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免疫力 Tag

一个苹果从出现斑点,到彻底腐烂,大概要经过一到两周的时间。癌症的发生也是缓慢进行的,一般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三个阶段。其中,“癌前病变”是由良性病变到恶性病变的中间阶段,是一种可逆的状态。它就像是癌症来临前,身体给我们的最后机会,是逆转还是恶变,就看你怎么做。 本文指导专家: 辽宁省人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 赫丽杰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李伟 1、“癌前病变”不一定会成癌 大多数癌前病变发展成癌,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 它与癌症的关系,有点类似鸡蛋和小鸡。只有在相应的孵化条件下,鸡蛋才有可能孵出小鸡。它并不是癌,不应将两者等同起来。 庆幸的是,癌前病变是可逆的。如果放任不管,发展下去有癌变的可能;但如果及时处理,比如手术切除、消除炎症、阻断刺激因素等,癌前病变又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我们可以在它演变成癌症之前,及早地进行干预和阻断,最大程度规避患癌风险。 但如果不加控制,等发展到浸润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时,已不可逆。 2、国际公认的7种癌前病变 并不是所有肿瘤,都有典型的、容易被发现的癌前病变。临床上常见的癌前病变有以下几种。 0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指胃黏膜上皮遭反复损害,导致腺体减少,胃黏膜萎缩被肠的上皮细胞取代;炎症继续演变,细胞生长不典型,至细胞增生,可致癌变。 临床表现仅有上腹饱胀、打饱嗝、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通过胃镜及黏膜活检可以确诊,只要在慢性期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通常不会癌变。 02 肝硬化 肝癌进展有个典型的三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硬化发生肝癌的几率为9.9%~16.6%。所以,肝硬化患者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 03 腺瘤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40%以上,其直径越大,癌变的机会越高。 家族性肠息肉与遗传因素有关,特点为婴幼儿期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年期,这种息肉癌变倾向几乎可以达到100%。 04 黏膜白斑 黏膜白斑是一种上皮异常增生的癌前损害特征,也需要留意。常见的有口腔、食管、阴茎、外阴和宫颈处的白斑等。 05 子宫颈慢性炎症 子宫颈的柱状上皮很容易受到感染,在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子宫颈管增生而来的柱状上皮可发生非典型增生,其中一部分最终会发展为癌,不过这种发展转变过程比较缓慢。 30岁以后,每年进行HPV(人乳头状瘤病毒)检查,通过及时治疗可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 06 乳腺囊性增生 这是乳腺增生病的后期阶段,主要以多数中小乳管扩张形成囊状为特点。与单纯性乳腺增生相比较,该病与不典型增生共存,存在恶变危险。 07 交界痣 如果是长在手掌、足跖、外阴部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主张切除,其余痣的癌变可能性极低。 2、能否“逆转”,关键看两点 发现癌前病变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要过于紧张,不良情绪很可能会加重疾病进展。做好定期检查,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才是明智之举。 01 定期复查 每1~2年甚至半年做一个病变部位的检查,密切监控病变状态,必要时进行手术切除。 02 调整生活方式 癌前病变并非一切了之,如果不调整生活方式,即使手术摘除了病灶,但致癌因素可能还在。 01 控制体重。 建议将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²)】控制在18.5~23.9,避免过重和过轻。 02 戒烟限酒。 酒精可增加乳腺癌、肠癌、肝癌等癌症风险。烟草烟雾抵达肺部前经过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喉咙、食道等都可能癌变。 03 多吃蔬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吃5种以上蔬菜和水果,每日达400~800克。 04 低盐饮食。 每日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超过6克(约1个啤酒盖)。注意在饮食中避免各种“隐形盐”,包括酱油、腌渍食物等。 05 限制红肉。 红肉摄入量应低于总能量的10%,每天不超过90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周吃鱼控制在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 06 告别加工食品。 加工类肉食中的亚硝酸盐,可能给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07 定期体检。 体检是发现肿瘤的重要手段,中年以后更应充分重视。 08 每天运动30分钟。 避免久坐,运动能降低乳腺癌、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病风险。每周应坚持3~5次有氧锻炼,每次至少30分钟。 09 再忙也要学会休息。 不熬夜,不过劳,再忙也要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亲人和家庭,学会循序渐进、劳逸结合。 10 好心情是最好的抗癌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保持精神的开朗、心态的阳光。有个好心态,免疫功能自然就好,也会少得病。■...

