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月 2018

腊八节 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 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节日起源——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佛教说法——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腊八豆腐——是安徽省黟县地区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便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泡腊八蒜是一道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传统小吃,是腊八节节日食俗。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中国北方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腊八面——即腊八节的节令食品。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住)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腊八粥——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腊祭祭祖——大概因为蜡祭和腊祭都是岁末的大祭祀,慢慢的就被合成了一个。秦汉以后,蜡祭就慢慢的没有了,但剩下的腊祭则吸收了其部分内容,如从十月办改为十二月办,祭祀的对象里也增加了农神等。 最早的腊祭,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称为 “腊日” 。但因为冬至日在农历里也不是固定的日子,所以这种腊日偶尔会落到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十二月进行腊祭的传统了,所以南北朝时就把腊日定为每年的 “腊月初八” 。 民间歌谣——来段民间顺口溜:“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煮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在不断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说明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的老师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认为,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医现代化的进程绝对不是“以西解中”的中医西医化,中医现代化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他强调,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医现代化、中医学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张珍玉先生认为,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而继承则是对创新的扬弃与延续。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没有继承,中医学则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发展,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只有充分地继承,才不致割断历史;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充分深入地继承,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使中医药学沿着自身规律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均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张珍玉先生提出:中医继承的范围应包括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医家等的重要著作,以及药物、方剂等重要著作。主要继承他们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思维方法、诊治技巧、临床体会、方药特点等,为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的继承创新,须做到在继承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为中医学宝库增添新知识。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如朱丹溪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他在继承刘完素火热病机思想的基础上,又旁及李东垣、张从正、王好古等医家之学,联系当时的临床实际,独创性地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断,成为“滋阴派”的代表人物。...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倡并遵循个体化养生原则,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思想,指导保健养生的整个过程。那么,哪把养生钥匙适合你?究竟怎样才能掌握这把个体化养生钥匙? 根据年龄养生 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意思是说,年少之人身体健壮,对于饥饱、寒凉等均能耐受,不致产生疾病。而老年人身体已衰,全仰仗着饮食以产生气血、滋养机体,如若不顾生冷、饥饱、饮食调摄无度,必然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认为,早晨人体阳气初升之际,还未旺盛,应保护顺应阳气的生发运行,如一杯冷水浇下,势必阻碍阳气的生长,对一天的阳气运行都会产生影响。年轻时阳气旺盛,晨起饮凉可不受影响,甚至对阳气过旺之人还会有好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随之不断衰减,尤其部分脾阳虚弱之人,相应症状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及早预防,避免损伤阳气。 体质弱或年龄大的人进食饮水一定要用温热的。中医非常重视人体阳气,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老年人阳气渐少,故保护机体阳气非常重要。 根据体质养生 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获益。人之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 阴虚阳旺体质:多形体偏瘦,肤色显得苍劲,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阳气者,宜先扶阳,而后滋阴。 阴阳俱盛体质:脸上面阳旺,还兼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如若患病常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久,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其禀赋结实故能任消伐,如若服用轻药,反而不能奏效。 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较嫩,肌肉较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有热象,用药却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热退之后,需用温补扶阳药物。但也有阴盛阳虚之人,而有伤阴者,宜先滋阴,而后助阳。 阴阳俱弱体质:有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轮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若目无神采,脑筋昏沌,则身体也糟。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和平之药,缓缓调之。 根据脏气禀赋养生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对人类养生保健的最大优势。每个人的内脏功能也有着很大差别,表现在外的征象很多,如神志方面、皮肤色泽、声音厚薄、性情刚柔、筋骨坚脆、饮食多少、勤懒劳逸、精血盛亏、勇怯强弱等不同。一般来讲,强壮的人多患“亢盛”的病,柔弱的人患病多是“不足”的病,根据其各种表现,就可以分析出脏腑的正气如何。 人们的阴阳禀赋也有很大差别。阴气盛者喜欢温暖,适宜应用干姜、桂枝这类辛热药;阳气盛者喜用生冷,适用花粉、知母这类寒凉药;阴阳比较平和的人,用热药可以助阳,用凉药可以生阴。有的人可适量进肥腻食品,有的人只能进清淡饮食;有的人气很实,不可用滞气之品;有的人气很虚,不宜用破气之物;有的人血很实,不宜用涩;有的人血偏虚,不宜疏泄过多;有的某脏偏强,其他脏器反被影响;有的某脏偏弱,常常因之受制约。由此可以看出人人均有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有先后之不同,比如禀赋为阳刚之体,而依仗体强无所顾忌,放纵寒凉饮食及寒凉气体,入侵机体,日久必会阳气受伤,使阳刚变为阴弱;或有阴柔者平素嗜好辛热,久之阴被耗竭,而由阴柔变为阳盛。能够致伤的不光是饮食,情欲、过劳、熬夜均可以致伤。 古代医家也有将脏器分为阳脏、阴脏、平脏三种。顾名思义,阳脏之人阳气盛,阴脏之人阴气盛,平脏之人较为居中。