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血管健康 Tag

在当今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让高糖高脂饮食成为都市人群生活的常态,这种饮食习惯正如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揭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症,其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青年心患:生机背后的健康危机 年轻人往往充满活力,然而在这蓬勃的生机之下,却隐藏着心血管疾病的隐患。胸闷、气短、心悸等早期症状时常出现,却常常被他们忽视,而这些恰恰可能是冠心病发出的危险警报。若想为心脏构筑起坚固的防护屏障,年轻人需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准则。 忌烟酒成瘾,宜培养合理兴趣 酒,由谷物发酵制成,其性热易助湿。啤酒虽性寒凉,但过量饮用同样会损伤脾胃,进而酿生痰浊。痰浊上蒙心包,便可能诱发胸痹之症。而烟雾,实则是燥热毒邪的集合体,《本草纲目拾遗》中明确指出其“耗肺损血,世人多阴受其祸而不自觉”。长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大幅增加。这是因为烟雾中含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还会导致血管痉挛、硬化,使得心梗、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几率显著上升。 年轻人应坚决摒弃烟酒成瘾的恶习,转而培养合理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参加户外运动、学习绘画书法、投身于音乐欣赏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生活,又能促进身心健康,为心脏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 忌昼夜颠倒,宜保持规律作息 睡眠节律与阴阳消长紧密相连,日为阳,夜属阴,夜晚是阳气潜藏、休养生息的重要时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却长期熬夜,打破了这种自然的睡眠规律。“夜卧则血归于肝”,熬夜时,阳气被迫外越,无法潜藏,阴精也得不到涵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虚阳浮越的情况,导致“阳不入阴,阴血亏虚”,进而引发口疮、痤疮、烦躁、失眠等一系列“虚火”症状。长期如此,还会阴损及阳,早晨阳气升发无力,使人出现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问题。 现代职场人应高度重视“子午觉”的重要性。夜间尽量在23点前入睡,这样有助于养肝藏血;午时(11:00 - 13:00)应适当小憩,若实在无法入睡,也可闭目养神15 - 30分钟,以达到“静以养神”的效果,让身体和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忌焦虑抑郁,宜维持平和心态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掌管血脉,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现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饮食失调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从而常常处于焦虑、紧张或抑郁的状态。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对于这种情况,调理的关键在于疏肝健脾。年轻人可以每日沿肋弓推按两胁,直至局部发热(范围自乳根至髂骨),同时配合按揉太冲穴,这样能够有效疏泄肝郁,调畅气血,让心情恢复平和。 忌高糖油腻,宜坚持清淡饮食 《黄帝内经》中说:“脾欲甘,急食甘以补之。”适量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红枣、山药等,可以起到补益脾气的作用。然而,“过甘则伤脾”,现代的高糖油腻食品,如蛋糕、奶茶等,不仅容易助湿生痰,而且寒凉饮食还会损伤脾阳,煎炸食品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针灸大成》中指出:“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年轻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杂粮作为主食,多食用应季的新鲜蔬菜。在烹饪时,宜选用葱姜蒜等天然香料,尽量少用重口味的调味品,这符合《千金要方》中“食性须清轻”的养生理念。 代茶良方:助力心脏健康 除了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准则外,年轻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代茶饮来辅助调养心脏。以下为大家推荐几款代茶饮方,可根据自身症状辨证水煎或冲泡后频饮。 鱼腥润肺茶 组成:鱼腥草10克,白茅根15克,麦冬9克,青果6克。 功效:具有清热利咽、养阴润肺的作用。 适宜人群:长期吸烟者饮用,有助于减轻吸烟对肺部和心血管的损害。 百合安神茶 组成:百合10克,茯神15克,桑椹10克,淡竹叶3克,大枣1枚。 功效:能够养心安神,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适宜人群:适合失眠多梦者饮用,可缓解因睡眠不足对心脏造成的压力。 三花解郁饮 组成:白梅花6克,菊花6克,玫瑰花6克,麦冬15克,百合10克。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适宜人群:对于经常感到焦虑抑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款不错的调养茶饮。 楂荷降脂饮 组成:山楂6克,决明子10克,葛根6克,荷叶3克,陈皮3克。 功效:能够化痰祛湿,有助于降低血脂。 适宜人群:血脂偏高的年轻人可常饮,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年轻人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原则,合理选择代茶饮进行调养,让心脏远离疾病的困扰,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大多数人更多关注的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传统因素”。近期,《欧洲心脏杂志》刊发一项研究显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感染性疾病这三大“污染”,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使血栓形成,甚至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威胁心血管健康。 “非传统因素”不容忽视 当前,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我国民众健康的头号“杀手”。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3.3亿人,且发病率不断上升。据美国“弗莱明翰心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超重和肥胖等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的直接危险因素。但现实中,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上述传统危险因素。2021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研究,纳入6万余名首发心肌梗死患者数据,结果显示有15%的患者在发病前没出现任何传统风险因素。 近几十年,多国科学家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非传统因素展开研究。2003年“非典”暴发,科学家研究发现,感染病毒引起的炎症风暴可直接攻击心肌细胞。2010年前后,世界多国开展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研究。