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2月 2021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古人人认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和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民间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即从冬至算起,将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冬至一阳生”,古代养生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睡不醒的冬三月,阳气不足的表现俗话说,舂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在冬天的时候,不少人特别容易犯困,哪怕是在大白天,也总想跟枕头来睡一觉。从中医上说,冬天爱睡觉与阳气不足有关。我们都知道,阳主动,阴主静,当阳气不足时,人往往容易犯困。冬天天气寒冷,自然界阳气不足,而人体与自然界之间都有一个相对的平衡,那么人体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自然也就容易犯困了。《黄帝内经》上说,所谓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我们知道太阳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温暖,没有太阳地球上自然也就会没有任何生物,阳气也是如此,是我们生命的基础。而中医认为,阳气的发源地就在肾上,肾是人体储藏营养精华的主要脏器,更是生命活动力的原动力,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肾为先天之本的原因了。冬天到了,尤其是冬至以后,天寒地冻,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和热量来御寒,倘若肾气不足,自然也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人们往往睡不醒的原因了。如果阳气过分不足,还会出现头晕、恶心、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要想摆脱“瞌睡虫”诱惑,补肾是尤为重要的。冬天本是补肾的季节,然而冬至正处在冬天6个节气的中间,所以这个时候正是给肾补充能源的最佳时期。再者说,从冬至开始,阳气慢慢生发,这时再从肾上加把火,阳气自然也就越来越足了,人们也就越来越健康了。当阳气充足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到犯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才能快速跟周公说再见呢?其实很简单,在这里教您一个快速清醒的好办法——提神枕首法。做法是,当您犯困的时候,先吸气,双手从两侧往上抬,交叉在脑后;然后吐气,顺时弓身低头,保持1分钟;之后再慢慢挺直身体吸气,再吐气,最后两手慢慢放下,全身放松,连续5次,便可以轻松拒绝周公的“邀请”。当然,睡个子午觉也是摆脱犯困的好办法。中午吃完饭之后,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也能恢复精神,不再浑浑噩噩了。但是,这些只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让您暂时摆脱特别容易犯困的困扰,要想彻底摆脱睡不醒的冬三月,还要从补肾人手。要想在冬季补肾,您不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多参加体育锻炼比如说散步、跑步,这样可以让人运动后感觉到精神气爽,精力充沛。但是,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也要注意保暖问题,以免感冒。晨练的时候最好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最好取消晨练。经常锻炼不仅仅能让人精神气爽,而且还能健康长寿。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中,平儿领着刘姥姥去拜见贾母,比刘姥姥小几岁却“眼也花、耳也聋、记性、牙齿都没了”的贾母,正疲乏地躺在炕上让丫鬟伺候着捶腿,而已经75岁的刘姥姥,除了一颗不太“安稳”的槽牙外,真是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还是因为刘姥姥经常劳作锻炼的原因。2、保证睡眠《黄帝内经》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也就是要关闭所有开泄的气机,要收藏住,而睡觉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藏的状态。所以保持睡眠,不仅可以摆脱白天嗜睡,也是养肾的好方法。传统养生讲求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使空气不流通,而且卧室也不宜太大。为什么呢?