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5 超加工食品:全球餐桌上的健康隐患
在当今全球的超市货架上,薯片、可乐等超加工食品随处可见,已然成为消费主流。近期,美国心脏协会在权威杂志《循环》上发表科学声明,明确指出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显著增加患心脏病、2型糖尿病、肥胖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一结论为人们的健康饮食敲响了警钟。
超加工食品的定义与分类
超加工食品的概念源于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NOVA(葡萄牙语“新”)食品分类系统。该系统将食品细致划分为四类:
- 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保持了最原始的状态,如新鲜的蔬果、肉、蛋、奶以及谷物等,它们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素,是健康饮食的基础。
- 加工烹调原料:像油、盐、糖、醋等,它们在烹饪过程中起到调味和辅助的作用,虽然本身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但通常不直接食用。
- 加工食品:一般由前两类食品加工制成,例如罐装蔬菜或鱼、原味坚果、轻度烘焙的面包等。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保留了部分原始食材的营养,且加工方式相对简单。
- 超加工食品:这是经过一系列复杂工业加工的产物,为了达到方便即食、口感美味的效果,通常会添加香料、色素、乳化剂、增味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经过这样的加工后,几乎很难从成品中识别出原始的食品材料。
超加工食品中的“健康杀手”
美国心脏协会在声明中特别强调,工业加工食品并不完全等同于对健康有害的超加工食品。部分全麦面包、低糖酸奶、番茄酱、原味坚果、低盐豆类酱料等,虽然也经过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但营养尚可,可以酌情纳入日常饮食。然而,生活中有一些高脂、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对健康的危害极大,需要重点关注。
- 加工肉类:火腿、午餐肉、香肠、腊肉等,在加工过程中往往会添加大量的盐、防腐剂和添加剂,不仅营养流失严重,而且饱和脂肪和钠含量极高,长期食用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发病风险。
- 含糖饮料:碳酸饮料、果茶、奶茶、含乳饮料、含糖茶饮、含糖咖啡等,这些饮料中含有大量的添加糖,过量饮用会导致血糖波动、体重增加,进而引发2型糖尿病和肥胖等问题。
- 高温油炸精致谷物食品:用白米、白面等精致谷物通过高温油炸制成的食品,如炸薯条、炸面包片等,能量密度大、纤维含量低,且在油炸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对健康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这些超加工食品营养质量低下,饱和脂肪、添加糖、钠含量高,能量密度大而纤维含量低。它们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健康,比如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影响食欲调节机制,促使人们过量进食;食品添加剂或加工副产物还可能对肠道菌群和代谢产生潜在干扰,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超加工食品在全球的“崛起”
目前,超加工食品在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食物系统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超加工食品的人均供能比分别高达57.9%、56.8%和45.1%;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均供能比也分别达到19.7%、28.6%和29.8%。在我国,1990 – 2019年期间,加工食品的消费量从1.5%增长到28.7%,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超加工食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食物,对食物便捷性的高度依赖使得超加工食品成为首选;工业化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大规模生产超加工食品;同时,超加工食品通常具有高油、高盐、高糖的特点,能够刺激人们的味蕾,让人难以抵挡其诱惑。
多国限制措施与综合干预策略
面对超加工食品带来的健康挑战,多国已经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
- 巴西:2014年发布《巴西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居民优先选择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食品,避免食用超加工食品,从饮食指导层面引导民众健康饮食。
- 哥伦比亚:实行“糖税”政策,自2023年起对超加工食品及饮料征收健康税,并根据添加糖含量进行分级征税,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减少超加工食品中糖的添加,同时也引导消费者减少购买。
- 英国:自2025年10月起,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和在线平台上投放高脂、高糖、高盐食品广告,减少儿童接触这类食品广告的机会;同时推行食品“交通灯”营养标签制度,高脂、高糖和高钠超加工食品通常被标记为“红灯”,帮助消费者快速识别不健康食品,引导其做出更健康的消费选择。
为了避免居民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干预。在食品生产方面,可以对超加工食品实施分级税制,根据其健康程度征收不同税率的税收,鼓励企业生产更健康的食品;推行超加工食品健康标识,让消费者能够清晰地了解食品的健康信息;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超加工食品健康风险的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加强食品添加剂管控,规范添加剂的使用种类和剂量,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个人来说,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选择成分简单、添加剂少的产品。如果食品配料表很长,且有一长串看不懂的化学名词,那么大概率就是超加工食品,应尽量避免购买。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选择天然和简单加工的食物,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果、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奶类、豆类以及未加工的水产、畜禽类等;选择健康的植物油,减少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并将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25 – 30克。此外,尽可能在家就餐,选择蒸、炖、煮、烩、凉拌等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食物营养流失;选择水果、酸奶、原味坚果等健康零食当作加餐,尽量不喝或少喝含糖和代糖饮料。
超加工食品的泛滥给全球公共健康带来了严峻挑战,但通过多国的限制措施和综合干预策略,以及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和饮食行为的改变,我们有信心应对这一挑战,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