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月 2018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是历代医家不懈努力,在不断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医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轨迹,说明中医学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我的老师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认为,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需要,更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医现代化的进程绝对不是“以西解中”的中医西医化,中医现代化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他强调,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医现代化、中医学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张珍玉先生认为,继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而继承则是对创新的扬弃与延续。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没有继承,中医学则不能延续,创新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中医学将无以发展,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只有充分地继承,才不致割断历史;而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动历史前进。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史表明,无论是医学理论的进步,还是临床诊治技能的提高,都是后世医家在继承前贤理论、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不断创新而丰富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充分深入地继承,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使中医药学沿着自身规律发展。如金元四大家均是在继承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各自独特的学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及临床应用。 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张珍玉先生提出:中医继承的范围应包括中医学的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医家等的重要著作,以及药物、方剂等重要著作。主要继承他们的医学理论、医学思想、思维方法、诊治技巧、临床体会、方药特点等,为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的继承创新,须做到在继承中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规律,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为中医学宝库增添新知识。如此,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推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如朱丹溪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他在继承刘完素火热病机思想的基础上,又旁及李东垣、张从正、王好古等医家之学,联系当时的临床实际,独创性地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著名论断,成为“滋阴派”的代表人物。...

中医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提倡并遵循个体化养生原则,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思想,指导保健养生的整个过程。那么,哪把养生钥匙适合你?究竟怎样才能掌握这把个体化养生钥匙? 根据年龄养生 古人云:“若少年之人,真元气壮,或失于饥饱,食于生冷,以根本强盛,未易为患。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饥饱失宜,调停无度,动成疾患。”意思是说,年少之人身体健壮,对于饥饱、寒凉等均能耐受,不致产生疾病。而老年人身体已衰,全仰仗着饮食以产生气血、滋养机体,如若不顾生冷、饥饱、饮食调摄无度,必然导致疾病发生。 中医认为,早晨人体阳气初升之际,还未旺盛,应保护顺应阳气的生发运行,如一杯冷水浇下,势必阻碍阳气的生长,对一天的阳气运行都会产生影响。年轻时阳气旺盛,晨起饮凉可不受影响,甚至对阳气过旺之人还会有好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随之不断衰减,尤其部分脾阳虚弱之人,相应症状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必须及早预防,避免损伤阳气。 体质弱或年龄大的人进食饮水一定要用温热的。中医非常重视人体阳气,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老年人阳气渐少,故保护机体阳气非常重要。 根据体质养生 养生保健,要视人体质之阴阳强弱,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所获益。人之体质阴阳强弱与患病情况有很大关系。 阴虚阳旺体质:多形体偏瘦,肤色显得苍劲,底气较足,双目有神采,虽进食不多,却能胜任劳作;患病多为热性,常易有火,需用滋阴清火药物。但也不可完全拘泥,也有阳旺阴弱之人,而损伤阳气者,宜先扶阳,而后滋阴。 阴阳俱盛体质:脸上面阳旺,还兼身体丰满、肌肉厚实,皮肤略粗,进食偏多。平时很少生病,如若患病常常较重,由于病邪积累已经深久,治疗需用重药。而且寒热之药俱能接受,其禀赋结实故能任消伐,如若服用轻药,反而不能奏效。 阴盛阳虚体质:形体丰满,肤色较白,皮肤较嫩,肌肉较松弛,进食虽多,易变化为痰涎。如果目有神采,尚且无妨;如目无神采,就要注意了,有的未到中年,即得中风之病。患病虽有热象,用药却不可过寒,以防更伤其阳;热退之后,需用温补扶阳药物。但也有阴盛阳虚之人,而有伤阴者,宜先滋阴,而后助阳。 阴阳俱弱体质:有上述阳虚症状,还兼有形体偏瘦,饮食不多。倘目有神采,耳轮肉厚端正,为先天禀赋较强;若目无神采,脑筋昏沌,则身体也糟。凡阴阳俱弱体质,虽病患多,却不太重,服药也不能耐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只适宜和平之药,缓缓调之。 根据脏气禀赋养生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对人类养生保健的最大优势。每个人的内脏功能也有着很大差别,表现在外的征象很多,如神志方面、皮肤色泽、声音厚薄、性情刚柔、筋骨坚脆、饮食多少、勤懒劳逸、精血盛亏、勇怯强弱等不同。一般来讲,强壮的人多患“亢盛”的病,柔弱的人患病多是“不足”的病,根据其各种表现,就可以分析出脏腑的正气如何。 人们的阴阳禀赋也有很大差别。阴气盛者喜欢温暖,适宜应用干姜、桂枝这类辛热药;阳气盛者喜用生冷,适用花粉、知母这类寒凉药;阴阳比较平和的人,用热药可以助阳,用凉药可以生阴。有的人可适量进肥腻食品,有的人只能进清淡饮食;有的人气很实,不可用滞气之品;有的人气很虚,不宜用破气之物;有的人血很实,不宜用涩;有的人血偏虚,不宜疏泄过多;有的某脏偏强,其他脏器反被影响;有的某脏偏弱,常常因之受制约。由此可以看出人人均有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有先后之不同,比如禀赋为阳刚之体,而依仗体强无所顾忌,放纵寒凉饮食及寒凉气体,入侵机体,日久必会阳气受伤,使阳刚变为阴弱;或有阴柔者平素嗜好辛热,久之阴被耗竭,而由阴柔变为阳盛。能够致伤的不光是饮食,情欲、过劳、熬夜均可以致伤。 古代医家也有将脏器分为阳脏、阴脏、平脏三种。顾名思义,阳脏之人阳气盛,阴脏之人阴气盛,平脏之人较为居中。再具体一些,素为阴脏者,一切饮食必喜热物,偶食生冷,腹中即觉凝滞不爽,大便一日一行,多不坚燥,甚则稀溏,食物不易消化。若素为阳脏,一切饮食必喜寒凉,偶食辛热之物,口中便觉干燥,甚则口疮咽痛,大便数日一次,必然坚硬,甚则燥结。至于平脏之人,进寒食热食均不妨事,大便一日一行,不溏不燥,若患热病,治法不宜过凉,若患寒病,治法不宜过热;若用补剂,亦当阴阳平补,若过热则伤阴,过寒则伤阳。养生保健,治疗疾病都要仔细斟酌,方可久视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