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年轻人要有“好心肠“

年轻人要有“好心肠“

轻松愉快的新春佳节结束了,放假期间,因为很多人难得有时间和亲朋好友团聚,尤其是不少年轻人,几乎天天大餐,开怀畅饮,有的甚至暴饮暴食到深夜,肠道倍感“压力”。近期多项新研究指出,中青年人肠病越来越高发,且肠病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肠道影响很多器官功能

近年来,肠道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成为热点,很多研究都发现,中青年人肠病高发的趋势愈发明显。近期《癌症》杂志刊发了一项研究称,澳大利亚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了消化道癌症,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发病率在18~50岁的中青年人中呈现上升趋势,且男性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更高,每年都增加1%。研究人员认为,要关注这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年轻人生活压力大、不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均增加了肠道疾病和消化道癌症的患病率。

随着系统生物学以及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肝轴、肠-脑轴、肠-肺轴、肠-皮肤轴等概念被不断地提出和验证。这也证实了,肠道会影响除其以外的许多组织器官的功能,是支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枢纽和门户。其中,“心”“肠”疾病之间的联系成为近年来新兴的热门研究领域。早在2016年,意大利科学家就发现,心衰患者肠道内有很多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比如念珠菌、弯曲杆菌、志贺氏菌、耶尔森氏菌等,这使得患者大肠壁增厚,出现肠道炎症反应,肠壁通透性增加,心衰症状也更加严重。

201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蔡军教授领衔的团队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衡非常类似,有益菌明显降低,普氏菌和克雷伯氏菌过度生长。这是世界上第一篇明确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失调规律的论文,迄今已经被各国科学家引用500多次。

近日,《炎症性肠病》杂志还刊载一项涉及我国3000多人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称,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明显增加,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明显高于未患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且在18~35岁达到高峰,尤其在年轻女患者中更明显。

“心”和“肠”难分彼此

热心肠研究院院长蓝灿辉表示,以前人们认为肠道系统只是消化系统的一个通道,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事实上,肠道功能并不简单,它还能通过营养、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菌群等机制,对身体健康的多个层面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炎症性肠病患者容易罹患多种并存症,其中就包括心血管疾病。这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性肠病与这些疾病存在共同风险因素,比如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肠道功能紊乱会给健康带来系统性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肠道与心血管健康是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肠道吸收影响代谢。肠道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不利于机体的代谢平衡,心血管疾病就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种。蓝灿辉说,现代社会食物极大丰富,长期摄入高油、高糖、深加工等不健康饮食,会增加“三高”人群和肥胖大军,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后备人群。高血脂与肠道脂肪吸收过多有直接关系,而肠道激素可以影响糖的代谢吸收,从而干扰血糖稳态调控,引发高血糖,这些都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肠道渗漏”引发炎症。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说,肠道是人体的重要屏障和免疫器官。肠道屏障包括肠黏膜、免疫细胞和淋巴结构等,可以抵御来自肠腔、食物的微生物感染和入侵。一旦肠道屏障功能失灵(“肠道渗漏”),肠腔内的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分子(比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脂多糖)就会移位进入循环系统并迁移到其他组织器官,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反应,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发心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慢性炎症的发展过程;心梗患者斑块破裂,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肠道细菌影响心血管健康。肠道内栖息着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因以细菌为主,被称作“肠道菌群”。肠道菌群被视作“微生物器官”,参与调控机体的代谢、免疫、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生理过程,影响包括心血管在内的诸多器官系统的健康。多项研究均显示,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即肠道菌群组成的改变(有益菌大量减少和有害菌大量繁殖)。一些菌群相关的代谢产物可能是肠道菌群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包括氧化三甲胺、短链脂肪酸、次级胆汁酸和芳香族化合物等。另外,肠道菌群对免疫特别是系统性炎症的调节作用,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原因。

反之,心血管疾病也能影响肠道健康。心衰、心肌梗死和血栓等疾病,可引起慢性或急性的肠道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导致肠道屏障损伤和渗漏、肠道菌群改变、胃肠道不适,并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和呕吐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因此,肠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生理上的影响,近些年“双心医学”概念已深入人心,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有着深层联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说,肠道功能好的人,心态也会比较平和,也更加积极乐观,充满干劲。因为血清素(即5-羟色胺)有助于人们稳定情绪、放松,感到自信,而血清素主要是在肠道等消化道内产生的,是消化酶分解色氨酸的过程中制造出来的。情绪稳定、做人积极阳光,对人的心血管健康也有好处。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发现,焦虑、恐惧、敌对、愤怒等消极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经常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导致长时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容易引发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问题。同时,交感神经的兴奋会抑制胃肠等消化系统的正常活动,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第二大脑——肠脑互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决策和整体健康》一书中讲,性格孤僻、不愿接触和帮助他人的人,会使大脑加速压力分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使应激激素(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更容易引起肠道应激反应,出现消化不良、恶心、慢性便秘等症状。而乐善好施的人更能感到幸福满足,内啡肽、多巴胺等积极的肠道微生物信号分子可更多释放到肠道内,改善肠道健康。从这个角度讲,也提示人们尽量多做善事,学会感恩,保持一份热心肠,因为“好心才有好肠,好肠才有好心”,两者相辅相成。

调理肠道,从饮食下手

高登峰说,现在医学界认为,调节肠道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从饮食上下功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吃得健康些,肠道细菌就会更健康,就能促进心血管的健康。

专家们建议,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豆类和坚果等,膳食纤维可被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帮助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有益于心血管代谢健康。少吃红肉,以及高油、高糖、高盐的“垃圾食品”,如油炸和深加工食品、甜点、饮料、精米精面等。红肉富含的胆碱、肉毒碱可经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代谢生成氧化三甲胺,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脂饮食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促进肠道脂质吸收,并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血液的内毒素(细菌脂多糖)和炎症水平,进而损害心血管健康。

高登峰说,炎性肠病患者要积极治疗肠道疾病,可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医生也可考虑给患者进行菌群移植,让它们在肠道中生长。目前,一些菌群靶向性药物也在研究中,它们诞生后,可以让肠道里释放的不良代谢产物被拮抗掉,抑制肠道不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肖震宇则提醒,生活中保持好心态,才更有益于心脏和肠道的健康。尤其对多数年轻人来说,别总以忙碌为借口宅在家中,也不要以“不关我的事”为由而变得冷漠,一定要多社交,多关心和帮助他人,才有利于保持乐观、平和、自信的心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