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血管疾病谱变迁:新挑战与科学应对策略

心血管疾病谱变迁:新挑战与科学应对策略

近日,比利时鲁汶大学心血管科学系、英国心脏基金会心血管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在《柳叶刀》发表评论,深度剖析了全球心血管疾病谱的深刻变革 —— 急性冠脉综合征、脑卒中这类传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持续下降,而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率稳步上升,为全球心血管防控工作带来新课题。

一、全球疾病谱新态势:动脉与非动脉疾病 “此消彼长”

自 2005 年起,全球心血管疾病结构开始显著转变。以英国 2000-2002 年至 2017-2019 年的随访数据为例,这种变化尤为清晰: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占比从 55% 大幅降至 39%,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核心亚型均同步下降;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逆势上升”:心律失常占比从 19% 升至 28%(其中房颤或房扑从 16% 升至 22%),退行性疾病从 20% 升至 24%,血栓栓塞性疾病从 6% 升至 8%。

如今,冠心病、脑卒中在全球心血管病总发病率中占比已不足一半,房颤或房扑成为常见心血管问题,静脉血栓栓塞、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也与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基本持平。这种结构性转变,正深刻影响医疗资源配置与疾病总体负担。

二、中外差异显著:欧美趋稳与我国攀升的鲜明对比

尽管疾病谱的结构性转变具有全球普遍性,但不同国家的总体发病趋势差异明显:

欧美发达国家:通过戒烟、限盐、控制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干预措施,心血管病总发病率已从快速上升进入平台期;

我国现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危险因素控制仍有不足,叠加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攀升。据 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报告》,2023 年我国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达 7649 万人次,较 2022 年增加 47.3%。

临床层面,这种差异同样突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表示,10 年前门诊 70%-80% 患者为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今这类疾病基数仍高,但房颤、老年退行性瓣膜病患者比例显著上升,“有时一天门诊能接诊近 10 例房颤患者,比早年一周遇到的还多”。

三、多因素驱动:疾病谱变迁的 “三大推手”

心血管疾病谱的转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老龄化、生活方式、医疗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专家将其总结为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1. 老龄化:非动脉疾病上升的 “核心引擎”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上升的共性原因。截至 2024 年末,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 2.2 亿,而年龄增长会引发心脏不可逆的生理性退化:

心房组织纤维化导致电传导紊乱,推高房颤患病率;

心脏瓣膜胶原纤维老化、钙化,引发退行性瓣膜病;

老年人常伴多种基础病,如高血压加速瓣膜退化,慢性肺病干扰心脏电活动,形成 “年龄 + 基础病” 的叠加风险。

2. 不良生活习惯:人为可控却持续恶化的 “风险源”

与老龄化的 “自然属性” 不同,生活方式改变是可干预却持续恶化的关键因素:

久坐普遍化:2023 年底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显示,我国 40 岁及以上居民每天静坐时间达 8.8 小时,导致下肢静脉血流减慢,增加静脉血栓栓塞风险;

饮食结构失衡:高脂、高盐饮食普遍,升高血液黏稠度、损伤血管内皮,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

精神压力增大:焦虑、抑郁等情绪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干扰心脏电活动稳定,增加心律失常发作概率。

3. 医疗技术进步:利弊交织的 “双刃剑”

医疗技术进步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时,也间接推动了疾病谱转变: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存活期延长,易继发房颤、功能性瓣膜损伤等问题;

诊断技术升级(如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使阵发性房颤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提高 3-5 倍,更多隐匿性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被发现,放大了 “发病率上升” 的临床感知。

四、科学应对:从 “识别信号” 到 “主动防护”

面对我国 “传统疾病基数未降、新兴疾病占比攀升” 的双重压力,及时识别疾病信号、优化生活方式是降低风险的核心策略。

1. 警惕身体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高登峰提醒,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心血管问题:

心跳节奏紊乱(如 “漏拍”“过快”),伴胸闷、气短,可能是心律失常;

爬楼、快走时憋气乏力,休息后缓解,需排查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

单侧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可能是静脉血栓;

突然眼前发黑、短暂晕厥,或平躺时咳嗽、呼吸困难,需警惕瓣膜病或心律失常。

2. 优化生活方式,从源头降低风险

结合两位专家建议,可从四方面入手守护心血管健康:

膳食优化:每天摄入蔬菜 300-500 克、水果 200-350 克、全谷物 50-150 克,控油≤30 克 / 天、控盐≤5 克 / 天、控糖≤25 克 / 天,戒烟限酒;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

情绪与睡眠管理:通过深呼吸、冥想等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保证 7-8 小时优质睡眠;

定期监测:40 岁及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心血管评估(含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心脏超声),将 BMI 维持在 18.5-23.9,男性腰围≤85 厘米、女性≤80 厘米;已确诊基础病者需严格遵医嘱复诊,确保指标达标。

心血管疾病谱的变迁是对公共健康的新警示,唯有主动识别风险、科学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有效减轻心血管负担,守护血管健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