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4月 2022

孩子是每个家庭捧在手心的“宝贝”,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随着家长们养育素养的提升,发热、感冒等一些儿童常见病已经能熟练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但对于近年来高发的一些其他儿童病,比如抽动症、乳房早发育、积食等问题,不少家长焦虑不已。针对儿童病,中医有没有比较好的调治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孩子体质?65岁的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鸣教授详细讲解。 能自愈,就不吃药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科,这一干就是40多年。”被很多小患者亲切称为“王奶奶”的王晓鸣,主攻儿童保健专科、主治儿童发育性疾病。门诊时,她对孩子非常和蔼可亲,有的患儿刚进诊室很害怕,被“王奶奶”逗两下就熟了,任由她检查、把脉,看完后甚至想再留下玩一会儿。 除了与患儿拉近距离,王晓鸣还非常重视和患儿家长沟通。“中医强调辨症治疗,多向家长了解具体情况,才能找准病因;有时还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病可能是养育不当造成的。”王晓鸣解释,比如,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饮食,总觉得孩子胃口不好、吃不饱,针对这个问题,我很多时候是不开药的,因为有些食欲不振很可能是日常饮食问题伤了孩子的脾胃,比如零食吃得多、平时喜欢吃冷饮等。这种情况下,做好科普教育,要求家长回家养好孩子的脾胃就行。王晓鸣还时常嘱咐家长,复诊时可以把问题列在纸条上,来时一一问清楚,这样回去后就知道怎么护理孩子了。总是站在家长患儿角度考虑问题的王晓鸣,“能自愈,就不吃药”是她的看病方针。 4种儿童常见病的调治 近年来,抽动症、乳房早发育、积食、便秘等疾病困扰不少孩子。数据显示,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为1.7%~3.9%,多见于男孩;6~8岁的女孩中,5%左右出现乳房发育;积食、便秘更是时不时给孩子添点乱。针对以上问题,王晓鸣在防治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 小儿抽动障碍。抽动障碍典型表现是眨眼皱眉、咧嘴耸鼻、摇头抖肩等,有些孩子同时伴有焦虑、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王晓鸣认为,抽动症的病机是肝旺脾虚。一方面,小儿肝常有余,加之目前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了孩子小小年纪就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连累身体肝气郁滞、肝失疏泄,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症状。另一方面,小儿脾常不足,现在很多孩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虚情况很普遍,最终造成郁热积滞。针对抽动障碍,王晓鸣认为应调和肝脾、熄风止动,自创了“调和止动方”(主要药物有天麻、钩藤、蝉衣、僵蚕、远志、郁金、柴胡、白芍、枳壳等)。该方以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蝉衣、僵蚕清热祛风,远志、郁金解郁化痰为主药;辅以柴胡、白芍、枳壳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在调和止动方基础上,王晓鸣临证时,会根据兼挟郁热、痰湿、食滞等,以及抽动部位不同,佐使以相应药物。如心烦易怒,加焦栀子、连翘;喉间有痰,加胆南星、制半夏;口臭、苔腻,加炒山楂、鸡内金;摇头加葛根;眨眼加蔓荆子;耸鼻加辛夷;清嗓加玄参;抽腹、打嗝加代赭石、旋复花。 乳房早发育。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指女童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而无其他第二性征发育。此前普遍认为,此病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无需治疗。近年来,发现有部分乳房早发育会转化为中枢性早熟,因此要重视随访检查,或服用大补阴丸等中成药干预。