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卧室是聚集阳气的,如果太大的话,阳气聚集的浓度相对就比较小,而且,人在睡着的时候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阳气保护层,称之为卫气,如果室内有流动的空气就很容易把这层卫气吹散了,吹散了之后身体自然也就会从体内再度补充到身体表面,这样就会循环往复淘干阳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早上起床浑身没劲的原因了,因为您的阳气少了。我们都知道五味中成人肾,于是不少人在冬天的时候猛吃盐,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盐吃多了反而不好,尤其是在冬至左右,阳气初生,如果这个时候吃得太咸了,反而会损伤肾。理由也很简单,咸味食物多为寒性食物,最容易损伤阳气,而人体阳气的根本就在于肾,肾阳被伤了,那么体内的各个系统自然也就出现问题了。《黄帝内经》中就有“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的提示,认为吃过多太咸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肾气、脾气和心气的受伤,因此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少吃咸的东西来养肾。虽然说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晒着有点让人昏昏欲睡,但晒太阳却是养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在古代,晒太阳被称为“负暄”。战国《列子·杨朱》中曾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农夫经常“自曝于日”,并跟邻居说这叫“负日之暄,人莫知之。以献吾君,必有重赏”。也许这种做法在那个时候被别人耻笑,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不失为一个养肾的好方法,像宋代文学家周密在《齐东野语·曝日》中言“晃端仁尚得冷疾,无药可治,唯日灸背乃愈”,认为“负暄”不仅可以养生防病,亦可以祛疾。清代医家赵学敏也在《本草拾遗·火部》中说日光浴可“除湿止寒,辟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合而病去”。当然,至于这个日光浴该怎么做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中医上认为,前为阴,后为阳,所以在晒太阳的时候,最好晒后背。冬至感冒,如何对抗一到冬天,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公交车上,戴口罩的人比比皆是。原因何在?其实很简单,生怕别人的感冒传染给自己。的确,冬天的时候,尤其是冬至过后,天气转冷,感冒的人可以说是前赴后继,数不胜数,于是,不少人不是以医院为家,就是像个药罐子一样天天吃药,恨不得立即摆脱感冒的困扰。那么,感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冬天感冒大多为风寒感冒,乃风寒之邪侵入体内,肺气失宣造成的。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自来水是通过水管把水送到千家万户,可是当水管中堵塞着别的东西的时候,水自然也就不可能顺利从水龙头中流出来,同样的道理,当风寒之邪侵人体内的时候,容易阻挡了人体与外界交流的通道,导致人体的气体能量不能通过毛孔宣布出去,从而产生头疼、流鼻涕、发烧、特别怕冷,甚至咳嗽的症状了。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该选择何种“武器”来对抗风寒感冒的袭击呢?不妨每天晚上给自己或家人熬点“神仙粥”吃,在寒冷的冬天给自己添加一件抵御风寒的外衣。做法很简单,生姜3片,连须葱白5段,糯米50克,食醋15毫升。把糯米淘洗干净之后与生姜一块放入锅中熬煮,煮两开之后再放入葱白,等粥快熟的时候,放入米醋,再熬粥一两分钟即可。在这里提醒您的是,这款粥可不能等到凉了的时候才吃,最好趁热吃,吃完后便躺在床上盖好被子静卧,以免再感风寒,直至身体有汗发出。之所以叫做“神仙粥”,其实主要是因为此食疗粥品对风寒感冒有奇效,如对因为风寒感冒引起的头疼发热、怕冷、浑身酸痛、鼻塞流鼻涕都有很好的效果。其实,这个小方子是中国中医研究院著名老中医沈仲圭的经验方,沈老在《食物疗病常识》中是这样描述神仙粥的:“神仙粥专治风寒感冒暑湿头痛,病四时疫气流行等,初得病三日,服之即解。”值得注意的是,神仙粥乃专为风寒感冒所致,像夏天的风热感冒,则没有太大的效果,最好不要服用。为什么只是简单的一些生姜、葱白、食醋以及糯米就对风寒感冒如此有效呢?就单单从这个方子中的生姜我们就可以窥见一斑。生姜,在神仙粥中可谓是一味主药。中医认为,生姜性味辛、温,人肺、胃、脾经,有发表散寒、温肺止咳的功效。《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就这样写道:“这天宝玉已醒了,忙起身披衣。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汤来,宝玉喝了两口,麝月又捧过一小碟法制紫姜来,宝玉噙了一块。”这里的紫姜就是新收获的生姜,因尖部发紫而得名,宝玉噙法制紫姜为的就是在冬天早上出去的时候不受风寒。此外,葱白也具有发表的功效。它如同一个勤劳的修水工一样,把堵塞在身体毛孔的风寒驱逐出去。所以啊,冬天感冒时,千万不要忘了给自己熬一锅热乎乎的神仙粥。在这里教您一个暂时缓解因为风寒感冒导致鼻塞的小技巧——按摩迎香穴。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处。