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双蛋白热潮:营养新风尚引领健康饮食革命

双蛋白热潮:营养新风尚引领健康饮食革命

当下,全球食品行业正掀起一股“豆奶”热潮。此处的“豆奶”,不仅涵盖豆乳、豆浆等植物蛋白饮品,更聚焦于“大豆+奶制品”的双蛋白模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倡导“将牛奶、豆制品视为膳食必需品”,双蛋白正从餐桌角落崛起为新主角。

双蛋白:饭碗质量的守护者

我国蛋白质资源相对稀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大豆产量2065万吨,同比下降0.9%;牛奶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鲜奶消费”,2025年进一步强调巩固大豆产能、助力奶牛产业。于农业发展而言,大豆、牛奶产能提升是稳住国人“菜篮子”的关键;就居民膳食而言,为推进国民营养计划,国人餐桌亟需一场“双蛋白革命”。

近20年来,我国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巨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指出,一方面,肉类食品摄入量逐年攀升,2018年居民红肉平均摄入量达101.2克,猪肉明显超标;另一方面,奶类、大豆类等优质蛋白摄入量始终偏低。

与鱼肉、禽肉等白肉相比,猪肉等红肉脂肪含量高,过量摄入易致肥胖。加之我国居民偏好油炸煎炒等烹饪方式,肥胖率逐步上升。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警示,若不加以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5%,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病也将同步增加。因此,亟需在红肉摄入上做“减法”,而豆、奶则是补回蛋白质缺口的良好选择。

2017年,《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明确提出发展“双蛋白工程”,鼓励针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研发相关产品。2024年,“全民营养周”将主题定为“奶豆添营养,少油更健康”。这种双蛋白模式的推广,关乎饭碗质量,更关乎国人的营养与健康。

然而,国人普遍不重视豆、奶摄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正常成年人每日大豆或相当量制品的推荐摄入量为15~25克,但《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超2/3居民未达标;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居民日均烹调油摄入量达43.2克,而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仅35.6克,“喝”油量多于喝奶量。金晖表示,这与国人营养认知不足、普遍乳糖不耐受、不习惯豆腥和奶腥味等有关。

豆+奶:营养协同效应显著

作为豆、奶的代表,豆浆、牛奶不仅形似,蛋白质含量也相当,分别是每百克(均值)含3克和3.3克;均为低升糖饮品,饱腹感强。而且,豆和奶均可制成风味独特的发酵食品。其中,腐乳、豆豉等发酵豆类的蛋白质被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营养更高,豆腥味也没了;酸奶、奶酪等发酵乳品中,大分子乳糖被分解为小分子,更好吸收,B族维生素增加了。

即使相同点众多,大豆及其制品、奶及奶制品也不可相互替代,因为这两者各有优势且互为补充。《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每日摄入奶制品的量提升至300~500毫升,同时要求摄入大豆及其制品。

豆:活性成分多、低脂无乳糖。与奶及奶制品相比,大豆及其制品中的植物蛋白更低脂且不含乳糖,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还含有异黄酮、皂甙、植物甾醇、角鲨烯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抗氧化、调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对女性而言,大豆异黄酮的结构与雌激素十分相似,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模仿、干扰效果,“遇高则抗,遇低则补”,即体内雌激素水平高时,异黄酮与其争抢受体,起到抑制效果;水平较低时,则发挥弱雌激素效应,弥补部分不足。因此,更年期女性的雌激素骤然下降,适合多吃些豆制品。

奶:蛋白比例好、高钙易吸收。虽然每百毫升牛奶仅含3.3克蛋白,但饮用方便、消化率较高。与大豆蛋白相比,牛奶中的动物蛋白含所有必需氨基酸,且比例符合人体需求。其中,酪蛋白、乳清蛋白在促进肌肉生长、修复方面表现出色,更适合健身人群、术后康复人群。需强调的是,奶及奶制品中的钙含量更丰富、吸收率高,堪称天然食物中难以替代的钙来源。一杯牛奶(300毫升)约含300毫克钙,满足了成年人每日钙需求量的1/3,可有效促进骨骼健康。

奶+豆:查漏补缺提营养。豆类膳食纤维丰富,可促进胃肠蠕动,但牛奶基本不含膳食纤维;大豆蛋白含有较高比例的赖氨酸,牛奶中含量相对较少,但蛋氨酸、色氨酸的比例相对高,两者一起食用可实现奇妙互补,使膳食纤维、氨基酸的配比更合理,更利于机体的吸收利用,达到营养“1+1>2”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特殊人群或要面对“二选一”的难题。比如,对全素食、蛋奶素人群来说,大豆类食物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蛋白质含量可达35%,建议全素食人群每天摄入50~80克豆类,蛋奶素人群为每日25~60克;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更适合喝牛奶,但若合并高血脂,建议选择低脂或脱脂奶,或用嘌呤含量稍低的豆腐、豆腐干代替豆浆;消化功能差的人不适合一口气喝完一整杯牛奶或豆浆,可以少量多次摄入,或者选用酸奶等发酵产品;喝奶易长痤疮、牛奶过敏患者,建议回避牛奶。

增豆加奶:精准计算,花样搭配

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喝一杯牛奶和一杯豆浆就可达到推荐量。但是,豆制品、奶制品不只一种形式,安排每日或每周的摄入量时,需精准计算。

25克大豆有多少?若按蛋白质含量换算,25克大豆相当于300克豆浆、165克内酯豆腐、140克南豆腐、100克北豆腐、55克香干、55克素鸡、40克千张、40克豆腐丝、25克黄豆粉。若对其进行营养分级,北豆腐(老豆腐、卤水豆腐)优于南豆腐(嫩豆腐、石膏豆腐),“吊打”内酯豆腐;对于“浓缩版”豆腐们,豆干、千张、豆腐丝,优于脂肪含量高的油豆皮、腐竹。

因冲泡方便,不少品牌推出了各类豆浆粉,多为18克/包、20克/包,大致接近一日所需“豆量”,建议购买时选择单一原料为黄豆、黑豆,不添加白砂糖、蔗糖、麦芽糖浆、麦芽糊精等成分的纯豆浆粉。

300毫升牛奶有多少?如果以钙含量为基准,300毫升牛奶相当于300克酸奶、3片奶酪片(约50克)、40克奶酪(干酪)、30克全脂奶粉。就营养价值而言,纯牛奶中,巴氏杀菌奶优于常温奶,均比调制乳、含乳饮料等健康;在酸奶中,低温酸奶优于常温酸奶,且以零添加、无糖为佳,风味酸奶含糖量高,不建议选择。

日常饮食中,大家可根据个人口味和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双蛋白”的种类和摄入量,将其融入三餐,尤其是红肉摄入过多的人群。比如,早餐把粥换成豆腐脑、酸奶,或喝一袋豆浆粉加一盒牛奶;炒菜时把一半红肉换成豆腐干、千张;炖菜时加点冻豆腐;和面时,可用适量豆浆或牛奶代替水;做肉馅或丸子时,用北豆腐替换部分肥肉。

最后,“双蛋白”达标的同时,整体饮食仍需保持均衡,保证足量的蔬果、肉类和谷物摄入,才能构建全面的饮食结构,守护健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