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科学补充“阳光三件套”,重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科学补充“阳光三件套”,重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阳光始终是维系生命的重要元素。考古研究揭示,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意识到阳光的疗愈力量,并将其融入文化习俗与医疗实践之中。古希腊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曾提出,日光浴有助于缓解身心疾病;被尊为“中东医圣”的伊本·西纳认为,日光浴可改善肠胃胀气、哮喘,并提升大脑活力;我国传统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亦记载:“夏三月,无厌于日;冬三月,必待日光。”这些智慧无不彰显着阳光对健康的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人类与阳光的亲密关系逐渐疏离。城市高楼林立、室内久坐成风、防晒措施过度,导致现代人普遍缺乏阳光照射,肥胖、炎症等问题随之增加。为应对这一现状,专家建议除增加户外活动外,还需关注“阳光三件套”——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D和血清素,以弥补阳光缺失带来的健康隐患。

阳光脂肪:欧米伽3脂肪酸

欧米伽3脂肪酸被誉为“阳光脂肪”,因其源自植物通过叶绿体将阳光能量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这类脂肪酸包括α亚麻酸(ALA)、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人体无法自行合成,需通过食物链获取。例如,鱼类摄入海藻后,欧米伽3脂肪酸在其体内富集,最终进入人类餐桌;青草中的脂肪酸则通过牛羊肉传递至人体。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孙永安指出,欧米伽3脂肪酸虽属脂肪,却具有特殊功效:可降低甘油三酯、减少动脉硬化风险、抑制血栓形成,从而改善血液循环;同时促进婴幼儿大脑及视网膜发育、延缓老年痴呆,对心理健康亦有裨益。然而,现代人饮食中欧米伽6脂肪酸摄入量远超欧米伽3脂肪酸,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4:1比例相去甚远,增加了炎症、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建议,增加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和富含亚麻酸的食物(如亚麻籽、奇亚籽、核桃)摄入,可有效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建议每周食用2-3次深海鱼类,日常搭配坚果或植物油,并适量食用藻类(甲状腺异常者需遵医嘱)。

阳光钙剂: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80%-90%需通过阳光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故又称“阳光维生素”。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D3,进而促进钙、磷吸收,维持骨骼、肌肉和皮肤健康。

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高达72%,老年人更超过80%。朱毅建议,健康人群可通过检测25-羟维生素D水平判断是否充足,一般血液浓度达到75纳摩尔/升为充足,50-75纳摩尔/升为不足,低于50纳摩尔/升为缺乏。补充维生素D需“双管齐下”:一方面,每日户外活动1-2小时,避免过度防晒;另一方面,增加鸡蛋(蛋黄)、蘑菇、牛奶等食物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服用补剂。

阳光激素:血清素

血清素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堪称大脑的“润滑剂”和人体的“散热剂”。其生成与阳光密切相关:人体暴露在阳光下时,大脑会分泌更多血清素,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而阴雨天气则可能扰乱其分泌,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等症状。

孙永安指出,提升血清素水平需多管齐下:除增加日晒外,还可通过饮食(如鸡肉、蛋类、三文鱼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和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调节。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燕麦、红薯)亦可促进色氨酸进入大脑,助力血清素合成。

晒对太阳是关键

专家提醒,晒太阳需讲究方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春、秋、冬季可选择阳光温和时段,夏季则应避开紫外线最强的中午,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正常人群每次晒太阳10-20分钟为宜,婴幼儿可缩短至5-10分钟,老年人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30分钟。居家晒太阳时,需避免隔着玻璃,以免紫外线透过率降低。

此外,晒太阳时应优先露出手臂、腿部等大面积皮肤区域,但面部、颈部等敏感部位需做好防护。肤色较浅者应缩短日晒时间,肤色较深者亦需适度;紫外线过敏、光敏疾病患者及正在服用光敏药物者,需严格遵医嘱安排户外活动。

从远古智慧到现代科学,阳光始终是人类健康的守护者。通过科学补充“阳光三件套”和合理晒太阳,我们不仅能弥补阳光缺失带来的健康隐患,更能重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