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国出现了寒潮天气,大部地区气温暴跌。此次寒潮不仅影响范围广,还伴有雨雪天气。一些和冬季有关的谣言也趁着这股寒潮刷了一波“存在感”:“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寒冷、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冬天热车越久越好、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这些谣言误导群众、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今天,科技日报记者就对11月谣言逐一进行盘点,用科学的力量粉碎它们。 “三重”拉尼娜带来三倍寒冷? 真相:拉尼娜只是影响冬季气温的因素之一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以下简称拉尼娜)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 该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同时部分网友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三重”拉尼娜一定会带来三倍寒冷。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表示,“三重”拉尼娜不是三倍拉尼娜。“三重”拉尼娜是指从2020年开始的连续3个冬季都受到了拉尼娜的影响,影响并不是一年一年不断叠加,也不代表气候影响会逐年加倍。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出现时,通常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此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会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而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则会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在多数拉尼娜达到盛期的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会出现得更加频繁。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至2022年2月,在出现拉尼娜的秋、冬季,冷空气共影响我国141次,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 “不过,决定冬季气温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拉尼娜只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周兵强调,我国冬季气温不仅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还与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等因素有关。因此,虽然出现拉尼娜的冬季,气温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冷冬。 1986年以后,拉尼娜与暖冬“相遇”的频率增加,其中1998年和2020年是强暖冬。国家气候中心更是在2022年11月3日发布的《2022/2023年冬季及2023年春季气候趋势预测》中指出,预计今年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气候预测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业务,需要以大量的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为支撑,才能进行综合研判、分析,最终慎重得出科学结论。 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 真相:与其保暖效果类似的材料有很多 天气一转冷,许多人就开始准备买保暖内衣。去电商平台搜索“保暖内衣”,不少商品包装上都带有“德绒”字样,德绒几乎成了今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保暖制衣材料。很多相关商家声称,德绒能够自发热,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德绒是英文单词Dralon的音译,是德国一家国际生命科学集团研发的一种腈纶纤维,主要成分为聚丙烯腈纤维。”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徐磊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道,德绒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11年它就进入了我国市场。 “德绒的保暖原理和自发热无关,主要与空气的导热系数有关。”徐磊介绍道,物体的导热系数代表其传递热量的能力,空气的导热系数较低,代表其传递热量的能力低,即热量不容易流失,因此面料能够储存越多空气,就意味着其保暖效果越好。德绒的截面呈双T形,其不仅面料蓬松度高、绒毛厚,而且这种形状的截面使其能够“锁”住更多静止的空气,从而就形成了一个绝热层,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发。 “不过,‘德绒是目前最保暖的制衣材料’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徐磊介绍道,虽然德绒的导热系数只有0.05瓦/米·开尔文,在保暖材料中算是比较低的,但是在纤维材料中,与其保暖效果类似的材料还有很多。 此外,德绒的吸湿性能也比较一般。相比之下,羊绒材料同样很保暖,而且柔软舒适、吸湿性好、有弹性。再比如羽绒服,其高蓬松性也可以保留大量的静态空气,从而起到保暖的效果,且不容易产生静电。 柿饼上的白霜是防腐剂? 真相:白霜是天然形成的柿霜 柿饼是用柿子制成的饼状食品,也是冬季最让人期待的美食之一。吃过柿饼的人都知道,在柿饼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层白色的粉末,不过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层白霜到底是什么,于是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是人工添加的防腐剂。 对此,天津农学院教授田淑芬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柿饼上的白霜被称为柿霜,是柿饼在制作过程中天然形成的糖霜,并不是防腐剂,对人体无害,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在制作柿饼的时候,首先需要给柿子削皮,然后将削好皮的柿子进行晾晒。在晒干的过程中,柿子会析出果糖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待水分蒸发后,这些营养物质会慢慢积累并结晶,最终形成了柿霜。 “柿霜具有润肺止咳、止血、生津利咽等功效,对于喉痛、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田淑芬介绍道,同时柿霜富含维生素B_2,对于口疮也有一定治疗效果。 一般来说,柿饼外层的柿霜多少,是由气温以及晾晒时间决定的。天气越冷、晾晒时间越长,柿饼就会越甜,柿霜也就会相对多一些。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如果所处环境温度升高,柿霜可能会融化而变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回霜”。 不过,消费者没必要过度追求柿霜的多少,需警惕不良商家为了提升柿饼“颜值”而人工在柿饼上洒面粉、淀粉等物质。经过人工“美白”的柿饼看上去白得比较均匀,但是只要轻轻一抖,它上面的白色粉末就会掉落,其口感也不是柿霜那种清甜的感觉。 冬天热车越久越好? 真相:过度热车会损伤发动机 人们在运动之前,为了减少运动带来的伤害,一般会提前热身。汽车在行驶前,同样需要“热车”。有经验的老司机都知道,到了冬季,汽车在室外低温环境下启动后,需要怠速运行(使汽车发动机在空挡位运行)一段时间,再正常行驶。 然而,最近有不少人表示,由于冬季室外太寒冷,热车时间越长越好,这样可以让发动机升温更加充分。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对此,天津职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师刘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冬季由于室外温度较低,燃油雾化性差,因此在户外启动发动机时最好使其逐渐升温,不宜加速、加力使用发动机,以减少发动机的磨损、提高燃油经济性。 除此之外,发动机内的机油在低温条件下,其流动性会降低、粘度会提高,就难以起到快速为发动机润滑的作用。因此,冬季开车前热车是有必要的,但是过度热车对汽车的损伤也不小。 “热车时间过长对汽车的损伤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会让发动机产生积碳(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燃油中不饱和烯烃和胶质在高温下产生的一种焦着状的物质),进而影响其性能,特别是会缩短发动机火花塞的使用寿命。其二是在怠速运行过程中,燃油浓度高,长时间怠速运行会浪费燃油,增加污染物排放,加大三元催化器、颗粒捕集器(OPF)的工作负担。”刘军解释道。 对于纯电动汽车,刘军提醒道,电动汽车驱动装置主要由电机、动力电池和控制系统组成,驱动纯电动车的能量来自电池,因此不存在热车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混合动力汽车是需要热车的,当其行驶里程超过纯电模式下的续航里程时,需要由纯电模式转为燃油模式,此时如果不热车同样会损伤发动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最好先在燃油模式下热车,再正常行驶。(陈曦)...
冷冷冷……你有没有感受到骤降的气温?11月2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橙色预警,据中国天气网最新消息,随着寒潮主体南下,11月29日夜间开始,南方部分地区将会出现雨雪转换,
