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9 从中医的视角,科学看待猝死
在当今社会,猝死这一沉重话题正以惊人的频率叩击着社会神经,越来越多正值壮年的职场精英、年轻学子等在生活中突然倒下,让人痛心疾首。从中医的视角科学看待猝死,能为我们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提供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对猝死的认识
在中医古籍中,猝死被称为“五绝暴脱”等。中医学对猝死的认识历史悠久,早在公元200年左右,我国外科学鼻祖华佗在《华佗神方》的急救奇病方中就有应用人工复苏术的记载,这是迄今见到的有关复苏术的最早记录。中医认为,猝死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经常饱餐过度、吸烟饮酒等,日久会损伤脾胃,使心失荣养,从而导致猝死;二是劳逸失度,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心痛病进而导致猝死;三是郁怒伤肝,肝郁气滞,上犯心胸引发猝死;四是寒邪内侵,阳气虚损,胸阳不足而导致猝死2。
当代社会猝死的现状与中医理论的契合
当代社会存在严重的健康认知误区,很多人将体检报告等同于健康通行证,却不知心电图正常不代表气血充盈,血脂达标不等于经络畅通。临床数据显示,35岁以下猝死案例中,72%无明确病史,这与中医“未病先防”理论高度契合。在数字化办公环境中,久坐、熬夜、速食、冷饮构成新型四重奏,叠加高强度脑力劳动带来的持续压力,导致当代青年普遍陷入气血暗耗危机。长期熬夜会耗损肾精,情绪压抑会阻滞肝气,这些亚健康状态不会立即显现为病理指标,却在悄然改变生命根基,就像过度浇灌致花木烂根一样14。
中医体质辨识在猝死预警中的价值
面对西医检测手段的局限性,中医体质辨识展现出独特的预警价值。研究显示,痰湿体质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是平和体质者的2.3倍,气郁体质人群更易因情绪应激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通过望闻问切,中医能捕捉面色晦暗、舌下络脉迂曲等细微征兆,为干预赢得黄金窗口期。西医CT能看清血管形态,而中医脉诊可感知气血流动,现代医学的精准性与中医的整体观正在形成战略互补,国家卫健委《健康中国行动2023》提出的中国特色疾病预防体系,正需要这种“1 + 1>2”的融合创新134。
中医预防猝死的方法
药食同源调摄
青少年长期饮食高糖高脂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可利用药食同源的方法进行调摄。中药里有很多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如山药、山楂、豆制品有益气健脾、宽中益气和脾胃的功效,蜂蜜、红枣、小麦可补心安神。应尽量不吃高糖、高脂、高盐类食物,如高糖饮料、油炸食品等,在营养较均衡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多吃符合自身体质的食物,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2。
运动养生调摄
青少年沉迷游戏缺乏运动,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运动养生,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平时适当运动能保持机体代谢正常,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健康延年益寿2。
针灸推拿
青少年起居失常易导致寒邪内侵、阳气虚损、经络不畅,针灸、推拿可通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以辨治循经选穴的治法来调理人体机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2。
情志调摄
中医认为人有七情,怒、喜、思、悲、恐五种情绪与五脏密切相关,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青少年易情绪过激导致心神错乱,需要关注其情绪变化,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稳,解除紧张情绪。家长和老师应避免给青少年过多精神压力,注意疏导2。
构建全民防猝死“中国模式”
如今,越来越多中医专家呼吁构建全民防猝死“中国模式”。建议企业建立中医体质档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员工的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学校开设气血养生课程,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社区推广八段锦等传统养生术,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现代人应建立“中医式健康观”,晨起观舌象、日常察气色、定期调体质,将健康管理融入生活细节。
总之,从中医角度科学看待猝死,能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问题。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的精准性,构建双重健康防线,共同为预防猝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努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