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阿尔茨海默病 Tag

在养老院的午后,72 岁的张奶奶反复抚摸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却叫不出照片里子女的名字;餐桌上,曾是厨师的李爷爷盯着碗筷发呆,忘记了如何拿起勺子 —— 这些看似 “老糊涂” 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重的医学名词:阿尔茨海默病。作为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它正以 “悄无声息的侵蚀”,夺走千万人的记忆与自我,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了解这种疾病,既是对患者的尊重,更是守护身边人的必要前提。 阿尔茨海默病并非 “正常衰老”,而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脑部疾病。1906 年,德国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首次发现患者脑部存在异常的 “淀粉样蛋白斑块” 和 “神经原纤维缠结”—— 这两种物质会像 “毒素” 一样破坏神经细胞,导致大脑功能逐渐衰退。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3》显示,我国现有患者约 1500 万,每 20 秒就有 1 人确诊,预计 2050 年患者数量将突破 4000 万。更令人揪心的是,疾病早期症状隐匿,约 60% 的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认识阿尔茨海默病,首先要读懂它的 “症状信号”。疾病通常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表现各有不同。早期(发病 1-3 年)最典型的症状是 “选择性记忆减退”:患者可能忘记刚发生的事(如早餐吃了什么),却能清晰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会反复询问同一问题,找不到常用物品(如钥匙、眼镜),甚至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如家门口走错方向)。此时患者的生活仍能自理,但情绪可能出现波动,比如因记不起事情而焦虑、易怒。 进入中期(发病 2-10 年),症状会全面加重。记忆障碍延伸到 “远期记忆”,患者可能忘记自己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甚至认不出配偶和子女;语言能力退化,说话颠三倒四,无法完整表达想法(如想喝水却说 “要那个圆圆的东西”);行为出现异常,可能突然离家出走、捡拾垃圾、重复无意义动作(如反复开关门),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幻觉、妄想(如怀疑家人偷东西、觉得有人害自己)。此时患者已无法独立生活,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他人协助。 晚期(发病 8-12 年)的患者则陷入严重的 “自我丧失”。大脑功能基本衰竭,无法行走、吞咽,失去语言能力,只能通过呻吟、表情表达需求;身体抵抗力急剧下降,容易引发肺炎、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最终往往因并发症离世。这个阶段,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幅降低,照护难度也达到顶峰。 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目前医学上尚未完全明确,但已发现多种 “风险因素”。不可控因素中,年龄是最主要的:65 岁后发病率每 5 年增加 1 倍,85...

从“一滴血可提前15年预知痴呆症风险”的研究发表,到“认知障碍门诊”“记忆联合门诊”开进上海、浙江等多地社区医院,再到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仑卡奈单抗注射液”在国内获批上市……今年以来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和部署举措,象征我国已一只脚踏进该病早期预防诊治时代。 被称为“脑海中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清且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当前,它已跃升为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患者随着病情发展,不仅记忆力下降逐渐加重,甚至工作和生活能力也会进行性丧失,给患者自身、照料者及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也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在疾病管理中至关重要。 然而,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并不容易。2023年10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团队发表研究,分析约20万初级保健医生数据,估计有99%未能诊断出轻度认知障碍(介于认知正常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间阶段)。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阶段之所以就诊率低、漏诊率高,一是因为患者早期症状与正常老化难以区分,可表现为轻微的记忆、语言或视空间障碍,或情绪波动、个性改变等,且疾病发展缓慢。二是人们相关知识水平、病症理解不足。三是基层与高级医疗机构的水平和医疗压力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的筛查方法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 放眼全球,完善的医疗保健系统、基于人群的筛查计划、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研究领域的资金支持等,都是影响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因素。过去数十年间,欧美发达国家布局众多队列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对阿尔茨海默病预防诊治展开研究,如美国“弗明汉队列”等。 近年,我国在认知障碍诊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随着我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启动,我们团队与各大研究中心联手推动构建针对国人的健康衰老社区队列,致力于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贡献本土化数据,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诊疗策略。 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影像、脑脊液和血液生物标志物等先进检测手段,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准确性。新药仑卡奈单抗等抗Aβ免疫疗法的获批,意味着我们获得对抗疾病的新利器。临床诊疗实践中,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管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诊疗路径,将疾病诊断重点前移到痴呆前阶段。此外,公众相关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促进了就诊率增长。多地社区卫生中心特别设立认知障碍门诊等,并建立与上级合作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医疗服务。 阿尔茨海默病是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发型主要与致病基因突变相关,晚发型主要与环境因素相关。《柳叶刀》杂志曾刊文称,12种可调控的危险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包括早年时期的低教育程度,中年时期的听力损失、高血压、创伤性脑损伤、酒精滥用和肥胖,晚年时期的吸烟、糖尿病、抑郁、缺乏体育活动、社会孤立和空气污染。 之前,我们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全面描绘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发现积极干预可预防47%~72.6%的痴呆。研究提供了一个乐观的前景:通过保持适度身体活动、乐观的情绪、积极社交、控制慢性病等方式,更多人群能通过消除可调控危险因素来实现预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