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全谷物:营养宝库的正确打开方式

全谷物:营养宝库的正确打开方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及某些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隐性饥饿”问题却愈发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旨在通过增加全谷物供给与消费,助力节粮减损,促进居民营养均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指出,我国居民“隐性饥饿”问题突出,增加全谷物摄入迫在眉睫。

全谷物:何为真身?

提及“全谷物”,人们常将其与“粗粮”“杂粮”混为一谈,实则三者有别。全谷物,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完整谷粒结构的谷物,涵盖谷皮、糊粉层、胚乳和谷胚四部分。而精制谷物,则是经过精细化加工,去除了谷胚、谷皮和部分糊粉层。

大部分粗粮,如小米、大黄米、糙米、小麦粒、高粱、藜麦、荞麦、青稞等,以及已磨成粉或压扁压碎的粮食(如全麦粉、燕麦片),均属全谷物范畴。莲子、芡实、薏米等营养成分与谷物相近,亦可作全谷物食用。然而,玉米碎虽为粗粮,但因去除了玉米胚和种皮,故不属于全谷物。红小豆、绿豆、芸豆等虽非谷物,但可当粮食吃且未经精磨,称为“杂粮”。

近年来,全谷物食品市场日益繁荣,但名不副实者众多。依据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判定及标识通则》,全谷物食品需以谷物、水及其他配料制成,全谷物为第一配料且占比不少于食品总质量(以干基计)的51%。然而,市场上诸多商家以“全谷物”为幌子,实则售卖普通精制谷物食品。因此,购买时需关注全谷物添加量,若未标注,可通过配料表排名判断:全谷物居首者可视为全谷物食品,位居第二或更后则需谨慎。

全谷物食用:因人而异

对于健康人群,全谷物摄入量宜达主食的1/3,种类与烹调方法无特殊限制。但对于特殊人群,需“私人定制”全谷物饮食,挑对种类、选对烹调方法,方能发挥健康功效。

肠胃不佳者,可将全谷物打成糊。并非所有全谷物都难消化,如小米、大黄米等颗粒小、易煮烂、易吸收。此外,选择合适烹调方法,如煮软煮烂、磨粉或打成糊糊、选择全麦馒头、全麦面包等经过微生物发酵的食品,均可改善全谷物的消化吸收。

血糖高者,应选颗粒完整的全谷物,避免煮得太软烂,少选糯性品种,如糯小米、黏玉米、黏高粱等,因其支链淀粉含量高,升血糖速度快。烹调时勿加糖和油,以免破坏其控制血糖的优势。

血脂高者,宜常吃燕麦、大麦和荞麦。研究显示,每日摄入80克燕麦可有效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关键在于其中的β葡聚糖。大麦和荞麦亦富含β葡聚糖,血脂高者可常食。挑选燕麦产品时,除看配料表外,还需注意产品形态,纯天然燕麦产品配料表中仅有燕麦。

全谷物:健康益处多多

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富含谷物全部的天然营养成分,如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及多酚等有益健康的植物化学物,堪称天然“营养大礼包”。常吃全谷物,不仅能增加营养供应,应对“隐性饥饿”,还能带来诸多健康益处。

  • 抗氧化:全谷物富含抗氧化物质,如花青素、类胡萝卜素和β葡聚糖,具有预防癌症和冠心病、延缓眼睛衰老等功效。
  • 降低肠癌风险: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能清肠通便,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肠癌风险。
  • 控制血糖,预防餐后困倦:全谷物消化速度慢,餐后血糖低,能减少胰岛素需求量,从而预防餐后困倦。
  • 预防肥胖:全谷物饱腹感强,有助于避免饮食过量,且餐后血糖上升缓慢,利于抑制脂肪合成,从而控制体重。
  • 保障体力和思维能力:B族维生素对保障神经系统高效工作和充沛体能至关重要,全谷物是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常吃者精力充沛,不易疲劳。

全谷物认知:远离误区

尽管全谷物备受关注,但真正了解者并不多,常存在以下误区。

  • 误区一:全谷物吃越多越好:全谷物虽好,但摄入过多可能引起胃肠胀气,降低铁、钙、锌等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对食欲不佳的儿童和老年人来说,吃太多全谷物可能导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普通成人每日吃50~150克全谷物和杂豆,特殊人群应适当减少摄入量。
  • 误区二:只吃一两种全谷物就足够了:全谷物种类繁多,营养上各有优势。长期只吃单一种类,不利于营养全面均衡。建议家里准备多种全谷物,经常交换着吃,或多种食材混合制作八宝粥。
  • 误区三:尿酸高的人不能吃全谷物:有人认为全谷物嘌呤含量高,尿酸高的人不能吃。实则不然,研究表明,吃全谷物并不会使血液中尿酸增加,且有些全谷物的嘌呤含量低于大米。此外,全谷物中的钾和B族维生素含量远高于大米,有利于降尿酸。因此,多数机构发布的痛风或高尿酸患者饮食指南均建议摄入全谷物。

全谷物,这一营养宝库,正等待着我们去正确打开。了解全谷物,合理食用全谷物,方能真正享受其带来的健康益处。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