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三伏天 Tag

三伏天,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特殊时段,历来被视为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人体气血最为充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实施“冬病夏治”的疗法尤为适宜。这一古老而智慧的医疗理念,旨在利用夏季自然界的强盛阳气,通过特定的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达到增强体质、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以下将详细探讨三伏天“冬病夏治”的科学原理、常见方法、适用病症及注意事项。 一、科学原理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自然界四季变化息息相关,夏季属阳,人体阳气浮于体表,毛孔开泄,气血运行趋于体表,此时若借助外界阳气,采用温热性质的治疗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体内阳气,调整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同时,夏季治疗还能有效驱散体内积存的寒湿之气,为秋冬季节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二、常见方法 三伏贴:这是“冬病夏治”中最具代表性的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温热性药物,如白芥子、细辛、甘遂等,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和自然界的阳气,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目的。特别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寒性疾病。 艾灸:艾灸疗法同样利用艾叶的温热特性,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药性,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穴位,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三伏天艾灸,能更有效地提升体内阳气,增强免疫力。 拔罐与刮痧:这两种疗法通过物理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寒气及毒素,适用于体质偏寒、湿气重的人群。在三伏天进行,效果更佳。 食疗与药膳:结合夏季特点,选用温阳散寒、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药材,如生姜、羊肉、黄芪、党参等,制作成药膳或日常饮食,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运动养生:适量运动也是三伏天“冬病夏治”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加速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升身体阳气。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以防中暑。 三、适用病症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这些疾病多因寒邪侵袭、肺卫不固所致,三伏天治疗能有效温肺散寒,提高呼吸道抵抗力。 关节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夏季治疗能利用自然界阳气驱散关节内寒湿,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泻等症状,三伏天通过温补脾胃,可显著改善体质。 妇科疾病:如痛经、宫寒不孕等,通过温经散寒,调理气血,有助于缓解症状,提高生育能力。 四、注意事项 因人而异:不同体质、不同病症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适度为宜:虽然三伏天阳气旺盛,但治疗时也需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温热导致上火或损伤阴液。 饮食调养:治疗期间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观察反应:治疗后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持之以恒:“冬病夏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长期坚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总之,三伏天“冬病夏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冬季易发或加重的疾病。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因此在实施这一疗法时,务必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确保安全有效。...

今日入伏,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段——三伏天的正式开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伏天不仅是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也是人体养生、调理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合理的生活作息、科学的饮食调养以及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是一篇关于三伏天养生的详细探讨,旨在为您的健康生活提供一份全面的指南。 一、认识三伏天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中伏则是第四个庚日开始,若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则中伏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末伏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共十天。三伏天的炎热与潮湿,使得人体易出汗,消耗大,也是许多慢性疾病易发的季节。 二、饮食调养 1. 清淡为主,祛湿解暑 三伏天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助湿生热,影响脾胃功能。多吃绿叶蔬菜、瓜果等富含水分和维生素的食物,如西瓜、黄瓜、苦瓜等,既能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又能清热解暑,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2. 多食“苦”味,养心安神 中医认为,苦味入心,能泻火除烦,对夏季养心安神有益。适当食用苦瓜、莲子、百合等苦味食物,有助于缓解因高温引起的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等症状。 3. 适量补充蛋白质与矿物质 高温环境下,人体蛋白质分解加速,矿物质随汗液流失增多,因此需适量增加鱼、禽、蛋、奶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多吃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香蕉等,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三、起居作息 1. 合理安排睡眠时间 三伏天昼长夜短,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点左右起床,中午可适当午休,以缓解疲劳,恢复精力。 2.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尽量减少在烈日下的户外活动时间,如需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戴遮阳帽、穿长袖衣物、涂抹防晒霜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3. 保持室内环境凉爽通风 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时,注意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四、运动锻炼 1.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方式 三伏天运动应避开高温时段,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运动方式以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量出汗,耗损阳气。 2. 运动后及时补水 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体内水平衡。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不宜过量饮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 五、情志调养 1. 保持心情愉悦 三伏天高温闷热,易使人心情烦躁。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2. 适度社交,增进情感交流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有助于增进情感交流,提升幸福感。 六、中医养生特色 1. 艾灸与拔罐 三伏天是进行艾灸和拔罐的好时机。艾灸能温通经络、散寒除湿;拔罐则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两者结合使用,对于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有显著效果。 2. 贴敷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根据中医“冬病夏治”理论研制的中药贴剂,通过在三伏天贴敷于特定穴位,达到预防和治疗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结语 三伏天虽热,但只要我们科学养生,合理安排饮食起居,适当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能有效抵御高温酷暑的侵袭,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让我们在这个炎热的季节里,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迎接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日子。...