再具体一些,素为阴脏者,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不爽,大便一日一行,多不坚燥,甚则稀溏,食物不易消化。若素为阳脏,一切饮食必喜寒凉,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甚则口疮咽痛,大便数日一次,必然坚硬,甚则燥结。至于平脏之人,进寒食热食均不妨事,大便一日一行,不溏不燥,若患热病,治法不宜过凉,若患寒病,治法不宜过热;若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若过热则伤阴,过寒则伤阳。养生保健,治疗疾病都要仔细斟酌,方可久视长生。...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冬季六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寒冷已极,故名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的养生,要着眼于“藏”<。意思是说,人们在此期间要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保持精神安静,把神藏于内不要暴露于外。这样才有利于安度冬季。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大寒气候干燥寒冷,寒邪过盛,损伤人体阳气。肺主皮毛,肺卫不固则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等,冬季养生显得尤为重要。此时,人们可以根据各个节气的特点,借助中医养生调摄的方法,使身体的各个机能得到养护,以供给春天时焕发新的能量和活力。以下几点是大寒节气肺部养生的要点: 一 、“外”防寒 “邪从口鼻而入”,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于皮毛。大寒时节,天寒地冻,当外邪侵犯人体,若从口鼻而入,则内归于肺。外邪犯肺,气道受阻,肺气失宣,则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症状。此时要做好身体保暖工作,及时多添加衣物,戴好围巾口罩,保护身体不受寒。着宽松保暖的衣物,更有利于身体血液的流通,特别要注意鼻子、颈部及胸部的保暖。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在饮食调补方面,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炖汤,温服暖胃,微微出汗为宜。也可配合中医肺部调养的“三九敷贴”,调整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二、“内”滋阴 大寒期间养生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滋阴。大寒节气,正是一年之中最干燥的时期,白天平均空气湿度一般低于50%,很多呼吸系统有“老毛病”的人经常会有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咳痰不净的感觉。肺乃娇脏,秋燥、冬温,常能灼伤肺阴,许多慢性肺系疾病常常迁延日久,老年人更是以虚证为主,常常呈气虚或气阴两虚的证候。冬令时节可选择服用膏方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而膏方为少量服用,缓缓图效,针对慢性病调治尤为合适。开具膏方时,医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做到因人施治,对于患者的病情可以做到更全面的兼顾,以进行综合调理。在药膳方面,银耳、麦冬、沙参、冬虫夏草、川贝母、梨、银杏、百合等,也都是滋补肺阴的不错选择。 三、“关键”在静心 严冬之时,万物凋零,人们容易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等“悲冬”的表现,此时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冬主收藏,因此冬季养生要以“伏藏”为根本,使意志内藏不外露,精神清静,情绪稳定;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凡事不要过度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避免急躁发怒,才能使体内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尤其是老年人及心肺疾病患者,更应保持心情平和,才有利于怡神敛气,避免疾病复发。冬季养生在中医调摄方面除了内服外用之外,功法锻炼也是修炼静心的有效手段。中医养生功法种类繁多,六字诀也是气功发音呼吸法中代表的功法,通过人在呼气时发出的“呵、嘘、呼、呬、吹、嘻”六个字的字音,再配合吸气,达到锻炼脏腑、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养肺气、壮营卫、祛气壅的目的。患者经过六字诀锻炼,不仅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寒能力,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平和自己的心境。 上述即为大寒时节呼吸系统疾病养生调摄的注意要点,结合中医内服外用及养生功法的训练,同时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气血和顺,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1月20日是“大寒”。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语,说明大寒节气也是一年中的寒冷时期。广东省中医院池晓玲教授表示,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但在一年的运气变化之中,却是一年的开始。每年的“运”“气”的循环变化均始于大寒,随着大寒的到来,虽仍处于寒冷时期,但已隐隐感受到春季的气息,此时人的身、心状态均应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加以调整,以适应新的一年。 1.精神:暖身先暖心 所谓“暖身先暖心,心暖则身温”。池晓玲解释说,意思是说心神旺盛,气机通畅,血脉顺和,全身才能温暖,方可抵御严冬酷寒的侵袭。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可以通过适宜的活动、娱乐来调剂,保持心情舒畅,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饮食:糯米暖笠笠 大寒节气的饮食仍应遵守保阴潜阳的冬季饮食原则。池晓玲建议说,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宜热食,以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类,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食用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广东佛山等地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是有吉祥之意。 3.起居:防风护足好御寒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大寒时节,除了做到早睡晚起,防寒防风外,最好养成睡前洗脚的好习惯。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饭后三百步,睡前一盆汤”,入睡前以热水洗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张力,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冻脚和防病保健都有益处,特别是那些爱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觉之前,更应该用热水泡脚。 4.运动:动一动少闹病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大寒时节的运动不宜过度激烈,避免扰动阳气,同时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后为好,建议可以在阳光晴好的天气,上午10:00左右,下午2:00左右户外活动1个多小时。运动方式可选择慢跑、快走、登山、太极拳、郭林气功、八段锦等等。如果室内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不利于养生。 5.滋补:膏方调气血 冬令进补,是中医“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冬令阳气收藏,适合进补。但这个“补”,应该理解为“删多余、补不足”,寓“固本清源”为一体。而膏方是靠医生正确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辨体质、辨证候、辨年龄,综合患者人文环境等各项数据,进行个体化调养身体。它能对整体调达血气,平衡阴阳,剿抚兼施。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双友博士介绍,膏方尤其受到女性欢迎,“女性以血为本,而膏方调补气血,养血膏、调经膏都很适合女性。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林嬿钊也谈到,中药膏方以调补阴阳气血平衡为主,温补脾肾之阳,滋补肝肾之阴,益气补血,对于改善女性更年期等症状尤为明显。 当然每一种膏都有自己的适用人群,林嬿钊表示,选方调养也因人而异才能起到作用,若体质不是对得很准,用起来效果不好,甚至有反效果。“膏方中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成分,其性黏腻难化,若不顾实际情况,一味纯补,反而会妨碍气血。比如近两年流行的固元膏,主要是对气血亏虚、脾虚症状有一定的调理作用,但是岭南一带的人,体虚又容易上火,吃了固元膏,反而容易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