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黄帝内经》:病起过用 此为常也

《黄帝内经》:病起过用 此为常也

中国人自古以来信奉“中庸”的哲学,中医学究其根本可称为“中和”的医学,《黄帝内经》亦明确提出“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点。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就是说人们处于天地自然之间,顺应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更替,既无太过,亦无不及,由此天地万物包括人类方可正常变化、生长。健康人处于阴阳消长的中和、平衡状态,自然界四时气候,人体自身饮食﹑劳逸﹑房事﹑情志,以及疾病治疗均有常度,若超越常度即可损伤脏腑经脉气血,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疾病产生的关键在于过用。当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质极其丰富,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由于多种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对物质享受无节制的追求,心理、饮食、起居作息等方面的过用越来越多,引起许多疾病发生,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杜绝过用即可减少疾病、维护健康、促进长寿。以下从五个方面介绍杜绝过用的养生保健方法。

顺应四时避免气候过用

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六气太过,如夏热过甚、冬寒过甚,六气不及,像冬寒反热、夏热反凉等气候异常时,六气便转为六淫,成为病因。目前由于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气候异常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逐渐变得不可忽视。在这种气候过用的条件下,人们若不能顺四时而适寒暑,极易外感六淫病邪,引起诸多外感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季养生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的一日养生法等即是《黄帝内经》顺应四季、一日的因时养生方法。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与天地自然相应,起居方面,如起床、睡觉、吃饭、工作、学习、运动锻炼乃至大小二便诸方面,都应随气候寒热的更替而进行自我调节,使冷暖得宜,不得过用。若自恃身体强健,不顾四季阴阳盛衰的特点,为所欲为,如在冬秋之季,阴盛阳衰、万物收藏之时,却劳力纵欲过度,便会伤及肾中阳气,使机体阳衰阴盛,必致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寒厥”病症。再者,如自恃体质强壮,无惧冒犯外邪,违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养生之道,肆意触风露宿,冒犯寒暑,致使卫气虚弱,无力抗邪。长此以往,正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那样,任由四季风雨寒暑燥湿交替侵袭机体,亦致人体阳气虚竭,身体虚衰。

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用

中医理论认为,正常情况下人们的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并分属五脏所主。若七情变化超越了常度,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则会导致人体气血运行紊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许多情志病证和内伤疾患,影响健康和寿命。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黄帝内经》非常重视情志致病与精神情志的调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意指人要内心澄澈,气定神闲,不使外物内扰于心,不令体内正气涣散,不仅要思想纯正,不贪心奢求,不患得患失,而且要与人为善,遇事善恶有分,处事有原则,不优柔寡断,才能使精气和神气存留体内,保持充沛的正气。正气强盛,阳气固秘,病邪就不会祸害人体,疾病就无从发生,就能健康长寿。

饮食有节避免气味过用

饮食五味化生水谷精微,以此作为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饮食不节、饮食五味偏嗜,即饮食太过则亦可成为致病因素。正如清代医家毛世洪《养生至论》所说:“养生者固宜节食,尤宜节饮。食伤人所易知,饮伤人都不觉。茶、汤、浆、酒以及冰、泉、瓜、果之伤,谓之伤饮。”因此,无论是食,还是饮酒、喝茶、吃水果都不能太过,都要适度而有所节制。如果饮食偏嗜,致使五脏之气盛衰失调,亦可引起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谈到上古之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即是“食饮有节”。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粱(即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即疮疡肿毒)”,《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类似于2型糖尿病)”,均提示饮食不可过饱,尤其要少食肥甘、膏粱等厚味,以免损伤肠胃,引起各种病患。同时,《素问·脏气法时论》还提出膳食营养指南,即“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要求人们的食物结构全面,不仅要注意食物品种谷菜果肉的搭配,更要注意“气味和而服之”,即要谨和食物寒、热、温、凉之四气与酸、苦、甘、辛、咸之五味,严禁过偏,以使人体阴阳、气血、脏腑保持平衡协调。

劳逸有度避免劳作过用

正常适度的劳作与运动锻炼可使人体气血通畅,筋骨肌肉强健,脏腑功能强盛,生命活力旺盛。适度的安逸休息则可促进气血的恢复,脏腑功能的调适,保持旺盛的精力与体力。反之,劳累过度会使形体、精神疲倦,脏腑功能损伤,致使积劳成疾。过度安逸也有害于身体,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可见无论劳逸,太过则有弊。《黄帝内经》提出“形劳而不倦”“不妄作劳”。“劳”包括形劳、神劳和房劳。如《素问·调经论》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举痛论》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痿论》说“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包括阳痿在内的痿病),及为白淫”。

谨慎治疗避免治病过度

治病过度指医疗过用,即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对患者的过度作用。《素问·至真要大论》论及药物使用时指出,五味各有所入,能增强相应脏气,但若久用,则会偏助脏气,导致五脏之气即五脏功能失调而致病,故该篇警告说“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外,药物过用,四气五味过偏,轻则损伤脏腑气血,重则致病,甚则死亡。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言:“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现代社会减肥通便、清热解毒等中西药物的滥用较为普遍,由此导致脾胃虚弱,正气不足,健康水平每况愈下。药物、针灸以及其他疗法均是在疾病的情况下,根据患者当时的表现,辨证施治,所采取的祛除邪气、扶助正气、调理脏腑经络、和调阴阳气血的治病措施。由于方药各有偏性,经络穴位的功能主治亦各有其所长,所以医生在遣方用药、针刺艾灸、推拿等治疗时均要把握好度,要针对病症适可而止,“中病即止”,勿使“过用”而伤正。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健康人在养生保健时,也要注意把握好度,既不能不明辨证、诊断而乱用,亦不能求快、求好而滥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