“夏至三庚便数伏”,夏至以后气温逐渐升高,暑气越来越重。同时,夏季雨水多,日照后蒸腾蕴结,地表空气湿度大,氤氲熏蒸,湿气渐增。暑、湿邪气在这段时间相互夹杂,达到了鼎盛。因此,三伏天里人们常会有乏力倦怠、昏昏沉沉、不欲饮食、喜食冷饮、口干咽痛、下焦湿热瘙痒、小便短赤、排便黏腻不爽等不适。 三伏天的“伏”一方面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注意“伏”而避暑、避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骨科主治医师韩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西院区妇科住院医师易莎提醒大家,三伏天养生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防寒扶阳 有些人可能会问,冬季天寒地冻,大家都格外注意防寒保暖,但夏季还需要防寒吗?答案是需要。夏季炎热,人们特别容易贪凉,如吃冰镇食物、吹空调、洗冷水澡。这些“痛快一时”的行为会使贼风邪气趁身体“门户大开”的时候,潜入四肢经络,很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肩颈疼痛、腰椎病、骨关节炎、风湿等疾病。 此外,还要防范寒邪直中脏腑,夏季常见因过食冰激凌、凉饮料后引发的消化不良、胃肠痉挛、腹痛、腹泻等疾病。这是因为此时脾胃在暑湿最盛的三伏天本就负担较重,若再过食寒凉,则易出现寒邪直中脏腑伤及脾阳的情况,从而引发脾胃疾病。 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扶助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可趁势驱赶体内存留的寒邪。韩良介绍,若寒邪留滞肺经,则冬季易发哮喘、感冒、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若寒邪留滞关节,则导致关节拘挛疼痛,怕风怕冷;若寒邪留滞肾经,女性易子宫寒凝、痛经不孕、月经不调,男子易阳气不升、腰膝萎软、小便淋漓不尽。 膝关节、小腿、手脚冷痛的人群可以在早上5~9点太阳上升的过程中,晒晒大椎穴(位于颈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膝盖等部位;也可按揉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拍打腰带附近的带脉,起到疏经通络的作用;也可以咨询专业医师,选择一些温阳散寒的药物,贴敷于适合的经络穴位。 此外,民间素有“六月的羊肉赛人参”“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易莎指出,伏天吃羊肉可以起到以热逼寒、发汗排毒等作用;生姜性辛温,有温中散寒、化痰止咳、和胃止呕的功效,是夏季培补阳气的好食材。易莎介绍,三伏天可以多喝一些姜枣茶。取姜三片、大枣三颗、红糖适量,煮沸,代茶饮即可。 ②健脾祛湿 古人云“长夏多生湿病”,是因为湿易困脾,长夏季节又与五脏之脾相应,所以夏天易患脾经相关疾病。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推动精气疏布四肢,其生理特点是居中央而灌溉四方,喜燥恶湿。脾若被湿邪所困就会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气血不能疏布四肢,则见乏力倦怠、不思饮食、小腹胀满、二便黏腻等不适症状。 易莎建议,可在每天睡前1小时,用热水泡脚20分钟,使身体微微汗出。这样可以很好地刺激足部经络,起到健脾祛湿、通经利水、缓解疲劳的作用。饮食要尽量清淡,少饮酒、少油腻。酒精、肥肉、甜腻的食物等肥甘厚味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特别容易耗伤脾气,脾气不足则更易被湿邪侵袭。 ③固护阴液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汗为心之液”,三伏天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三伏天一定要注意固护阴液。 韩良介绍,可多食用一些清润多汁的蔬菜水果,比如西红柿、黄瓜、冬瓜、苦瓜、西瓜。吃西瓜的时候别丢掉西瓜皮,古人称其为西瓜翠衣,是解暑滋阴的佳品,可做成西瓜翠衣汤,取西瓜翠衣200g,洗净、切断,放入锅内,加入冰糖适量,加水煮沸15分钟,即可饮用。此外,多吃酸味食物可以生津解渴,如柠檬、菠萝、猕猴桃、山楂等。如有口苦、咽痛、口舌生疮等症状,可以用一款祛湿保健茶来解决,包含金银花、桔梗、茯苓、陈皮各6g,煮水代茶饮。此茶有理气清热、滋阴解暑、健脾除湿的作用。此外,易莎建议,应避免熬夜,舒缓情绪,心态放平和,以免肝火内动或耗伤阴血。 ④防暑降温 暑邪与心经相对应,具有炎热升散、易携湿邪的特点。暑气太过易诱发心悸、胸闷、心慌、心律不齐、高血压等病症。 韩良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避暑神汤”——三豆汤。取赤小豆、绿豆、黑豆各20g,洗净浸泡2小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滚后转小火慢煮1小时,豆子开花后也放入适量的冰糖,继续煮5分钟即可,可一周喝两次。