随着进入冬季怕冷的人,在这样的天气里,难免会感到手足冰凉,周身寒冷。其实,造成冬季手脚冰凉的原因很多,比如寒气伤阳、素体阳虚、气血亏虚等等,在日常调理时应辨明原因,才能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中提出“四支(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实,实则能登高也。”诸阳之本的“本”指的是标志的意思,也就是说,四肢是阳气虚实的标志!阳气盛则四肢实,也就是手脚温暖有力;如果是阳气虚了,就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脚冰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女性经期、生育引起激素变化 这种变化会造成皮下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工作压力过大、心神不安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造成手脚冰凉。 人体缺铁,血红素不足 这会影响血液的携氧能力,组织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产生的热量不足,也会出现畏寒的情况。 各种心脏疾患导致心功能减退 这会影响血液的运行传输,身体末梢部位血液供应减少,易导致手脚冰凉。 某些血管疾病 如雷诺病、动脉炎等均可影响人体末梢血液供应,可能造成手脚冰凉。 甲状腺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低下会导致皮肤血液循环减慢,产能不足也会引起手脚冰凉。 减肥过度 食物摄入不足引起的血压、血糖过低,也可引起手脚冰凉。 寒潮来袭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暖起来呢? 穿衣、饮食注意保暖 天气寒冷多穿衣物,注重保暖,尤其要注意做好腿部的保暖。可以适当食用牛羊肉、生姜、桂圆、坚果等温性食品,这类食物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可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 让自己动起来 阳气不达四肢导致的手脚冰冷,应当加强肢体运动,让身体动起来,有利于加快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尤其适用于久坐或久立引起的手足寒冷。简单的导引功法例如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都有助于加快体内热量的释放与平衡。 药食调理 枸杞老姜茶,具体做法:一块老姜、50克枸杞、50克红糖、500克水,所有材料放入锅内中火煮约15分钟即可。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活血化瘀的作用。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肾,具有补益肝肾的功效。老姜(姜母),味道辛辣,可以补血活络,温中散寒。 艾灸保健 艾灸取穴:背部的大椎、命门、肾俞,胸腹部的膻中、中脘、神阙(肚脐)、关元,小腿上的足三里、三阴交,足部的太溪、涌泉等。可以每天选取2-3个穴位,轮流灸,每次每穴10-15分钟左右。 保暖泡脚、熏蒸 泡脚可以使全身血液循环通畅,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配合揉搓足底涌泉穴,效果会更好。但每次泡脚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15-20分钟之间。熏蒸能够疏通经络,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改善阳虚症状。 冬季养生贵在坚持,从细节着手,希望大家可以持之以恒,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文/李承家 北京康复医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一份评估报告,肾脏疾病已飙升为全球十大死因之一。在我国,慢性肾病患病率为10.8%,患者人数1.5亿,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之后排序第四的疾病。当前,国人尿毒症病例已超过200万,且每年仍在持续增长。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委马艳春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肾脏疾病的发病率扶摇直上,但我国成人患者对慢性肾病的知晓率仅为12.5%,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患者毫无察觉,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得了肾病,因而耽误了诊断和医治,其中又有一部分病例发展到晚期,最终演变为尿毒症。 急慢性肾病常见诱因 马艳春介绍,急性肾病发病急骤,多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主,在出现上述症状前,曾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史,即常说的感冒。通常以四肢水肿最先发生,轻者仅为眼睑浮肿,早上有明显的肿眼泡,重者波及全身。此外,大多数患者有蛋白尿,小便中气泡特别多、气泡大且时间持久。还有的尿量较平日明显“缩水”,甚至“断流”。 慢性肾病患者早期经常感觉乏力疲劳、腰酸腰痛;尿液泡沫增多且不易消退,尿蛋白流失量增大;同时伴有血尿、夜尿量增加、反复眼睑或下肢浮肿、血压增高;还有不明原因的贫血、皮肤瘙痒、抽筋、牙龈出血,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马艳春解释,急性肾病能否演进成慢性肾病,主要取决于治疗是否及时彻底,也在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个体免疫力的强弱。这其中,儿童和成年人气血充盛,自身免疫力强,一般经充分休息后很少再转为慢性肾病;而老年人身体虚弱,抵抗力较弱,有时还会合并一些基础性疾病,治疗稍有拖延,极有可能滑入慢性肾病的“泥沼”中,致使病情反反复复,迁延不愈。如果慢性肾病发展到了晚期,在上述症状进一步加重的基础上,还会伴发思维混乱、心力衰竭、酸中毒及肾性骨病等,危及生命。