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28 夏秋交替如何正确养生?
立秋已多日,但夏日的余温仍未散尽。夏秋交替,应该如何正确养生?牢记下面的这些要点,护您健康度过换季时期。
一、“三宜”:顺天时调身心,激活内在机能
1. 饮食宜 “润燥清补”,兼顾健脾与养肺
秋季 “燥邪” 当令,易损耗肺阴,导致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等问题;同时夏季湿热残留,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若饮食不当易加重消化负担。因此饮食需遵循 “润燥为主、清补为辅、健脾养肺” 的原则。
• 核心食材推荐:
◦ 润肺养阴类:银耳、百合、莲子、雪梨、蜂蜜是秋季润燥佳品。可将银耳与百合、莲子同煮成羹,或用雪梨去核后蒸百合、加少许蜂蜜,既能滋润肺腑,又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晨起饮一杯温蜂蜜水(糖尿病患者慎用),还能促进肠道蠕动。
◦ 收敛生津类:中医认为 “酸能收敛”,秋季适当食用山楂、葡萄、乌梅等酸味食材,可收敛肺气、生津止渴,避免肺气过度耗散。例如用山楂煮水代茶,或吃新鲜葡萄(注意清洗干净),既能开胃,又能补充维生素。
◦ 祛湿调和类:若体内仍有夏季残留的湿气,可搭配薏米、赤小豆、冬瓜等祛湿食材,但需注意 “祛湿不助燥”,可在薏米赤小豆粥中加入少量百合或银耳,平衡祛湿与润燥的关系。
• 饮食禁忌:
◦ 慎食生冷:夏季常见的冰镇饮料、冷藏瓜果(如西瓜)需减少摄入,避免寒凉刺激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胀、腹泻;水果建议放置至室温后再吃。
◦ 少碰辛辣:辣椒、生姜、大蒜等辛辣食物易生内热,加重秋燥症状,可能导致咽喉肿痛、便秘,需适当控制摄入量。
2. 运动宜 “循序渐进”,保暖与适度并重
夏秋之交气温波动大,清晨低温、傍晚风凉,若运动方式不当,易受凉或过度耗气。此时运动需以 “温和、适度” 为核心,避免大汗淋漓,同时做好保暖防护。
• 推荐运动类型:
◦ 柔和养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能拉伸筋骨、调节呼吸,每次练习以 “身体微微发热、少量出汗” 为宜,避免气血过度消耗;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
◦ 轻量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室内为佳)等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但需控制时长(每次 30-40 分钟),选择清晨 8-10 点(气温回升后)或傍晚日落前(避开露水),避免寒湿侵袭。
• 关键注意事项:
◦ 及时保暖:运动后毛孔张开,易受冷风刺激,需立即擦干汗水,换上干燥衣物;若夜间锻炼,建议携带薄外套,避免关节、颈部受凉。
◦ 穴位辅助:运动前后可按揉养生穴位,增强体质 —— 按足三里(膝盖下 3 寸,健脾养胃)、肺俞穴(背部第 3 胸椎旁开 1.5 寸,润肺理气)、三阴交(内踝上 3 寸,滋阴养身),每次按压 1-2 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3. 作息宜 “早睡早起”,养精蓄锐防秋乏
秋季阳气渐收,人体需顺应 “秋收” 之势,通过规律作息储存能量,缓解 “秋乏” 带来的疲劳感。
• 睡眠时长与时段:
◦ 成人需保证 7-8 小时睡眠,建议 23 点前入睡(此时为 “子时”,是肝胆排毒的关键时段),早晨 6-7 点起床(随太阳升起,阳气渐长,利于气血运行);儿童青少年需增加 1-2 小时睡眠,促进生长发育。
◦ 午后 “秋乏” 明显时,可小憩 15-30 分钟(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夜间睡眠),醒来后喝一杯温水,快速恢复精力。
• 作息优化细节:
◦ 卧室环境:保持黑暗、安静,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每日开窗通风 30 分钟,引入新鲜空气,减少室内霉菌、尘螨滋生。
◦ 晨起习惯:醒来后不要立即起身,可先躺 3-5 分钟,再缓慢坐起;喝一杯温白开水(300-500ml),激活肠胃蠕动,为早餐做准备;避免晨起立即剧烈运动,可先做简单的拉伸(如伸懒腰、转腰),让身体逐渐苏醒。
二、“三忌”:避陷阱防隐患,规避季节病风险
1. 忌 “贪凉饮冷”,护好脾胃阳气 夏秋之交,部分人仍留恋夏季的清凉,过量食用寒凉食物、长时间吹空调,易导致脾胃虚寒,引发消化问题,甚至诱发旧疾。
• 常见健康陷阱:
◦ 饮食上,仍频繁吃冰西瓜、喝冰镇饮料,或空腹吃生冷水果,可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 环境上,空调温度调至 24℃以下,或直接对着身体吹风,易使寒气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疼痛。
• 正确应对方式:
◦ 饮食调整:将冷饮替换为温开水果茶(如苹果煮水、山楂红枣茶)、温热的绿豆汤,水果选择常温款;
◦ 空调使用:温度不低于 26℃,风口避开头部、腹部、关节;夜间睡眠可穿薄款长袖睡衣,或在腹部盖小毯子,保护脾胃;
◦ 特殊人群:老人、儿童及糖尿病、关节炎患者,需严格控制寒凉摄入,避免诱发血糖波动或关节疼痛。
2. 忌 “情绪低落”,远离 “悲秋” 困扰
秋季万物凋零,景色萧瑟,易让人产生 “悲秋” 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影响身心健康。
• 情绪调节方法:
◦ 光照疗法:每日上午晒太阳 20-30 分钟(避开强光时段),阳光可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低落情绪;
◦ 社交与兴趣:多与朋友聚会、散步,或参与书法、绘画、养花等兴趣活动,避免独处时陷入负面情绪;睡前听舒缓音乐、做 10 分钟冥想,帮助放松身心;
◦ 穴位辅助:按揉太渊穴(手腕内侧,桡动脉搏动处,宽胸理气)、三阴交(滋阴安神),每次 1 分钟,缓解焦虑与失眠;
◦ 专业干预:若情绪持续低落超过 2 周,且影响正常生活,需及时寻求心理咨询,或通过中医调理(如疏肝理气的茶饮)改善状态。
3. 忌 “盲目秋冻”,科学保暖护关键部位
“春捂秋冻” 是传统养生理念,但 “秋冻” 需因人而异,若盲目追求 “冻”,忽视保暖,易导致寒气入侵,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
• “秋冻” 核心原则:
◦ 健康成年人可适度 “秋冻”(如早晚穿薄外套,中午穿单衣),增强身体耐寒能力;但老人、儿童、体质虚弱者(如哮喘、慢阻肺患者)需及时添衣,避免 “冻” 出病。
• 重点保暖部位:
◦ 腹部:腹部受凉易损伤脾胃,导致腹泻,夜间睡眠可盖薄毯或使用暖腹贴;
◦ 足部:“寒从足下生”,每日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 分钟,可加入艾叶或生姜(热性体质慎用),促进血液循环;
◦ 背部:背部有肺俞穴等重要穴位,受凉易引发呼吸道不适,外出时可穿薄马甲或披肩,避免风吹。
三、季节特护:细节处筑牢健康防线
除 “三宜三忌” 外,夏秋交替还需关注防晒、防蚊、慢性病管理等细节,全面预防季节病。
• 防晒防蚊不松懈:
◦ 秋季紫外线虽不如夏季强烈,但长时间户外活动仍会损伤皮肤,需涂抹 SPF30+、PA+++ 的防晒霜,佩戴宽檐帽、太阳镜;
◦ 蚊虫活跃期可持续至 10 月,居家时安装纱窗,外出前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避免蚊虫叮咬引发感染。
• 慢性病管理要精准: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每日早晚各 1 次)、血糖(空腹及餐后 2 小时),遵医嘱调整用药;避免情绪波动、过度劳累,饮食上控制盐、糖摄入; ◦ 哮喘、慢阻肺患者:秋季花粉、尘螨增多,需定期清洁卧室(减少毛绒玩具、地毯),使用空气净化器;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气雾剂),避免接触过敏原。
• 疫苗接种与肠道养护:
◦ 老年人、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长期服药者),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预防秋季呼吸道传染病;
◦ 夏秋交替是腹泻高发期,需注意食品卫生(生熟分开处理、剩菜彻底加热),可适量食用酸奶、纳豆等发酵食品,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四、总结:养生贵在 “天人合一”
夏秋交替养生,本质是 “顺应自然规律,调和身心平衡”—— 饮食上润燥清补,为身体 “补水养阴”;运动上温和适度,让气血 “平稳运行”;作息上早睡早起,帮身体 “储存能量”;同时避开贪凉、悲秋、盲目秋冻的陷阱,关注细节护佑健康。
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从今天起,践行 “三宜三忌”,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既能平稳度过季节转换,预防感冒、腹泻、哮喘等季节性疾病,更能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让身心在金秋时节保持活力与舒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