三豆汤解暑、清热,是夏季防暑降温佳品。 此外,韩良提醒,中午阳光最盛的时候尽量减少活动,劳作运动尽可能避开11~13点午时时段,更不要进行爬山跑步等剧烈户外运动,可选择室内游泳,或在早晚凉爽时骑车、散步、慢跑。...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通常会容易出现高温及频繁的降水,人体的感觉又闷又热。通常工作环境温度超过32℃或者生活环境温度超过35℃的时候称为高温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体的代谢会出现改变。随着汗液的排出,人体内的水分会大量流失,同时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含氮化合物、矿物质尤其是钠、钾、镁、钙,部分人还有铁的丢失。如果没有科学饮食的话,这种生理适应性改变,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更容易中暑,出现头晕、心悸、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肌肉贫血、消瘦等问题。 关于三伏天的科学饮食营养建议,网上很多文章都在说应该多吃这个、少吃那个,但落实到具体的饮食中确实有些容易混淆。其实,只要掌握了高温环境下的营养原则,就能轻松地按照膳食宝塔的方式把营养学理论落实到每天的饮食中。 1.保证蛋白质充足、粗细粮搭配 荤素搭配可以更好地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氮化合物主要来自于人体中蛋白质,来源不足容易导致人体负氮平衡。 随着温度升高人体的代谢也会增加,主食的粗细搭配,可以让人更好地保证主食量,同时让膳食提供更多的维生素B族。中医也是认为要适当进补,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一些严重亚健康的人群或者疾病人群,因为身体的原因,对于食物的消化能力会更弱一些,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类蛋白的方式进补,不过这一点经常被误解为只能吃素,并且是缺少了豆类及其制品的素食。 保证每天都有蛋白质类食物,气温升高后食欲不好,有的人会不想吃动物性的食物,要增加豆类及其制品,保证优质蛋白占蛋白质总量的一半及以上。 2.水分充足、以汤为主、钠钾平衡 高温让人体通过排汗、排尿流失大量的水分和矿物质,因此人体容易出现缺钠、缺钾、缺镁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要主动补水,每天必要的时候盐水补充。中医里提倡养心要吃咸味的食物,其实也是注重钠钾平衡。 除了日常增加饮水外,一定要注重以汤的形式补充水和盐分。大量出汗的人,还需要在两餐之间补充含盐饮料,氯化钠浓度控制在0.1%。当然,也要注意尽量清汤,不要太多油的汤。 足量饮水,少量多次。在三伏天,低身体活动水平成年人至少2000毫升。推荐喝白水或茶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不用饮料代替白水。 另外,强调多瓜果,尤其是水分含量丰富的食物。 3.增酸加苦、精心烹制 三伏天容易出现没食欲,增酸味、苦味,可以帮助改善食欲,促进消化,同时精致的摆盘、丰富的色彩,也会让进食更有滋味。 中医对于夏季养生保健总的概括就是养心、少吃生冷、多喝水、饮食清淡、增加酸苦。目的是增加人体对于高温的适应性,预防暑证,从而增加对于秋冬季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在高温下,人体出现电解质紊乱,容易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等问题,与中医提倡的养心的目的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中医提倡多酸多苦,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改善食欲,比如红色入心,西红柿、山楂,另外一方面是认为可以帮助减少身体中消化液、汗液的流失。如果出汗过多或者饮食受限,考虑通过维生素矿物质片补充。 4.减少冷饮、拒绝寒凉 中医养生保健相对独有的,就是减少对于冷饮、寒凉食物的食用频率。 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小的技巧保证轻松度过三伏天: 第一,除了饮水以外,可以增加红豆汤、绿豆汤、酸梅汤,会更解渴消暑。 第二,食欲明显不佳的人为了防止消瘦,可以少食多餐。 第三,用餐的时间也可以适当调整,比如早餐时间可以适当提前一些,晚餐可以稍微推后一点,这样会因为温差比白天凉爽一些,食欲会稍微好一点。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包头市青山区富强路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师  魏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