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急慢性肾病?幕后的推手都有谁?马艳春经过分析,指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病毒感染,这是诱发慢性肾炎的重大祸首之一,像流感、无症状性菌尿、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咽喉炎等,都会推波助澜,让慢性肾炎越发棘手难缠。 二是身体过度疲劳,如剧烈运动、常年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性生活、晚上经常开夜车等,这些不良习惯极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是滥用药物,如果日常生活中不遵从医嘱,随意服用肾毒性药物,像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甙之类药物,极易引发慢性肾炎,同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损害也非常大。 四是应激状态,应激状态是指身体无法承受外界的超负荷因素,如过敏性休克、低血压、腹泻、恶心呕吐、严重的胃肠炎、消化道出血等,当肾上腺皮质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刺激,就会调整肾上腺激素的分泌,这些应激状态就会促进慢性肾炎发作,让疾病快速变化。 五是因为工作或学习紧张,不能及时如厕,久坐憋尿导致膀胱及肾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重肾脏对于体内废水进行过多的再吸收,使有害物质残留在肾脏中,不仅对肾脏负荷过重,还会增加肾脏病变的概率。 六是平时常吃含盐量高或辛辣刺激的食物。体内摄入盐分多,或喜食辣椒、葱蒜,包括长期抽烟喝酒等,均会对身体带来过大的刺激性,加重慢性肾炎的症状。 寒冷刺激易加剧病情 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寒冷刺激也容易诱发肾病,乃至病情加剧。马艳春解释,肾病患者的血压本来就很难控制,而在严寒环境下,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人体血压更容易产生收缩和波动,由此带来的心脑血管病对慢性肾病的冲击无异于“雪上加霜”。另外,在寒冷的野外长时间作业或运动时,人体皮肤汗液排出及小便量减少,机体毒素排泄不畅,血肌酐随之升高,原有肾病则有恶化的趋势。 在冬季,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形成上呼吸道感染,而肾病患者的免疫力本来就很低,感冒所致的“次生灾害”,往往让慢性肾病患者遭遇更大的打击。从中医角度看,体弱多病或气血精亏的老年人极易感受寒邪而发病。因此,在寒潮来袭时,一定要注意下肢及腰腹部的保暖,以免邪气趁虚而入。 马艳春强调,在入冬后,逢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样的节气,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养肾防寒”是最重要的调养方式。俗语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脚部距心脏最远,脂肪层薄弱,血供较少,一旦受凉,很容易让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严重收缩,纤毛摆动缓慢,抵抗力快速下降,结果因上呼吸道感染而使肾脏被殃及。 护腰固肾有要领 马艳春强调,增强脚部的抗寒能力,就有助于减轻或避免急慢性肾病,以下几种方法好处多,不妨长期坚持:一是加强脚部运动,如走路、散步、登山或晨跑等,建议每天走6000步左右;二是足底按摩,双手按捏脚部重要穴位,或者走石卵路,力度适中,以自感酸痛为宜;三是热水泡脚,时间至少20分钟以上,水温以42度左右为好。 与此同时,腰为肾之府,顾护腰部即为顾护阳气,马艳春向读者介绍了如下四个小妙招。 双手搓腰:将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50~100遍;同时按揉双足心的涌泉穴以补肾固元,每天100下;按揉太溪穴即肾经原穴,每天2次,每次10分钟;轻轻击打肾俞穴,每次击打30~50下,或者双手掌摩擦热后贴于肾俞穴位处,3~5分钟。 提肛益肾:肛门位于人体督脉上,督脉为阳脉之海,能够提中气和强身壮体。提肛动作的步骤是将肛门向上提,提后放松,接着再往上提,再放松。一提一送,提的时候吸气,松的时候呼气,每天做50次即可。 捏耳健肾:即用双手捏、搓、拉、揉两个耳朵3分钟,不拘手法,以自感不疼为宜。耳朵变红,有温暖感为止。 艾灸养肾:关元在身体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为小肠募穴,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周1~2次。 此外,日常生活中还要学会科学调理膳食,以养肾护肾。马艳春告诫,生活中需避免高糖、高盐、高脂、高蛋白等饮食,这样的食品容易产生水钠潴留和代谢异常,加重肾脏负担。 中医常说“黑色入肾”,马艳春介绍,黑色食物有益于补肾养肾,同时,黑色食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自由基,改善肾功,排除有毒物质,推荐大家适当食用黑芝麻、黑米、黑豆、黑枣、核桃熬成的黑五类粥,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海参粥等。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理论,有补肾之效的中草药也可作为食材来用,如黄精、肉桂、枸杞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