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体检,防治慢病的第一步

体检,防治慢病的第一步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企事业单位、学校体检制度逐渐完善,如今健康检查已经成为大家每年的“规定动作”,但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害怕被查出病等原因将其“拒之门外”。研究发现,常规体检虽然与死亡率或心血管事件的减少无关,但与慢性病识别和治疗、风险因素控制、预防性服务获取和患者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不应被忽视。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肺病、慢性肾病、慢性肝病、结核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费恩伯格医学院专家开展了一项系统回顾,结果发现,常规体检与慢性病检出率增加有关,如抑郁症和高血压。同时,常规体检可使参与者在控制血压和胆固醇等风险因素方面大为改善:25~74岁农村成人接受常规体检1年后,比未体检人群的收缩压低1.3毫米汞柱,总胆固醇低4.6毫克/分升;常规体检还能使参与者更多地接受临床预防性服务,如结直肠癌和宫颈癌筛查。此外,接受常规体检的人生活方式更健康,饮食少油少盐,积极运动。综合来看,定期体检有助控制慢病的发生和发展。

那么,我们该如何制订体检计划呢?首先,大家可以到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目的是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因素及是否为高危人群。评估内容包括:年龄、健康现状、家族遗传史、生活方式(吸烟、膳食、运动等)、工作行为、精神及社会因素等。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分级,由专业医生制订有针对性的体检套餐,这样能更好地提高疾病检出率,降低体检费用,减少对身体不必要的伤害。

一般而言,健康状况良好的青壮年在30岁前最好两年体检一次;中年人最好每年体检一次,重点项目是心、肺、肝、胆、胃等器官,以及血压等。老年人的身体进入“多事之秋”,各种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因此50岁以上人群的检查间隔应缩短至半年左右,最好每年体检两次;60岁以上老人间隔时间应在3~4个月左右,检查项目由医生酌情决定。体检后,大家要正确、科学地看待结果,不能极端地看问题。有人一看体检结论是“正常”,便以为万事大吉。其实,体检结论所指的“正常”仅说明这次检查项目所代表的身体功能处于“允许范围”内,并不表示身体功能是“最佳状态”;也有人发现体检报告中某一项标注为“阳性”或“升高”“降低”,便以为自己得了大病,于是忧心忡忡,甚至病急乱投医,健康状况反而更糟糕。建议拿到体检结果后,先仔细阅读报告中的讲解和建议,然后带着问题咨询医生。

最后,要动态观察体检结果,不要忽视医生提出的各种干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饮食、锻炼、作息、用药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即使每年体检都没问题,也应该把每次的体检报告妥善保存,作为今后的对比参考。最好在选择体检机构时,同时选择该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能把前几年的体检报告当做私人健康档案存档归类,并把重要身体数据制成表格,密切追踪,方便及时提醒。这样可以提前预知未来5~10年内患某种慢病的几率。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