪时节气温低、湿度小,利于粮食发酵,且酿出的酒不易变质,酒色清澈透亮,口感醇冽甘美。用新收获的粮食酿酒,不仅是对丰收的庆贺,也为冬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小雪养生:顺时闭藏,温养身心 小雪时节,寒气日益深重,北方多有降雪,南方虽 “地寒未甚”,但雨水与寒气交织,湿冷感愈发明显,此时防寒保暖尤为重要。气温骤降且多变,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疾病及肠胃不适等问题,养生调理需遵循《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的原则,紧扣 “秋冬养阴” 核心,重在 “藏” 与 “养”。 人体在此时节阴阳消长、代谢流通相对减缓,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起居上宜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帮助身体蓄积精元;情志上要保持乐观平和,避免情绪大幅波动,防止耗伤阳气;饮食上可适度进补,侧重滋养肺肾,同时避免过度劳累,谨防阳气耗损。 穴位保健:艾灸温阳 艾灸是小雪时节温阳散寒的有效方式,可选择以下穴位施灸,每次每穴 10-15 分钟,以皮肤微微红晕、局部温热舒适为度: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上,具有温阳补气、强肾纳气的功效,能增强体质、抵御寒邪; 太溪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可滋阴温阳、补肾强腰,缓解冬日腰膝酸软; 神阙穴:即肚脐中央,前正中线上,能健脾温阳、回阳固脱,对脾胃虚寒者尤为适宜。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一端,待燃烧稳定后,对准穴位距离皮肤 2-3 厘米熏灸,避免烫伤。 十月中坐功:调和气血 这套坐功能固护阳气、调和气血,适合小雪时节练习: 取盘腿坐姿,双手扶膝,脊柱保持舒展挺直; 左手按在左膝上,肘部向外撑开,右手攀住左肘,右手回拉与左肘外撑形成温和争力,同时头部向右转; 稍作停留后,放松手肘,头部回正; 换侧重复:右手按右膝,肘外撑,左手攀右肘,左手与右肘形成争力,头部左转,随后放松回正; 收式时,双臂自然放松,双手轻扶双膝,调整呼吸片刻即可。 足浴保健:温阳散寒 组方:艾叶 40 克、小茴香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