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顺时养生 Tag

春夏秋冬,时序变迁,四季轮回。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李敬孝指出,四季更替是世间万物生长收藏变化的根本原因,而阴阳消长则是四时节令形成的本原。正所谓“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古往今来,中医养生文化始终强调要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衣食起居,以调摄人体阴阳平衡,方为养生真谛。 李敬孝指出,不知不觉中,春渐尽,夏已至,养生调摄方法也应当顺时而有所变化,以适应夏季的阴阳变化规律。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对防病益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中提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时分,阳气升腾,阴气渐弱,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充分接受太阳的照耀,呈现出积极的生长代谢状态,是天地万物繁茂秀美的时节,是养“长”的季节。因此,此时养生总原则要合于夏季时令特点,注重顺应阳气的蓬勃散发以养“长”,才能使人体正气旺盛,身强体壮。 夜卧早起张弛有度 李敬孝强调,炎夏酷暑,阳热旺盛之际,人体汗孔多处于张开状态,汗出相对较多,这是机体维系阳热盛而不亢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因此《黄帝内经》指出此时应“无厌于日”,也就是说不要因炎热而倦怠少动,应适当劳作运动,保持适度汗出。 需要注意的是,夏季当汗,却不宜过汗。李敬孝解释:“汗为心之液,为阳气蒸腾阴津而产生。若长时间处于高温、暴晒的环境之中,或者劳作运动过量,造成汗出过度,则易伤津耗气,人会感觉疲惫倦怠、口渴多饮。从西医角度看,汗出过多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夏季劳作运动当有所节制,把握缓慢、微汗、防晒的原则,切勿汗出太过。 同时,也不应因厌恶汗出而贪凉近冷,如久处低温空调房、洗冷水浴等,这样易使风寒之邪透过开放的汗孔侵袭肌肤、筋脉、骨节乃至脏腑,困厄阳气,阻闭经络,而致口眼歪斜、关节疼痛及上吐下泻等症状,虽得一时之快,而后患无穷。 此外,夏季昼长夜短,日照时间更长,所以要顺法自然,“夜卧早起”,即入睡时间可以适当延后一些,但仍宜于子时(晚23时~凌晨1时)阴气极盛前入睡,以养阳气;晨起当适当提早一些,可于卯时(晨间5时~7时)自然界阳气逐渐升腾之时起床,以助阳气。李敬孝指出,由于夜间睡眠时间相对缩短,夏季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持精力充沛,又可减少正午时分外出,避免暑热炽盛伤及人体正气。 精神调摄静以养心 心藏神,与夏气相应。盛夏酷暑,天气闷热,心阳得夏暑之气容易亢盛生火,扰乱心神。又因汗为心之液,暑气当令,汗液外泄易耗伤心阴,使心神失养。由此,夏季人们心神容易被扰动,表现为烦躁不安。从西医角度看,情绪波动加之空气闷热潮湿,会使血液中氧分压下降,致使呼吸频率及心率代偿性增高,可能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可见夏季更应注重养心,而养心尤需注重调神。 《黄帝内经》指出,夏季应“使志勿怒”,即宁心静神,避免暴怒,使神清气和,气机宣畅。因此,炎炎夏日,可适当调整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或闲庭信步,或吹竹调丝,怡情养性,使情志调畅,神气充足,人体机能才能协调,阳气得以舒展,心得所养。从西医角度看,平和的心绪有助于减慢心率及人体新陈代谢,易于降低体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切勿嗜冷食纳有度 李敬孝说,夏季自然界阳热充盛,机体阳热之气多随之浮盛于肌表,因此身热、汗出为阳气顺应自然而外散的一种表现。日常生活中,适当喝冷饮有助于防暑降温,然而若贪凉嗜冷,则贻害无穷。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凉食冷饮阻闭意欲浮散向外的阳气,虽达到汗出减少的目的,但当汗未汗,正常的津液困阻于体内,就会变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容易引发胸闷、腹胀、大便稀溏等症状。其二,阳气浮于肌表,阴气内伏脏腑,脾胃本就相对温煦不足,又复加冷食冷饮,可谓“雪上加霜”,容易败坏脾胃阳气,损伤脾胃功能,出现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精神萎靡等表现。由此看来,炎炎夏季,当“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理虚元鉴》),饮食宜温不宜冷,以便保护脾胃,养护阳气。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养生始终强调“春夏养阳”,民间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这句谚语的原因。 不仅如此,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多,空气湿度大,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与中医“暑多夹湿”之说相符。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夏季湿热最易困脾伤脾,出现消化不良、胃肠炎、痢疾等胃肠道疾病。反之,调理好脾胃功能,则有助于水湿的运化,有益于夏季养生防病。 李敬孝认为,夏季养护脾胃,饮食有节、食纳有度至关重要。保持清淡饮食,减少油腻肥甘、寒凉食物的摄入,既可减轻脾胃负担,又能达到防暑、清热、敛汗、增进食欲等效果。适当食用苦味之物,如苦瓜、莲子心及凉茶等,可助清解暑热。但切记适量适度,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寒者更应注意。另外,可适当进食佩兰、藿香等芳香化湿之品,茯苓、薏苡仁、莲子等健脾渗湿之品,有助于醒脾、健脾、运脾,以化除水湿,养护脾胃。 夏日及时补充水分对于养生尤为重要。李敬孝建议,夏季健康成年人每天至少要补充2500ml水,以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利尿降温、预防中暑。然而正如《寿世青编》中所言,“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即饮水莫待极度口渴而后饮,也不宜一次性暴饮。每日饮水应秉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既能减轻心、肾负担,又有利于排汗消暑。如果汗出过多,可以饮用浓度约0.3%的淡盐水,以补充体液中随汗液丢失的无机盐。 