《柳叶刀》杂志曾刊文显示,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物中,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可导致心脏骤停、心律失常或缺血性中风,尤其是心梗。 这项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最新研究显示,环境污染、社会压力、感染性疾病是冠心病三大危险因素。文章指出,这些因素的综合暴露及相互作用,会使人体产生有害代谢变化,增加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从表面看,这三大因素似乎都与心血管疾病无关。但在临床中,它们可能就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导火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剑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患者的病因在传统风险因素中找不到,可考虑这三者。 相互作用,加剧伤害 环境污染因素日益加剧。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土壤污染和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其中,空气污染已成全球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主要环境原因。此前一项研究显示,空气污染(PM2.5和臭氧)造成欧洲79万人死亡,其中40%~80%死于心血管疾病。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心血管的伤害在近些年备受医学界关注。2021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发研究称,高浓度的PM2.5会使血压升高,引发冠脉粥样硬化及斑块不稳定,诱发心率失常甚至心肌组织改变。另外,随着全球变暖持续,热浪与空气污染具有协同效应,或导致心梗死亡率升高。 李剑补充说,光污染、噪音污染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就像给一个人不停地打肾上腺素,可能诱发心脏猝死”。土壤可能受重金属、杀虫剂等污染,不可避免地会污染食品、饮用水,最终通过氧化应激对人体造成伤害。水污染可能导致人体中的重金属积累,其中镉、铅和砷与不良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会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交孤立和消极行为(如不健康饮食或吸烟)共存,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压力过大损害身心。“近些年在临床中,我遇到过不少四十岁左右的患者,没有‘三高’等传统风险因素,突然就心梗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这些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当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的血管内皮就会受到损害,促使动脉硬化早发,且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若再遇到重大或突发事件,可能导致不良结局。 2023年《柳叶刀》曾刊发研究显示,社会压力、孤独和社会隔离等“情绪污染”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特别在新冠疫情后,该问题在全球更加显著。另一项纳入52个国家心血管患者数据的研究显示,慢性心理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风险翻倍有关。 多种感染增加患病风险。“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可对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李剑表示,呼吸道感染、牙周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衣原体感染已被证明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李剑曾遇到一位患者,在就诊前刚接受肝移植手术,但术后不久就出现严重胸闷症状。这位患者在术后服用抗排异药物后,出现免疫力下降,继而发生病毒感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此外,美国《循环》杂志曾刊发研究表示,牙周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因为有炎症的牙周组织可成为细菌产物和炎症介质的储存库,并将其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诱发甚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新冠疫情期间,一些感染者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原因是患者在感染病毒后,身体出现血小板活化、凝血机制改变,造成斑块不稳定,血栓风险大幅增加;同时,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内毒素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风险。 “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和感染性疾病都不是孤立的,会通过不可预测的方式相互作用,加大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欧洲心脏杂志》刊发的这项最新研究显示,如空气污染、光污染和噪音污染会引起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控制紊乱;声光污染和社会压力会使人的应激激素失衡、破坏昼夜节律,加剧睡眠剥夺和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小板聚集。 “内外兼修”防污染 两位受访专家指出,“三大污染”的危害不容小觑,所有人都需防范,特别是承受压力较大的上班族和学生、体弱多病且独居的老人要重点关注。 多措并举治理环境污染。相关管理部门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打造更多公共绿地,推动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化;推动实施“黑暗天空”政策,在晚上10点后要求购物中心、娱乐广场等关闭耀眼彩灯;在居住区域采取限制车流量、鸣笛等措施,做好噪声污染防治。从个人角度来看,如果空气质量不佳,可视情况使用空气净化器,若要外出可戴口罩,并在回家后立刻洗脸、洗手;居家做饭时,打开抽油烟机,少用煎炒烹炸等烹调方式,必要时可戴口罩炒菜;家中可选用厚密且遮光效果好的窗帘、安装双层玻璃窗,巧避光污染、隔绝噪音。 自我减压必不可少。如果做事过于追求完美、容易急躁,要及时调整。平时坚持规律运动、规律作息,压力大时可练习冥想,闲暇时常听轻音乐,多外出亲近大自然。对于赋闲在家的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平时要多与亲朋好友联络,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或老年学习班。如果一直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或是睡眠质量较差,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此外,建议进一步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健康理念和自我调节的方法。 感染性疾病应防尽防。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口腔健康,不吃发霉变质食物,多人进餐尽量使用公筷;若有牙周红肿发炎、龋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尽量提前注射疫苗。此外,体质虚弱、有基础疾病和卧床老人要注意保暖,按时服药,同时要控制好血糖、血压,吃饭细嚼慢咽,积极防范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