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解说“过七冲越焦海”

中医解说“过七冲越焦海”

著名歌手刀郎最新“神曲”《罗刹海市》一夜“封神”,火遍全网。其中一句“过七冲越焦海”的歌词,让很多人感到一头雾水。

其实,这句歌词的“七冲”即“七冲门”,出自中医经典《难经》;“焦海”可以理解为三焦之海,是中医学里十分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难经》《类经》等中医文献对三焦均有深入的描述和阐发。

何谓“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七冲门为食物进入人体后要经过的七道“关卡”。

唇为飞门

宋代诗人叶绍翁有一首《游园不值》,其中有句“小扣柴扉久不开”。这个“柴扉”就是指用木头做的门,是院子的正大门。

古代“飞”与“扉”通。所谓“扉”,是指门扇,或像门扇一样的东西,是最外面的一道“屏障”。所以,“飞门”的“飞”并不是飞翔的意思。

食物进入人体最外面的“门”就是“飞门”(唇),生动又形象。同时,唇为脾窍,脾的健运、升清能力都可以在唇上表现出来。

齿为户门

在古代,房屋建筑都有院落结构,像“柴扉”就是整个院子的大门,而“户门”并不是最外面的大门。《礼记·礼器》曰:“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也就是说,“户门”是指进入室内的门。

吃的东西如果没有经过牙齿咀嚼,含在口中还可以吐出来,但一般不会整体吞咽下去,因为会影响消化;而经过牙齿充分咀嚼之后,食物才能更好地进入身体的内部,犹过户入室也,故称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所谓“吸”,就是“呼吸”的“吸”。食物到达会厌,也就是舌头后方,口腔、鼻腔、食管和气管会合处,此处吸收食物需要肺气的参与。

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经历,在咽东西的时候不能大笑,否则容易导致异物被吸入而阻塞气管或咽喉,轻则食物从鼻腔下来,严重时甚至有窒息危险。所以,这里形容会厌为“吸门”,自然点明了食物在会厌,然后进入下一道“关卡”。

胃为贲门

“贲门”是胃的上口。水谷自食管而入,经过贲门,再入胃腑。“贲”与“奔”通,奔者,奔凑,投下也。

贲门是食物向下延伸为胃壁的部位,可将食物从食管向下输送于胃,并防止食物上逆。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亦即胃之下口。幽,幽深、幽隐也,曲径通幽。从解剖特点来看,幽门之后,消化道逐渐变得曲折、幽深。

如果幽门不通畅而发生病变,则胃气失降,气机壅滞,可表现为腹胀、痞满等症状。

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会”就是交会的意思,即说大肠、小肠以“阑门”为界。《难经·汇注笺证》云:“阑门之阑,固取遮阑之义,拦清降浊也。”阑门为病,则清浊不分,或便秘,或泄泻。

下极为魄门

“魄”通“粕”。《难经疏正》曰:“魄,古与粕通,即糟粕之所出也。”下极,是指最末端,是糟粕外排的出口,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肛门。

“魄”在中医里面还有一种理解,是“魂魄”,和情志有关。精神长期紧张,容易诱发肛肠疾病。养护魄门的方法之一是常做提肛运动,可以舒缓身心,利于心、肺的调养。

“过七冲”与“越焦海”隐喻了什么

脏藏精,腑化物。水谷化成精微、营养,主要通过脾的升清作用来体现。“七冲门”主要指食物向下走(降浊)的过程,主要是“六腑”在参与。

饮食水谷从人体内至排出体外,是一个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当然,这是中医“七冲门”的直接意义,而在歌曲《罗刹海市》的歌词中,“过七冲”隐喻通过层层屏障、关隘,克服种种阻碍,来到一个蜿蜒曲折、别有洞天之处。

“焦海”即“三焦之海”,三焦也是六腑之一,只不过与胃、大肠、小肠等腑不同,三焦相对来说,是个“虚腑”。三焦并不完全等同于身体的“膜系统”,中医“五脏六腑”的概念与内涵与现代医学中的脏器有一定关联,但不能直接划等号,理解中医的脏腑要回归到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幅中国式山水画,心、肝、肺、胃、大肠等有形之脏腑好比画中的鱼虫鸟兽、绿水青山,而三焦就好比画中留白的部分。‘留白’绝不等同于不存在。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讲究‘虚实相生’,‘留白’的功用或意义就在于‘空灵感’,使整体的艺术意境愈加深远。同理,相对无形的‘三焦’贯穿上下,其功用对于整体而言,也绝不亚于任何有形脏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不仅可以对应有形脏腑(如肺、脾、肾)的特征表述,也可以对应‘虚腑’三焦自身特征的描述。”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王振华说。

三焦是最大的一个腑,有通道的作用,可以贯穿上下。明代医家张景岳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海”也表现为一种虚无广大的状态,用“焦海”来组合,与“七冲门”相互呼应,一虚一实。“越焦海”暗指越过一片茫茫大海,来到了一处十分偏远的地方,其隐喻的意义与“七冲门”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