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6月 2021

古人多以“面若桃花”来形容女性容颜,拥有好气色是所有女性的不懈追求。专家提醒,女性应随气候适时增减衣物,切忌“美丽冻人”;而女性养颜除了外敷,还要兼顾内调,从内而外散发出真正的美丽;此外,现代女性大多肝气郁结,这与女人喜欢隐忍有关,女人要舒肝解郁、要养气补血、要消炎暖宫、要静心安神,都离不开科学饮食、药物调理、合理的运动和休息。让女人的健康生活从食疗和中草药开始吧! “女人药”1: 消炎可用薏米 女性私处的皮肤娇嫩、汗腺丰富,而且又与外界相通,很容易导致病菌由阴道进入体内,因此女性极易受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侵扰。彭玉清指出,妇科炎症多与湿、热之邪有关,药物也应以除湿清热为主。 专家开方:彭玉清建议,薏米正是清除体内湿热的好药材。同时,马齿苋和鱼腥草与它是好搭档,一起服用效果更好。可用薏米、马齿苋、鱼腥草各30~50克,煮粥食用,炎症期间每天坚持服用。需要注意,孕妇忌用薏米。薏米吃多了对胃不好,也不宜空腹吃。 黄欲晓表示,除了上述消炎基本方,不同症状或不同体质的人,还需辩证下药。如湿邪有内外之分,生于内者,常因肝经湿热下注、或肝热与脾湿相合所致,可用龙胆泻肝汤、四妙散等;生于外者,如带下病、阴痒属湿热证者,可用止带方、萆薢滲湿汤等。建议女性平日饮食忌肥甘厚腻,可在食材中加入薏苡仁、陈皮中和油腻。 黄欲晓还提醒,预防妇科炎症,良好卫生习惯也必不可少。建议每天用温水清洗私处、保持干爽;尽量不在公共场所盆浴或游泳;经期杜绝性生活等。 “女人药”2: 养颜常用玫瑰花 古人多以“面若桃花”来形容女性容颜,拥有好气色是所有女性的不懈追求,但有些人却面容憔悴、脸色发黄,没有光泽,变得黯然失色。于是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护肤品上,期望可以容颜永驻。黄欲晓表示,女性养颜除了外敷,还要兼顾内调,从内而外散发的美丽才持久。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玫瑰花有活血和调和气血的作用,可当做日常养颜必备,坚持服用会让面色看起来更红润。与其有同样效果的还有玳玳花和桃花。可用玫瑰花、玳玳花、桃花各若干颗。此方作为代茶饮,适合所有女性,每日温水冲泡饮用即可。 此外,对于脸上有黄褐斑、痘痘的女性,取当归、白藓皮、白蒺藜各20克,小火煮炖10~20分钟,放至适宜温度后口服,每天两次,每次100毫升左右 ,一月左右即可见效。 黄欲晓还建议,除了口服,外敷中药也能帮助调理气色,润滑肌肤。可取白茯苓30克、白术15克、白芷15克打成粉,以温水调匀,用面膜纸浸润后,敷在脸上,20分钟左右后用清水洗净。需要提醒,由于每个人肤质不同,建议先在耳后等部位试一下,若无红肿、发痒等过敏症状,再用于面部。 “女人药”3: 补血要用阿胶 血是滋养身体的源泉,对于身体构造比较特殊的女性来说更是如此。黄欲晓指出,女子“以血为用”,女人一辈子要经历月经、怀孕、分娩和哺乳四个时期,这些都能耗血伤气。若日常不注重养血,很可能出现血虚,导致头晕、乏力、月经不调、怕冷、面色萎黄等,体质也会变得很脆弱。尤其是孕期妇女,还可能会胎动不安甚至滑胎。 专家开方:彭玉清指出,阿胶能补血养血,滋养身体。女性在“经、孕、产、乳”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吃些阿胶,能让女人更“粉嫩”。若与大枣、龙眼肉搭配,效果更好。可用阿胶10克、龙眼肉3~5颗、大枣若干颗。大枣和龙眼肉可每天干吃,阿胶温化后服用,每日一剂。需要注意,阿胶性滋腻,患有感冒、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病愈或经停后继续服用。 黄欲晓表示,若常头晕,脸色发黄,指甲发白,月经量少、色淡等,说明血虚较严重,可用补血名方“四物汤”调理。它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组成:熟地滋阴补血、填精益髓;当归补血、调经;白芍柔肝养血;川芎活血行气。但本方药性偏温,会致口干舌燥等,体质热盛的人不宜用。还易滋腻脾胃,脾虚没胃口的人慎用。 “女人药”4: 暖宫不妨用艾草 子宫是上天赐予女人最奇妙的器官,不仅可以孕育生命,还可主导月经、分泌多种激素,起到维持内分泌平衡和保护卵巢的作用,堪称女性生理健康的“守门员”。但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由于贪吃冷饮、不注意保暖等坏习惯,让怕冷的子宫着了凉,导致宫寒症状。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宫寒的人多因寒邪侵体,血性凝滞所致,而暖宫效果最好的非艾叶莫属。艾叶性温,可温暖胞宫、散寒止痛,对因宫寒导致的月经异常、下腹疼痛、痛经等病症治疗效果非常好。此外,如果再加上小茴香和干姜辅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艾草6克,小茴香、干姜各3~5克。服用方法为:小火煎煮20~25分钟,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 黄欲晓提醒,临床上还有女性的宫寒是由脾肾阳虚所致,使其无法正常运化水湿而使寒凉之气停滞在胞宫内,严重者可导致排卵异常甚至不孕不育,在上述方子基础上,可辨证加入紫石英、附子、肉桂、补骨脂等药进行调理。 