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立冬养生:顺时闭藏,为健康蓄力

立冬养生:顺时闭藏,为健康蓄力

每年 11 月 7 日至 8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225° 时,我们便迎来立冬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万物开始进入 “闭藏” 阶段 ——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体也需顺应天时,调整养生方式,以积蓄能量、抵御寒冬,为来年春季的生机勃发打下基础。《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一古老智慧,正是立冬养生的核心遵循。
饮食:温补养阳,忌贪凉耗气
立冬养生,饮食为先。冬季阳气内敛,脾胃功能相对减弱,饮食需以 “温补养阳、滋养脾胃” 为原则,同时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品,防止加重肠胃负担或耗伤阳气。从中医角度看,不同体质人群的进补方向需有所区别:阳虚体质者(常感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可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圆等温热食材,比如萝卜羊肉汤 —— 羊肉性温,能补气血、暖脾胃,萝卜则可理气消食,避免温补太过导致 “上火”;阴虚体质者(易口干舌燥、失眠盗汗)需兼顾温补与滋阴,可选用银耳、百合、黑芝麻、核桃等,搭配小米、山药熬煮成粥,既能滋养津液,又不损伤阳气;气虚体质者(易疲劳、精神不振)则适合山药、莲子、黄芪等健脾益气的食材,可将黄芪与鸡肉同炖,或用山药煮粥,帮助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现代营养学也建议,立冬后需适当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的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寒冷;膳食纤维则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冬季因活动减少、饮食油腻引发的便秘,常见于白菜、萝卜、芹菜等应季蔬菜中。值得一提的是,“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俗语正适用于此时 —— 萝卜不仅富含维生素 C 与芥子油,能促进消化,其 “下气” 的特性还能平衡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的滋腻感,堪称冬季饮食的 “黄金搭档”。
起居:早卧晚起,保暖护阳
立冬后昼短夜长,阳气渐收,起居作息需贴合 “养藏” 之道,核心在于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中医认为,冬季阳气本就虚弱,过早起床易使阳气外泄,过晚入睡则会耗伤阴精,因此建议每晚 22:30 前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约 7:00-7:30)再起床,让身体在充足睡眠中积蓄能量。同时,睡眠时需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与脚部 —— 背部为 “阳脉之海” 督脉所在,受凉易引发感冒、咳嗽;腹部有脾胃等脏腑,受寒会影响消化功能;脚部则因 “离心脏最远,阳气最难达”,需穿保暖袜子,睡前可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帮助入眠。
室内环境的调节也不容忽视。冬季多门窗紧闭,空气易干燥污浊,建议将室内湿度保持在 5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避免口干、鼻燥等不适;每天需开窗通风 1-2 次,每次 15-20 分钟,选择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等气温较高的时段,既能交换新鲜空气,又可防止受凉。此外,外出时需做好头部保暖,中医有 “头为诸阳之会” 的说法,头部暴露在外易导致阳气散失,建议佩戴帽子,同时避免长时间在寒风中停留,防止风寒侵袭引发头痛、关节痛等问题。
运动:适度敛藏,忌大汗耗阳
冬季运动的关键在于 “适度敛藏”,而非追求高强度、大汗淋漓。《黄帝内经》强调 “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意为冬季运动若过度出汗,会导致阳气随汗液外泄,反而损伤身体。因此,立冬后适合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快走、慢跑等,运动强度以 “身体微热、略有汗意” 为宜,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每周 3-5 次即可。
运动时间的选择也有讲究,需避开清晨寒冷时段(此时阳气未升,易受寒邪侵袭),建议在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左右进行,此时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既能借助日光补充阳气,又能减少寒冷对身体的刺激。运动前需充分热身 5-10 分钟,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因肌肉僵硬引发运动损伤;运动后需及时擦干汗液,穿上保暖衣物,不可立即脱衣或饮用冰水,防止阳气骤泄。对于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可选择在室内运动,如瑜伽、室内太极等,同样能达到活动筋骨、促进气血流通的效果。
情志:调畅心境,忌忧思郁结
冬季万物凋零,日照减少,人易因环境影响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中医称之为 “冬愁”。而 “情志伤肝”,长期忧思郁结会导致肝气不舒,进而影响脾胃功能与阳气升发,形成 “情绪差 – 身体弱” 的恶性循环。因此,立冬养生需兼顾 “养身” 与 “养心”,注重调畅情志。
最简单的方法便是 “借日光养阳”—— 每天上午 10 点左右,可到户外晒太阳 15-20 分钟,阳光不仅能促进维生素 D 合成,帮助钙吸收,其温暖的光线还能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改善低落情绪。此外,可通过听轻松舒缓的音乐、与家人朋友聊天、练习书法绘画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思虑;若情绪低落明显,可尝试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与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每次按压 3-5 分钟,有助于疏肝理气、安神定志。中医认为 “怒伤肝、思伤脾”,冬季更需保持心境平和,如《黄帝内经》所言 “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即保持内心的沉静与满足,不妄动肝火,不过度追求,方能让情志与 “闭藏” 的冬气相协调。
立冬养生,并非单一的 “进补” 或 “保暖”,而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整体调节。无论是饮食上的温补、起居上的藏阳,还是运动中的敛藏、情志上的平和,核心都在于 “顺时养藏”—— 让身体与冬季的 “闭藏” 之气相契合,减少消耗、积蓄能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养生方式也需灵活调整,若能将这些理念融入日常,便能在寒冬中守护健康,为来年的生机盎然做好准备。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