当因为感冒而感觉鼻子堵塞时,先将两手搓热,然后用掌心贴脸颊,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地搓面50次左右,直至面部有火热感,然后再把两食指指尖按住鼻子两侧的迎香穴位置,按揉64次。要知道,位于鼻子两侧的迎香穴,乃是大肠经上的穴位。中医上说,肺与大肠相表里,按摩大肠经,自然也就会疏通肺,让鼻子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您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动作,不仅可以缓和鼻塞,使头脑清醒,而且还有预防感冒的功效。我们常常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体内的正气足,就有足够的能力来抵御风寒的侵袭,那么,又何必在乎戴不戴口罩呢?除上述方法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该怎么保养才能抵御风寒感冒的偷袭呢?首先,保暖可谓是防风寒的重要一步。现在不少年轻女性特别爱漂亮,就连在冬天也还穿裙子,想追求美丽“冻”人,然而这种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把体内的阳气消耗掉。我们已经知道,冬天本来是藏的季节,阳气、气血都在体内好好的“冬眠”,可是因为穿的少,风寒不断地入侵,身体只好把体内的阳气大军“调”出来抵御风寒,身体的正气少了,不仅容易感冒,还容易被其他疾病缠上。因此,在冬天,一定要随时加厚衣被。中医上说,“头为诸阳之首”,阳气很容易从头部散调,就像热水瓶不加塞子一样。所以,头的保暖也很重要,出门的时候不妨戴个帽子或者围条围巾,给我们的身体加个塞子。而围围巾或者戴帽子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护住我们脑袋后面的风府穴。此外,坚持锻炼也是抵御风寒的秘诀。中医上说,动则生阳,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可以很好地巩固体内的阳气,为抵御风寒之邪增一股生力军。其实做法也很随意,您可以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像散步、练太极,每天太阳出来之后,锻炼半个小时,持之以恒,必然会轻松赶走风寒。当然,要是天气不好,可就别再坚持什么风雨无阻了,那就在家待着,别出去锻炼了。冬至吃点啥,还要因人而异“今年冬至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老祖宗留下的这句古训,成了如今不少人冬天保健的最大理由。于是许多人药补、食补轮番上阵,都希望把自己补得壮壮的。然而,不少人狭义的认为,所谓补就是吃点营养价值高的食物,用点壮阳的补药,多吃点人参、鹿茸。要知道,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而人的体质也有气、血、阴、阳之分,而体质特征,有易于上火、喜暖怕凉、肾气虚弱、脾胃不好这些区别差异。如果不顾人的体质而盲目进补的话,那么非但不能起到补的效果,反而会让疾病缠身。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任何补品都需要肠胃的吸收,如果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功能失职,而这个时候盲目进补,尤其是滥用膏滋等滋腻的补品,就会导致脾胃更加虚弱。原因很简单,这些膏方往往会药性黏腻,不好消化,这样自然也就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从而出现腹胀的副作用,这也就是中医上说的“虚不受补”。像患有感冒、发烧、咳嗽这些疾病的人,最好不要再补鹿茸等温补的东西。我们知道,疾病如同敌人一样,常常会乘我们虚弱没有防备的时候袭击我们。正如金代名医张子和所云:“先论攻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假如病邪侵入人体,如果先行补虚而忽视祛邪,等于关了门,将病邪留于体内,那个时候就很难驱除,往往会造成病症迁延不愈。这就像在古代守城池一样,如果敌人已经侵犯到了城中,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把城中敌人赶跑,再加固城墙才会守住城池。所以,当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而成后患。那么,不同的人该如何进补呢?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特别容易疲乏、讲话声音无力,还特别容易出虚汗,那么,多为气虚。这个时候,不妨补点人参、党参、五味子等益气药物。当然,这些人适合多补一些温补的食物,像栗子、胡萝卜、牛肉、羊肉、海参、虾米仁、韭菜、黑枣、核桃等。血虚的人则常常会有面色枯黄、经常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等症状。这个时候,不妨来点补血的东西,像阿胶、桂圆肉、当归、熟地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您也可以在平时吃点滋补的食物,像银耳、百合、鸭肉、山药等。如果身体既不气虚,更不血虚,那么可以选择一些平补的食物,像猪肉、蛋类、豆腐等。对于那些特殊人群,还是要特殊对待的好,像更年期女性,不妨在这个时候来点滋阴养血的食物,以顺利度过更年期,像百合、大豆、红枣、核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所以,在冬至的时候,给自己补点营养是好事,可千万别忘记看看自己的体质再决定补点啥。...

