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小满时节:健脾祛湿护健康

小满时节:健脾祛湿护健康

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5月20 – 22日交节。此时我国普遍进入夏季气候模式,气温升高、雨量充沛。中医专家指出,这一时期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以下将从气候特点、健康问题、养生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小满节气如何健脾祛湿以呵护健康。

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

小满时节,暑热渐盛,湿热交织,昼夜温差明显。这样的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容易导致人体湿热困脾,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爽等消化系统症状。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当外界湿气过重时,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另一方面,暑热易扰心,引发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盛的表现。此外,气候忽冷忽热还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过度贪凉饮冷则可能诱发腹痛、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24

饮食调理健脾祛湿

饮食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饮食宜清淡利湿,可选用药食同源的食材来煮粥或煲汤,比如薏米和赤小豆。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二者搭配食用,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此外,还可常吃山药、莲子、茯苓、芡实等食材,这些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莲子可养心安神、益肾涩精、补脾止泻;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芡实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同时,要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阳、加重湿困。生冷食物会使脾胃阳气受损,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另外,可适当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莴苣、油麦菜等,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暑热12345

起居注意防湿护阳

在起居方面,要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因为长期处于潮湿的地方会使湿气更容易侵入人体。午间暑热盛时应减少外出,防止中暑,早晚天凉时要适时添衣,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睡觉时不要贪凉卧睡,虽然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差仍较大,且空调使用频繁,贪凉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此外,衣着可选择透气性好、棉质、能吸汗的浅色衣服,这样既能防止吸热过多,又可避免湿邪郁遏2346

运动选择温和舒缓

小满时节运动要适量,不宜过于剧烈。因为天气较为闷热,剧烈运动后会导致汗液流失过多,伤及体内阳气。此时可选择舒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加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及小便排出体外。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汗液、补充水分,可适量喝淡盐水以补充身体钠盐的丢失12345

中医外治辅助养生

小满时节还可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来预防和应对常见健康问题。日常可通过背部的刮痧、拔罐、中药熏蒸以及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达到健脾化湿、祛病防病的效果。足三里穴是健脾胃的第一要穴,对所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效果;阴陵泉能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中脘穴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脾俞和胃俞分别是脾和胃的背俞穴,能调理脾胃功能。此外,按摩太冲穴、丰隆穴等穴位也有一定的养生作用。太冲穴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可消除肝气郁结;丰隆穴在小腿外侧,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配合足三里长期坚持按摩能清除浊湿235

情志调养宁心安神

根据中医理论,在五行中夏季对应心脏,暑热易扰心神,因此小满时节还应注重情志调养。这一时期宜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变化,保持适度饮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可以通过绘画、书法、下棋、钓鱼等活动来调适心情,使心气平顺,防止因情绪剧烈波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467

小满节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气候特点对健康的影响,从饮食、起居、运动、中医外治和情志调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健脾祛湿的养生工作,以健康的身体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气。

小满,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5月20 – 22日交节。此时我国普遍进入夏季气候模式,气温升高、雨量充沛。中医专家指出,这一时期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以下将从气候特点、健康问题、养生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小满节气如何健脾祛湿以呵护健康。

小满节气的气候特点及对健康的影响

小满时节,暑热渐盛,湿热交织,昼夜温差明显。这样的气候特点对人体健康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容易导致人体湿热困脾,出现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爽等消化系统症状。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当外界湿气过重时,脾胃的运化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水湿在体内积聚。另一方面,暑热易扰心,引发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盛的表现。此外,气候忽冷忽热还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过度贪凉饮冷则可能诱发腹痛、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24

饮食调理健脾祛湿

饮食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饮食宜清淡利湿,可选用药食同源的食材来煮粥或煲汤,比如薏米和赤小豆。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赤小豆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二者搭配食用,能有效去除体内湿气。此外,还可常吃山药、莲子、茯苓、芡实等食材,这些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莲子可养心安神、益肾涩精、补脾止泻;茯苓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芡实能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同时,要避免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防损伤脾阳、加重湿困。生冷食物会使脾胃阳气受损,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而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另外,可适当多吃一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莴苣、油麦菜等,苦味食物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有助于缓解暑热12345

起居注意防湿护阳

在起居方面,要避免久居潮湿环境,因为长期处于潮湿的地方会使湿气更容易侵入人体。午间暑热盛时应减少外出,防止中暑,早晚天凉时要适时添衣,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睡觉时不要贪凉卧睡,虽然天气逐渐炎热,但早晚温差仍较大,且空调使用频繁,贪凉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此外,衣着可选择透气性好、棉质、能吸汗的浅色衣服,这样既能防止吸热过多,又可避免湿邪郁遏2346

运动选择温和舒缓

小满时节运动要适量,不宜过于剧烈。因为天气较为闷热,剧烈运动后会导致汗液流失过多,伤及体内阳气。此时可选择舒缓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增加代谢,加速湿气从汗液及小便排出体外。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汗液、补充水分,可适量喝淡盐水以补充身体钠盐的丢失12345

中医外治辅助养生

小满时节还可采用中医外治方法来预防和应对常见健康问题。日常可通过背部的刮痧、拔罐、中药熏蒸以及艾灸足三里、阴陵泉、中脘、脾俞、胃俞等穴位,达到健脾化湿、祛病防病的效果。足三里穴是健脾胃的第一要穴,对所有消化系统疾病均有效果;阴陵泉能健脾益肾、利水渗湿;中脘穴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脾俞和胃俞分别是脾和胃的背俞穴,能调理脾胃功能。此外,按摩太冲穴、丰隆穴等穴位也有一定的养生作用。太冲穴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可消除肝气郁结;丰隆穴在小腿外侧,膝眼与外踝尖间的中点,是临床“祛痰”的主要穴位,配合足三里长期坚持按摩能清除浊湿235

情志调养宁心安神

根据中医理论,在五行中夏季对应心脏,暑热易扰心神,因此小满时节还应注重情志调养。这一时期宜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监测晨起血压和心率变化,保持适度饮水,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可以通过绘画、书法、下棋、钓鱼等活动来调适心情,使心气平顺,防止因情绪剧烈波动引发心脑血管疾病467

小满节气,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气候特点对健康的影响,从饮食、起居、运动、中医外治和情志调养等多个方面入手,做好健脾祛湿的养生工作,以健康的身体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气。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