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 聚焦“十五五”健康蓝图:六大领域专家共话健康中国2030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全会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奠基与全面发力阶段,并详细规划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值此关键节点,六大领域的权威专家,深度探讨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路径。
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构建“颐养善育”新格局,应对人口新常态
“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发展步入新常态。2022年,人口总量在历经数十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并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低生育率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大关。
针对少子老龄化问题,过去五年我国从生育支持与养老保障两端同时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生育支持方面,政策体系从“放开限制”向“积极鼓励”转变,实施了“三孩”政策,提供了育儿津贴,延长了产假和育儿假,并加强了普惠托育服务建设。在养老保障方面,银发经济得到发展,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稳步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上调,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等务实举措相继落地。
受1962年至1976年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影响,“十五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潮,人口负增长趋势也将持续。因此,人口发展需聚焦“一老一小”问题,协同破局,着力实现以下图景:
“老有颐养”的健康服务体系长效运转
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达79岁,提高健康预期寿命成为新重点。应广泛建立覆盖预防、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整合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动“长寿”与“健康”同步发展。同时,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全覆盖,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居家上门+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托养”的多层次服务。此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覆盖所有统筹地区,为失能老人提供坚实的护理保障。
“幼有善育”的生育友好环境基本形成
生育支持政策应更加协同,实现孕前优生检查、孕期保健、儿童健康管理的全流程覆盖。在教育领域,应推动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扩容,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将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向多子女家庭倾斜,让人们“敢生、能养”。
为顺利达成上述目标,可从以下三方面推进:一是健全考核机制,将“一老一小”服务成效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设定量化指标,对达标地区给予财政补贴倾斜,对不达标地区督促改进;二是打通全国数据,整合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数据,建立“一老一小”人口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三是强化科普引导,利用短视频平台、社区宣传栏、老年大学等渠道,传播科学养老、优生优育知识,纠正“过度养生”“生育焦虑”等误区。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王建业:深化“医防康养”模式,提升慢病管理水平
过去五年,我国慢病防控体系逐步完善,实现了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变,在保障范围、服务夯实、筛查全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0种门诊慢特病能跨省异地直接报销;高血压、糖尿病两大慢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惠及约1.8亿患者,减轻用药负担约860亿元;慢病管理被纳入基层医疗体系、基本公卫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恶性肿瘤、老年综合征等被纳入慢病管理范畴,“三高”筛查、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等惠民服务逐步落地。
展望未来,慢病管理应在“十四五”基础上提质增效,推动“医防融合”向“医防康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构建起全链条整合型慢病服务体系。该体系不仅聚焦疾病治疗与预防,更强化康复管理和高龄老人照护,同时能为老年人多病共存、精神心理等复杂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干预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国家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医疗、公共卫生、社保等多源数据,并规模化普及可穿戴设备、电子药盒等技术,提升决策与管理的精准性。同时,强化“社会共治”,引导医药相关市场主体拓展服务边界,在前端健康促进、健康产品开发等领域发挥作用。此外,进一步调动个人主体性,通过建立“健康积分”等激励机制,将体检参与率、运动数据等健康行为转化为实质性激励,推动形成政府统筹、社会赋能、个人尽责的三位一体治理新格局。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陆林:精神健康防诊治向“三化”进阶
精神健康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关乎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稳定。“十四五”时期,我国精神心理健康领域以制度完善与资源扩容为核心,在多项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性增长。例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覆盖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的多部门联动服务网络,推进每个城市至少一家医院设立心理与睡眠门诊;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系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干预服务,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持续深化,基本实现“应管尽管、应治尽治、应保尽保”;发展“互联网+心理健康”,开通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涌现大量线上心理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可及性。
然而,当前精神健康领域在病因机制、精准干预、社会预防等方面仍存在空白。未来应着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诊疗模式向精准化跨越,系统揭示精神障碍发病机制,构建病理模型,为精准诊疗提供依据;二是干预手段向个体化升级,推动个体化与机制导向干预研究,实现精准分型识别和靶向治疗;三是防治体系向科技化发展,探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技术应用,实现精准调控。
为实现以上愿景,关键在于系统布局与跨界融合。应搭建国家级多学科研究与临床转化平台,整合神经科学、精神医学、计算科学、工程技术等资源,推动数据共享与标准化研究。同时,建立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技术规范化研究体系,从基础原理、伦理审查到临床验证形成闭环。此外,重视基层与公共卫生体系的支撑作用,将早期识别、心理干预、数字化服务纳入常态化健康管理,并加大青年科研人才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医疗改革向全民健康保障迈进
过去五年,我国医疗改革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核心,在医疗、医保、医药三大领域同步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和普通门诊统筹机制全面建立,建成全国统一医保信息平台,医保码、移动支付广泛应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大幅增长;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扩容至3159种,药品与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运行,叠加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建立,有效遏制药品耗材“虚高定价”。
未来,我国医疗体系或将由全民医疗保障向全民健康保障迈进,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职责不再局限于疾病治疗,而是要向两端延伸——前端兼顾疾病预防,后端涵盖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甚至临终关怀,最终目标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
为实现该愿景,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深化三医协同,持续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大体系协同发展和治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衔接机制,健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医疗机构从“治病”向“防病”转变;二是补充保障短板,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有效衔接,基本医保覆盖常规医疗需求,商业保险提供高端医疗器械、特需门诊、前沿疗法以及预防性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服务的保障产品;三是延伸服务维度,在社区、学校、企业推广慢病筛查与健康讲座,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在全国每个地级市建设1-2所标准化康复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康复病房,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范围。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生物医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赛道,生物医药不仅是破解老龄化带来的慢病高发困境的核心手段,更是推动医疗质量从“可及”向“优质”升级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以基础研究为底座、产学研医融合为路径,在创新药研发、产业资金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具象化成效。例如,批准创新药204个、创新医疗器械265个、中药创新药27个,医药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二位;新药从获批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获得报销的时间大幅缩短;全国多地设立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形成“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的资金供给体系;中国创新药“出海”势头强劲。
“十五五”时期,生物医药将实现从“产业支撑”到“健康基石”的跨越,需致力达成以下战略图景:一是前沿技术实现原创引领,在核心靶点发现、新型技术平台等领域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二是形成更加畅通的“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化”链条,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三是创新成果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围绕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等临床需求开展研发。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强化需求导向的科研攻关,建立“临床问题清单”机制,引导资源投向最紧迫的医疗领域;完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审评审批机制,打通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优化创新药医保支付标准,形成鼓励原创、宽容失败的制度氛围与资金支持体系。
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评审专家郭凤英:智慧医疗加快互通互联与普惠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渗透,智慧医疗正在重塑医疗服务全流程。过去五年,智慧医疗在信息底座夯实、远程医疗普及、AI应用渗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超过90%的三甲医院已完成基本信息化管理系统部署,电子病历系统普及成为关键节点;依托医联体、医共体等机制,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沉,远程手术指导成为常规实践;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在线问诊、智能分诊、健康随访等环节。
未来,智慧医疗将从辅助工具进阶成为推动医疗公平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需着力实现两大目标:一是医疗数据全面互联互通,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打破“数据孤岛”,建成跨机构、跨区域医疗健康数据共享网络;二是普惠化与适老化无缝融合,智慧医疗系统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确保不同群体都能平等、便捷地享受智能化服务。
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政府应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出台鼓励医疗数据共享、智慧医疗产品研发与适老化改造的相关政策;技术上强化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高校、医院与科研机构广泛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支持高校设立“医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临床医生的培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