除药物治疗外,黄欲晓还建议,宫寒的女性,可在月经期间多喝生姜红糖水,并在膳食中加入当归、黄芪、枸杞、桑椹等药物煨汤。同时,选取中极、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也是治疗宫寒的好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女性无论有无宫寒,都应随气候适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及下肢的保暖,切忌“美丽冻人”。 “女人药”5: 疏肝应用合欢花 中医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女人生理活动多以肝血为中心,而肝有“造血”、“储藏”、“调节激素”等功能,若肝气正常,可避免多种妇科病。黄欲晓指出,现代女性大多肝气郁结,临床就诊患者中伴有肝郁的比例占50%以上,这与女人喜欢隐忍有关。相比男人,女性容易气血失和、肝郁气滞。长此以往,不仅身体受伤,还可能影响人际交往、破坏家庭和谐。 专家开方:彭玉清介绍,经常生闷气、容易心烦意乱的女性不妨试试合欢花,它有疏肝解郁、减压的作用。如果与茉莉花、绿萼梅搭配,效果会更好。可用合欢花、茉莉花、绿萼梅各3~5克。该方适合所有人群,用温水冲泡,每日饮用即可。 中医讲究“郁久化热”。黄欲晓建议,若频繁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失眠多梦、尿黄便结等症状时,说明肝火已极其旺盛,需用川楝子、丹皮、栀子、黄芩、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泻热的药物进行调理,代表方剂还有丹栀逍遥散。 除了药物调理,保护肝脏还要保持心情愉快,遇到不满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学会用平和心态对待一切。 “女人药”6: 静心当用浮小麦 俗话说:“女人四十要静心。”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在职场、家庭中常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但同时,她们也正处于更年期,身体、心理都面临着极大挑战,有时难免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静心”也就成了她们的必修课。中医有“心主神明”、“心主血脉”之说,因此,静心的关键在于安神。 专家开方:彭玉清指出,浮小麦具养心、安神、益气的功效,适用于失眠多梦、心烦意乱的女性,如果配上宁心安神的酸枣仁,及清心除烦的百合,效果更好。可用浮小麦10克、酸枣仁15克、百合10克煮粥食用。需注意,浮小麦性偏凉,虚寒体质及经期女性尽量少用。 黄欲晓还提醒,针对不同体质的人,在以上基本静心处方的基础上,调理方法也应有所侧重:如心火旺盛的女性会经常口舌生疮,面赤心烦,应以清心泻火为主,可辅用朱砂安神丸;对于阴虚内热,伴有心神不宁、浑身乏力等症状的女性,应以滋阴降火为主,并辅用天王补心丹。(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者:梅青)...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在中医理论中,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气”就是阳气,可看作是各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的原动力。阳气不足的人,需要赶紧行动起来。 阳气状态关乎寿命长短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一句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像万物赖以生存的太阳,运作失调就会影响到人的生命和健康状态。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阴阳调和,身体机能就可正常运转。而阳气是人体生命之主宰,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可增强脏腑组织器官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防御外邪侵袭人体。一旦阳气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必致机体多种疾病。中医扶阳学派代表人物、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力红解释说,扶阳除了单纯补阳之外,还有阳气不通的问题,即阳虚需补阳,阳郁需通阳。 阳气郁结,就是阳气运行不畅,临床上比较广泛,常见于外感风寒、饮食停滞、情绪郁结等原因导致的咽喉肿痛、胃脘胀满、口干口臭、焦虑失眠、心烦意乱、月经失调等。比如,儿童积食时,饮食停滞胃肠,本该在夜晚收敛的阳气不得不继续“工作”,以致睡眠质量降低,进而影响到儿童的脾胃健康和生长发育。年轻人不注意保暖,导致风寒闭郁在表,影响筋骨血脉的功能,与颈腰椎病、痛经、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提升有一定关系。 