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月20 中医认为:三焦差,病缠身
临床工作中发现,人生病,多半是三焦出了问题。三焦病,无非是上焦咳喘、中焦痞满、下焦溲病,其治疗分别为宣降肺气法、芳香化浊法、温阳化气法。
(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堂教授 毛德西)
上焦咳嗽:“金鱼汤”宣降肺气。《素问·咳论》篇论咳嗽:“聚于胃,关于肺。”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输诸脏,积留于胃中,随热化为痰,随寒化为饮。清代陈修园说得更直白:“气上呛,咳嗽生,肺最重,胃非轻。”所以治疗咳嗽,必须使胃气中和,肺气宣降,方能达到除痰饮、止咳嗽的效果。我在经方基础上,拟定了金鱼汤,经过临床应用数年,止咳平喘效果明显。
金鱼汤:生麻黄5克,炙麻黄5克,金荞麦根15~30克,鱼腥草15~30克 ,射干10克,牛蒡子10克,葶苈子10克,炒苏子10克,百部10~15克,黄芩10克,橘红10克,茯苓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10克。此方以生麻黄与炙麻黄为君药,生麻黄宣发力大,炙麻黄肃降力强。两者同用,以利于肺气呼吸功能的恢复,且能尽快地排出呼吸道的痰液。金荞麦根与鱼腥草、葶苈子与苏子四味为臣药,前者重在祛痰止咳,后者重在肃肺平喘。佐以橘红、茯苓健脾渗湿以和中,更以射干、牛蒡子清利咽喉,百部、黄芩清肃肺痰,前者源于《温病条辨》银翘马勃散之配伍,后者为百芩片(中成药)之主要对药。使以甘草与桔梗(经方之桔梗汤),排痰清咽。全方可起到清肃肺气、健脾和中、化痰利咽、止咳平喘、降气通腑的功效。
肺阴虚见口咽干燥者,加南北沙参;胃阴虚见口干舌燥者,加石斛、麦冬;阴津亏而便秘者,加火麻仁、玄参、杏仁;咳痰不爽者,加瓜蒌皮、桑白皮;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与鸡内金;肺部啰音不消者,加细辛、白芥子、橘红等。
中焦痞满:“三三九气汤”芳香化浊。中焦痞满,病在脾胃,但其发病又与肝胆郁滞有关。“医圣”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对脾胃功能的影响。清代医学家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中所说:“诸病多从肝来,以其犯中宫之土。”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泻;又或上犯胃土,气逆作呕,两胁痛胀。”故治疗脾胃病,必须注意到肝气之疏与郁。我在学习温病学基础上,拟定了“三三九气汤”,经常以芳香化浊法来治疗中焦痞满诸证。
三三九气汤:藿香10克,佩兰10克,砂仁8克(后下),生麦芽15~30克,谷芽15~30克,稻芽10~15克,白扁豆花15~30克,佛手花10~15克,玳玳花10~15克。此方由三首“三味方”组成,即藿香三味饮(藿香、佩兰、砂仁)、开胃三芽汤(生麦芽、谷芽、稻芽)、芳香三花汤(玳玳花、厚朴花、白扁豆花)。藿香三味饮芳香开胃、化浊醒脾;开胃三芽汤疏肝利胆,开胃进食;芳香三花汤芳香化湿、醒神开窍。如此三方合用,共奏芳香化湿、醒脾、理气、开郁、和胃的功效。
胃纳不佳者,加鸡内金、鸡矢藤、生山楂;呃逆不止者,加刀豆子、青竹茹、生姜;泛酸烧心者,加黄连、吴茱萸,或瓦楞子、浙贝;便溏者,加炒怀山药、肉豆蔻;胃脘痛甚,加川楝子、广木香、郁金;便秘者,加生白术、火麻仁、生大黄(后下)。
下焦溲病:“温阳化气汤”温阳化气。下焦溲病,是指小便异常,即癃闭(小便不通)与遗溺(遗尿),二者都与肾的气化有关。“气化”是指肾的温阳化气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失调,就会使人的排尿发生困难,或者小便点滴难出,或者遗溺、漏尿等。我采用五苓散加减,组成温阳化气汤治疗。
温阳化气汤:党参15~30克,茯苓10~15克,猪苓10~15克,泽泻10~15克,桂枝5克,白术10克,黄芪15~30克,防己10克,甘草10克。温阳化气汤有人参、黄芪、桂枝、白术四味温阳化气;有茯苓、猪苓、泽泻、防己淡渗利湿;甘草调和药性。全方共奏温阳化气、健脾和中、淡渗利湿的作用。
伴有尿路感染者,加桉树叶、海金沙;伴有血尿者(包括镜下血尿),加鲜白茅根、鲜小蓟;时有漏尿者,加益智仁、芡实、山萸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