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02 又是一年开学季,“三防三做”健康手册护航新学期
随着2025年秋季开学季的到来,学生们从休闲的假期模式切换至紧张的学习节奏,健康防护成为校园生活的首要任务。北京市疾控中心、山西疾控等权威机构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生健康需求,推出“三防三做”健康手册,从疾病防控、安全防护、心理调适三个维度构建校园健康防护网,助力学生以饱满状态开启新学期。
一、三防:构筑校园健康屏障
1. 传染病防控:阻断传播链
秋季是流感、诺如病毒、肺结核等传染病高发期,校园人员密集易引发聚集性疫情。学校需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班主任每日观察学生有无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校医实时追踪因病缺勤原因,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处置。教室、宿舍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食堂严格执行餐具消毒,引导学生勤洗手、不共用餐具。家长需配合完成疫苗接种,如流感疫苗、水痘疫苗等,降低感染风险。
2. 意外伤害防护:筑牢安全网
校园内外安全隐患需重点关注。操场活动时,学生应避免追逐打闹,防止跌倒、碰撞;上下学途中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闯红灯,骑行时佩戴头盔。家庭场景中,刀具、热水瓶等危险物品需放置在儿童触及不到的位置。学校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如火灾逃生、地震避险,提升师生应急能力。
3. 心理风险防范:化解“开学综合征”
学习压力骤增易引发焦虑、失眠等心理问题。家长需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若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情绪低落、拒绝上学等情况,应及时联系学校心理教师或专业机构。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如组织“新学期目标分享会”,帮助学生建立积极预期。
二、三做: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1. 做好个人卫生:阻断疾病入口
手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学生需掌握“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个人物品定期清洁,如书包每周晾晒、文具每月消毒,减少细菌滋生。
2. 做强身体素质:提升免疫力
每日户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其中中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不小于60分钟。学校可开设“阳光体育大课间”,组织足球、篮球等团体活动,既增强体质又培养协作能力。饮食遵循“少盐、少油、少糖”原则,早餐保证“主食+优质蛋白+蔬菜”,如全麦面包+鸡蛋+黄瓜;午餐荤素搭配,如清蒸鱼+西兰花+糙米饭;晚餐以易消化为主,如小米粥+南瓜。
3. 做优心理调适:保持积极心态
面对学业压力,学生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缓解焦虑。家长需避免过度关注成绩,多采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如“我注意到你最近作业完成时间变长了,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而非“你怎么又磨蹭!”。学校可设立“心灵树洞”信箱,鼓励学生匿名倾诉烦恼,心理教师定期回复并提供指导。
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1. 小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
从幼儿园到小学,环境变化易引发分离焦虑。家长可提前带孩子熟悉校园路线,模拟上课场景(如定时坐姿学习、整理书包),培养规则意识。学校通过“大带小”活动,安排高年级学生带领新生熟悉厕所、食堂位置,减少陌生感。
2. 初高中学生:应对学业挑战
青春期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需注重睡眠管理。初中生每日睡眠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设备,避免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学校可推行“作业分层设计”,根据学生能力布置差异化任务,减少无效重复练习。
3. 特殊体质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
对哮喘、过敏等学生,学校需建立健康档案,记录病史、用药情况,体育课时安排适度活动。食堂提供“特殊餐食”,如无麸质面包、低敏调味料,并在菜单标注成分。心理教师定期与特殊体质学生谈心,帮助其建立自信。
四、家校社协同守护健康
1. 家庭:健康第一责任人
家长需以身作则,如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为孩子树立榜样。每日与孩子交流15分钟,了解其校园生活,及时发现心理波动。家庭配备基础医疗用品,如体温计、消毒湿巾、创可贴,并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技能。
2. 学校:健康管理主阵地
学校需配备专职校医,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急救培训。教室安装新风系统,确保空气质量达标;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配备急救箱,并标注使用说明。每学期开展健康主题活动,如“爱眼日”“爱牙日”,强化学生健康意识。
3. 社会:构建支持网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公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治安巡逻,整治违规摊贩、交通隐患。媒体通过公益广告、动画短片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如制作“三防三做”科普动画,在校园电视台循环播放。
新学期,新起点,健康是成长的基石。通过“三防三做”健康手册的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助力每一位学子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