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生活中有许多“伪养生”做法,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活中有许多“伪养生”做法,你还知道哪些呢?

在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下,养生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然而,网络上流传着众多看似合理的养生方法,实则暗藏陷阱,若盲目跟从,不仅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些“伪养生”做法的真面目。

晨起饮品误区

蜂蜜水防治便秘?未必!

蜂蜜中超过70%的成分是糖。晨起后直接饮用蜂蜜水,会使人体血糖浓度迅速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果糖不耐受的人喝蜂蜜水后可能会因轻微腹泻而促进排便,但这类人只是少数。对大多数人来说,喝蜂蜜水不仅无法防治便秘,还会增加“添加糖”的摄入,增加长胖的风险。

淡盐水排毒?不可取!

人体正常的代谢废物,也就是所谓的“毒素”,会通过尿液、粪便和汗液自然排出体外,日常的饮食和饮水过程就能满足这一需求,无需额外喝淡盐水。晨起喝淡盐水,容易导致一天内盐的总摄入量超标,进而增加患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实际上,晨起第一杯水的最佳选择是白开水,水温以20℃ – 40℃为宜,因为过烫的水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

饮食养胃误区

白粥养胃?营养单一有风险!

白米粥因其容易消化且口感热乎,深受很多人喜爱,被视为养胃佳品。然而,白粥的营养价值相对单一,与粗细搭配的主食相比,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明显不足。对于肠胃不好的人群来说,本身食物摄入量就相对较少,如果长期只喝白粥,可能会加剧营养不良的风险,同时还会导致血糖反应升高。如果喜欢喝粥,不妨进行粗细搭配,加入一些杂粮杂豆,如小米、荞麦、燕麦米、白扁豆、鹰嘴豆、红豆、绿豆等,这样既有利于平稳血糖,又能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的摄入。

补钙误区

骨头汤补钙?效果微乎其微!

传统观念认为骨头汤是补钙的佳品,毕竟骨头和骨油富含钙质。但实际上,骨头中的钙质难以溶解,人体吸收更是困难重重。据检测,1公斤排骨熬成的骨头汤中,钙含量仅有15毫克,还不及骨头中钙含量的万分之一。而骨髓和骨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过多摄取容易导致体重增加。

补充胶原蛋白误区

吃猪蹄补胶原蛋白?效果有限且不健康!

猪蹄确实富含胶原蛋白,但吃进肚子里的胶原蛋白并不会直接补充到脸上。胶原蛋白的利用率远低于肉蛋奶豆中的优质蛋白,若想为胶原蛋白合成提供原料,不如选择吃肉蛋奶豆。而且,猪蹄中的脂肪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不利,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缓解痛经误区

喝糖水缓解痛经?心理和温度在“作祟”!

“痛经喝红糖水”是许多女性的习惯。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含糖总量高达96.6%,还含有少量的果糖和葡萄糖。经期喝红糖水可以补充能量,但从营养学角度看,红糖并不含有对缓解痛经有效的特殊成分。部分女性喝完红糖水后感觉疼痛有所缓解,这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与温度有关,其效果与喝热水、热茶或使用暖宝宝敷在腹部类似。对于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红糖水更是毫无作用,应及时就医。

补维生素C误区

喝果汁补维生素C?营养流失且升糖快!

水果榨汁后,营养成分会有所损失,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会降低。而且,水果酸性越强,维生素C损失率越小。如果榨汁后丢掉渣子,膳食纤维也会进一步损失。最关键的是,水果榨汁后对血糖影响很大。新鲜水果中的糖是“内源性糖”,存在于细胞内;榨汁后细胞壁被破坏,糖分变成游离糖,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因此,喝果汁不能等同于吃水果。

烹饪误区

油冒烟再炒菜?产生有害物质!

油冒烟时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致癌物,正确的做法是热锅凉油放入葱花,在葱花冒泡但不焦之前就下菜。同时,炒菜时一定要打开油烟机,以减少有害物质的吸入。

趁热吃?伤害食管又升糖!

口腔和食道能承受的适宜温度一般在10 – 40摄氏度,50度以上就可能产生热伤害,而65度以上的热饮是明确的致癌物。减少“趁热吃”的习惯,可以避免过烫的食物刺激脆弱的食管黏膜上皮,降低食管癌风险。此外,食物温度会影响淀粉糊化程度,进而影响升糖指数。趁热吃时,淀粉糊化程度高,易消化吸收,“血糖生成指数”(GI)会升高。

饭菜放凉再放冰箱?易滋生细菌!

很多人认为饭菜放凉再放冰箱可以省电,但食物在室温下放凉的过程中容易滋生细菌。如果吃之前没有彻底加热,就很容易食物中毒。保险的做法是将热的饭菜放进消毒过的保鲜盒,盖上盖子直接放入冰箱。

除了以上这些,生活中还有许多“伪养生”做法。你还知道哪些呢?欢迎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们的真面目,守护健康生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