身体出现不适,人们常会大惊失色,开始求医问药。其实,每个器官都有一套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应对衰老、损伤、变异、异物入侵等。一些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开启了“自身防御系统”,积极抵御敌人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每个器官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王琪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 贺运河 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周国平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郑建红 免疫系统发烧烤死细菌 发烧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贺运河解释说,一定程度的发烧可增加免疫系统中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生成,使身体处于“战备状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身体发热时,体温超过了致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能起到抑菌作用。此时不必过于焦虑、恐惧。体温38.5℃以下,别急着用退烧药,可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同时采用物理降温。超过这个温度可酌情用退烧药,目的是减轻患者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高热不退或持续低热,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严重问题,比如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等,需及时就医。 眼睛流泪冲走垃圾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液体,除98.2%的水以外,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物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溶菌酶能在5~10分钟内杀灭90%~95%的细菌。当眼睛中落入灰尘等异物时,产生的大量泪液能冲走异物,并进行有效防卫,保护角膜和结膜不受损伤。从心理学角度看,眼泪能缓解精神负担。无论是悲伤垂泪,还是喜极而泣,都能有效释放情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显示,因感动等情绪留下的眼泪含儿茶酚胺,这是大脑在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积聚太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不过,哭得太久有损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降低免疫力。泪腺功能降低的老人、长期戴隐形眼镜、维生素A摄入不足、长时间看屏幕、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乱滴眼药水等,都可能导致泪腺分泌功能降低,造成眼睛干涩,不利于眼部健康。 胃呕吐赶走病菌 摄入有毒物质,或过杂、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后,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贺运河说,这是胃肠道防止病菌入侵、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把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把对胃的刺激减到最小。呕吐时,胃的不规则运动加上胃酸大量分泌,上到食管,再到口腔,都让人很不舒服。但不宜武断选用止吐药物,以免让有害物质滞留在体内,进一步危害健康。若伴有胃胀,多为进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可以适当服促胃动力药。喷射状呕吐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遇到这种情况,或呕吐反复发作,伴有腹痛、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若经常干呕,排除胃肠道疾病,要考虑是否患有咽炎,尽早到耳鼻咽喉科就诊。 呼吸道咳嗽清除异物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建红说,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分泌物(比如痰),或存在过敏性刺激、炎症时,就会反射性引起咳嗽,帮助清除侵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喝水呛着时也会咳嗽,这都是保护性的动作。同样的道理,打喷嚏能将进入鼻子的异物(比如灰尘、花粉等)喷出来,阻止其进入体内。受凉时打喷嚏,则可以让全身肌肉猛然收缩,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很多人觉得,咳嗽、打喷嚏就是感冒,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心脏病等,都可能引发咳嗽。比如,睡到一半突然胸闷、喘不上气、咳嗽,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滥用止咳药、抗生素、感冒药来镇咳,会让脏东西滞留在呼吸道内,不利于消除异物,也耽误了查找病因。 大脑哈欠能补氧气 一次打哈欠的时间约为6秒。其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息,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消除困倦感。困乏的时候往往哈欠不断,提醒你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当长时间伏案工作时,不妨伸伸懒腰,将头后仰,打一个大哈欠,能去除困倦感。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国平指出,频繁打哈欠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过度打呵欠可能是迷走神经引起的一种反应,可能表明出现心脏问题。临床发现,大约70%~80%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或老年人,如果不明原因频繁打哈欠,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皮肤鸡皮疙瘩御寒 受凉时,人会打寒战,浑身起鸡皮疙瘩。皮肤毛孔下连着一小束肌肉,叫作竖毛肌。冷风吹来,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神经把消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命令,收缩皮肤上的毛孔,竖毛肌就开始收缩,汗毛就一根根竖了起来。这样做可以有效阻止体内热量散失,是一种抗寒的自卫性反应,提醒你该添加衣物了。肌肉的收缩还能产生热量,帮忙抵御寒冷。受到惊吓时,皮肤也可能出现鸡皮疙瘩,这是自我防御神经连锁反应引起的。 肠道腹泻排出毒素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常会导致腹泻。这是肠道给人体发出的信号,告诉你食物里有“不友好的毒素”,要么赶紧喝点热水,要么加件厚衣服。腹泻能迅速排出毒素,避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提醒说,不要一有腹泻就马上用止泻药、消炎药等。腹泻并非都是炎症导致的,很多消化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也有腹泻症状。滥用药物不仅阻碍毒素排出,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如果腹泻严重、大便带血、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伴有腹痛、发烧、呕吐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耳朵耳屎筑起屏障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油脂腺和汗腺分泌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琪说,就像眼泪能润滑眼睛一样,耵聍也能对耳朵起到润滑作用,避免发干发痒,还能防止昆虫爬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耵聍对某些细菌起到明显的杀伤效果。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耳屎多自行排出。有时耳屎会凝聚成团,人们常常随手拿起挖耳勺、发卡、火柴棒、棉签等掏耳朵,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容易引起损伤、感染,导致疖肿、发炎、溃烂,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甚至导致耳膜穿孔。随意挖耳朵还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难以取出。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给细菌生长提供温床。建议到有耳内镜的科室取出耵聍。...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不小心蹭破皮肤出了血,过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几天后伤口就会长好;普通的感冒、发热,即使不吃药,一两周后也能恢复健康;甚至一些被医生宣布得了绝症的病人,不去在意它,保持好心情,反而神奇地康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