在中国,慢病发生逐年增加,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达1.6亿人(含高血脂),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过去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2倍,慢性病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中医如何治疗调理慢性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教授详细讲解并给出调理方。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病 所谓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是病程长、并发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一般需长期治疗或终身服药。在徐凤芹看来,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只有一种,就是机体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失衡有两大原因,即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按照中医逻辑,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得病多半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和自身规律。所以,解决人体病疾的着眼点,就是调解人体身心和谐,将人导入到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身体就能恢复健康。 在防治慢性病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和“治”两个方面。所谓“防”,中医药可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免疫状况,且不良反应少。所谓“治”,中医药可直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等均对冠心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徐凤芹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目前中医常用的手段有认知、情志、药膳、经络、导引、功法等,通过调整内外因,使人体恢复平和体质。 “中医的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就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管理和治疗慢病。”徐凤芹表示,很多慢病需要西药长期治疗和控制,结合中医中药调理,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以糖尿病为例,西医以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则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调整思想情志方面消除病因;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针对病程长、久病耗损等问题,可在冬季用膏方调理身体。 “治未病”是良药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徐凤芹表示,慢性病患者更要遵循这个理念,通过防病来治病。 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勿大喜大怒大悲。中医七情本来是正常的情志反应,但反应过急就会损伤人体。现在焦虑抑郁患病率非常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还会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举个例子,二战时期德军包围了前苏联列宁格勒,围困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里被围困的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从战前的4%上升到64%,被医学界称为“围城高血压”。 加强锻炼。汉代医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可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太极剑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强身健体,减轻体重,对慢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2016年美国的运动医学会公布一项太极拳的综述研究,发现平均练习太极拳20个周,每周2~3次,可将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6个毫米汞柱和3个毫米汞柱。每周练习太极拳的次数越多,血压下降越好。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打太极拳就可让血压达标。 起居有常。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炎夏注重防暑降温,寒冬注重保暖,居住环境清静优雅,尽量避免喧嚣嘈杂、空气污染的环境,早起早睡,切勿劳力劳神。 饮食有节。疾病发生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密切关系,平时要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谷肉果菜之类的食品,勿暴饮暴食,并适当限制盐的摄入,还需忌酒戒烟。比如,吸烟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中血流缓慢、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缺氧,胆固醇、低密度酯蛋白的浓度升高,并使这些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加快冠心病发生。 此外,中医认为,四季养生各有侧重,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处于冬季,传统医学强调要“冬藏”,提出要精神内守,要使志伏匿,藏而不泄,以此平衡阴阳气血。...

均衡饮食一直是营养学界公认的膳食原则,但怎么做才能均衡?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我独创的饮食法——“567饱腹法”。这并不是一个新的饮食模式,但有两个很重要的前提: 一是,按照平衡饮食的原则先把食材选好——控制饮食的质量。具体可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人每天至少摄入12种以上的食物,其中,谷类、薯类、杂豆类每天吃够3种,蔬菜水果类每天4种,畜、禽、鱼、蛋类每天3种,奶、大豆、坚果类每天2种。二是,选择好食材后吃多少完全由胃的感知来判断,而不是传统的用肉眼观看、用秤计量、用标准碗测量,或者用拳头比画。 “567饱腹法”就是用胃感知的具体体现。 “5”即先吃到5分饱。这5分饱需要全部由非淀粉类的蔬菜完成,比如绿叶菜(芥蓝、空心菜)、茎类蔬菜(芹菜、莴 笋)、花菜类(西兰花、白菜花)、豆类(除了大豆以外的豆类)、菌藻类(蘑菇、木耳、海带)等。吃蔬菜达到5分饱不是难事,给大家提供一份5分饱全蔬菜宴:生菜、黄瓜、小番茄、水萝卜、鹰嘴豆沙拉;红烧冬瓜;清炒油麦菜;蘑菇炒笋片。 接着是“6”,即在吃5分饱的基础上,继续补充身体需要的另一种重要营养素——蛋白质。以蛋白质为主的食物包括所有肉类(禽肉、畜肉、鱼类、海鲜)、大豆制品、蛋类以及乳制品。下面是一份吃了蔬菜后能达到6分饱的蛋白质宴:鸡腿一个; 豆腐丝一碟。 “7”就是大名鼎鼎的7分饱,也是呼应中国古老智慧“饮食有节”的绝佳实践。在吃了这么丰富的蔬菜、美味的蛋白质菜肴后,用主食填补剩下的那一分即可。 这种吃法用的是饱腹感这个因人而异的指标而非固定的分量,所以食量大的人要达到7分饱自然会吃下更多的各类食物,从而满足他们的身体需求;胃口小的人则可以吃更加合理的分量,而不会出现“刚吃下膳食指南规定的蔬菜和谷物量后,突然发现再吃不下任何肉了”的情况。“567饱腹法”其实是尊重了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同时也呼应了膳食指南的推荐。 判断你有几分饱 十分饱:一口也吃不下了,再吃一口都是痛苦的。 九分饱:还能勉强吃一点点,但胃里已经非常满了,每一口都是负担。 八分饱:胃里感觉很满了,但再吃一点点也不是很难受。 七分饱:会觉得肚子已经不饿了,对食物的欲望也没那么强了,但还没有饱足感,还想习惯性再吃几筷子,但此时把饭菜拿走,也不觉得有遗憾。 六分饱:如果这个时候把食物撤掉,会稍稍有些不满足,在第二餐之前会有明显的饥饿感。 五分饱:已经没有如饥似渴的感觉了,但还是想吃,等不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就会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