阳气虚弱是指阳气本身能量不足,生发不起来。阳虚者通常表现为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嗜睡、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易感体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程良斌说,导致阳虚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先天遗传、后天习惯和自然衰老。因此,父母一方属于阳虚体质的孩子,很可能先天阳气不足;有饮食生冷习惯的人,更易脾阳受损,甚至牵连肾阳受损;而随着年龄增长,阳气逐渐减少,久病体虚问题会更加严重。 几类人尤需调补阳气 饮食不当、压力过大、情绪异常等都可能影响体内阳气生发,所以现代人阳气郁结或不足的情况很常见。广东省名中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罗仁表示,多数人只要适当调整生活状态,阳气状况就能有所改善,但有一部分人必须针对性调补阳气。 肥胖的人。俗语云“十个胖人九个虚”,清代医家许豫和也说:“肥腴之人,阳气不足,痰湿多盛,肥人体质偏寒,以火(阳气)为宝。”肥胖之人大多阳气不足,内生阴寒,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因此常常是越胖的人越怕冷。 异常出汗者。运动过少是阳虚体质的危险因素,比如很多人平时坐办公室,上下班开车,活动较少,久而久之,就会耗伤体内阳气。这类人多有动一动就出大汗,同时伴随乏力、气短,甚至畏寒肢冷、面白舌淡等表现。 熬夜一族。阳虚体质者熬夜的比例,相较非阳虚体质人群更高,因为熬夜会使阳气过度消耗,加快阳虚体质的形成和发展。 久居寒、湿环境者。阳虚体质在阴冷环境工作或学习的比例,相较非阳虚体质人群更高。从气候而言,南方较北方湿热,人体自然释放的阳气较北方人为多,且南方春季梅雨季节时间较长,湿困脾阳,易伤阳气。 手掌总是发红的老人。老人本就阳气衰微,也更易外泄,多属阳虚体质,而手掌发红可能意味着体内寒湿堆积,以致阳气不通,可谓“虚”“堵”同存。 吃补品后反觉不适的人。一些老人吃完补品后出现上火、肠胃不畅等问题,很可能是因为体内湿热邪气造成阳气郁结,无论多好的滋补品都变成垃圾瘀滞在体内,进而引发各种不适。 此外,很多慢性疾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哮喘、骨质疏松等,都是导致人体阳虚的重要影响因素。慢性疾病可长期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阳气生化无力,使患者渐渐发展为阳虚体质。 补阳要先让气血通 调补阳气关键是“对证下药”。郁结者通阳,不足者补阳,“虚”和“堵”同时存在的人,就需要先通再补。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扶阳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助理的主治医师赵江滨说,通阳应依个人体质状态有所区别。比如,舌苔厚腻、纳呆胃胀、大便黏滞的人,属于湿困脾胃,可考虑适当减少进食量,使脾胃功能自行恢复,或者用陈皮、香砂养胃丸等化湿健脾;口干口苦、情绪郁结、心烦失眠的人,属于肝气郁结,可考虑逍遥丸等疏肝解郁。 在气血通畅的基础上,再行补阳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晨起阳光浴。现在的人睡得晚一些,起得早一些,可四处走一走,感受大自然、晒日光浴。老年人就算腿脚不便,也应尽量出门活动一下,这是促进阳气顺畅运行的重要一环。不过,晚睡不等于熬夜,运动也不可过于剧烈,因为劳则耗气,阳气会随大量出汗而外泄,不增反损。 增甘以养脾。唐代药王孙思邈提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为免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就必须注意补脾。酸味食物不利肝气疏泄,而甘味食物能补脾,因此应适当增加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核桃仁、豇豆、扁豆、红薯、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建议用红枣、红豆、芡实、薏米等煮粥熬汤。 温补忌寒凉。少食生冷油腻之物,可护脾胃阳气;适当吃些偏温的食物,如姜、韭菜、葱、芹菜等,有助于阳气的生发和气血的通畅。在医师指导下,阳气虚弱的人还可服用一些温阳药物,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如果儿童因受寒或者食积,出现舌苔白腻、食欲不振等不适,可用卢氏太平汤缓解,方法是用陈皮(大概1/4橘子皮大小)、生姜两三片、艾叶一两片煮汤,再放点红糖调整口味。此方既可预防流感,也能减轻脾胃损伤,并疏通内外阳气。 下厚上薄穿。中医认为,寒从脚起,因此保暖要从脚开始,穿衣服应下厚上薄。程良斌特别提醒,女性尤其应注意少穿露脚踝的裤子或短裙,否则容易导致阳气虚弱,出现关节炎和妇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