冬病夏治防患未然 李敬孝介绍,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的医疗手段之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这种方法利用夏季人体阳气相对充盛的时机,通过内服有针对性治疗作用的药物、食物,或借助穴位敷贴、针灸、拔罐、刮痧等外治方法,来帮助缓解哮喘、气管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疾病。 冬季天寒地冻,阳气处于闭藏状态,因此治疗一些偏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时往往见效相对缓慢。而盛夏伏天,人体阳气充沛浮散,正是驱散体内阴寒之气的上好时机。同时,夏季血液循环相对较快,可帮助内服或外用药物、食物更好吸收。因此,充分利用好夏季人体体质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以扶助阳气、驱散邪气,有利于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进而达到防治某些“冬病”顽疾于未发作之时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防病的又一重要理念。...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历代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成了热门歌谣,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四季轮回中的“中医智慧”。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内经》时代的“人与天地相应”开始,对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论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的中医节气思想,影响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治。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联系在一起,把太阳在轨道上每旋转15°为一个时段(对应一个节气),共分成24个时段,每时段相隔半个月,分别列到12个月中。 节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如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气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尤为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异常时的常见病,“立春,当至不至,兵起,麦不行,疟病行;未当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当至不至,旱,麦不熟,多病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薨”等。 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重要因素的理论确实成立。有研究肝炎发病的时间,通过病数整理和节气统计,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并且就全年各节气分析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 、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 不同的节气中医治疗也有宜忌 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中医治疗也有宜忌,因为人体在四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地作出阴阳变化,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可见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寒热而制定。张仲景曾在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便是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因此,善补阳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中医诊断用药既要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时不可违”之旨,又要通晓因证达变之理,把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疾病的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证候性质确定寒或热的治疗大法,再结合四时节气的寒热恰当地选择方、药,使药能中病,又不致因用药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顺应四时养生方能健康长寿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为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中医养生最主要的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言可以理解为“养生保健”。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 中药采摘节气不同效能有别 对于药物的采摘,中医也非常注意节气的不同,皆因草药生于自然之中,与人一样“感天地之气以生”,但由于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同类中药质量在不同节气采摘效能也有所区别。 如东汉华佗治疗一黄痨病(肝炎)患者,以青蒿为主却无效,但于开春之时,用幼嫩新鲜的青蒿(茵陈)入药则有效,为此华佗还特别告诫:“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再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研究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立夏至秋分(5月~9月)可抑制心电传导,若在立冬至下年雨水(11月~2月)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用。这正说明了药材的采摘必须与节气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