王晓鸣说,该病与肝脾有关,肝郁化火、痰食郁结,足厥阴肝经循行绕乳头走胸胁,郁热痰凝、阻塞乳络,出现乳房肿块疼痛。 针对单纯性乳房发育的病机与症候,可用“调理肝脾方”(栀子、丹皮、白芍、柴胡、枳壳、姜半夏、郁金、僵蚕、麦芽)治疗。此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栀子、丹皮清解郁热为君药,白芍、柴胡、枳壳敛阴解郁为臣药,姜半夏、郁金、僵蚕化痰散结为佐药,麦芽消食回乳为使药。临床中,如遇热盛患儿,加夏枯草、玄参,便溏、纳差者加茯苓、白术,口臭、苔腻者加鸡内金、连翘,阴道有分泌物者加生地、知母或黄柏。 小儿便秘。小儿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周期不长、但大便难以排出,常常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少、口臭等脾胃症状,甚至导致肛裂出血等。小儿便秘大都属于功能性便秘,由于缺乏规律的排便习惯,未能建立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还有,饮食结构含大量蛋白质或以精细少渣食物为主,对肠道刺激不够,进而导致便秘。 王晓鸣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主要病机是脾虚气滞。小儿脾常不足,由于喂养无度、喜食夜奶、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饮食入胃肠积滞,气机不畅,或壅而化热,耗伤津液,致大肠传导失调,酿生便秘。小儿便秘往往属虚实夹杂之证,脾虚为本,食滞、津亏为标,应以运脾行气、润肠导滞为法,可使用“运脾导滞方”。此方为王晓鸣自创方,以枳术丸为君,健脾行气,重用白术以启通便之效;以瓜蒌仁、火麻仁、杏仁等“三仁”为臣,取自五仁丸润肠通便之意,佐以清热、滋阴、消食。如果孩子兼有郁热,需另加玄参、芍药;如果有阴亏、少津,需另加玄参、麦冬;如果伴有食滞,应加连翘、鸡内金;如果脾虚明显,另加茯苓、山药。 小儿积食。小儿积食证属痞满、积滞、厌食、胃脘痛、腹痛等,是儿科的常见病。《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又“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家长常过度喂养,伤及脾胃,乳食积滞,郁久化热,内伤致病。 治疗小儿积食,可用“肝脾和方”,此方由白术、芍药、枳壳、陈皮、柴胡、半夏、甘草组成。白术、芍药、枳壳、陈皮为张景岳“和阵”名方芍药枳术丸,健脾理气、消痞和胃,用于消化不良证属脾胃不和者。柴胡可疏肝解郁,半夏燥湿化痰,此药多用于气机不畅、痰湿郁结者。甘草配芍药还能和中止痛。如果孩子还有食积的症状,需另加炒山楂、鸡内金;如果有湿热,应添加黄芩、米仁(薏仁)。 “两体论”辨体养子 “如何才能照顾好孩子”是家长的最为关心的话题。对此,王晓鸣有一套自己的儿童保健方法。她以明代医家万全提出的辨别小儿体质的“脏腑说”为基础,提出了小儿体质的“两体论”,呼吁“辨体养子”。 王晓鸣将儿童体质分为两类,平和体质和偏颇体质。在偏颇体质中,她又将其分为心肝有余(热体)和肺脾不足(寒体)两类。心肝有余的孩子易哭闹、面目通红、大便干结,脾胃不足的孩子胃纳不佳、面色发白、动则汗出。针对平和体质的孩子,王晓鸣认为,进行常规化调护即可;针对偏颇体质的孩子,在常规调护基础上,需着重增加以下内容。 辨体施膳。针对心肝有余、中轻度偏颇体质的孩子,建议家长可用绿豆、莲藕、马蹄、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煮汤粥喂服;肺脾不足、中轻度偏颇的孩子,用白扁豆、米仁(薏仁)、红枣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煮粥喂服,同时少吃生冷食物。 辨体施养。针对心肝有余、中轻度偏颇体质的孩子,起居一定要有规律性,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剧烈运动、玩游戏和听快节奏音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使用绿豆枕头。肺脾不足、中轻度偏颇的孩子,平时注意保暖,避免运动时出汗受风,睡眠时使用小米枕头。 辨体施治。如偏心有余者,宜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可用导赤散加减;偏肝有余者,宜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可用柴胡舒肝散加减;偏脾不足者,用健脾益气、运脾开胃之法,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偏肺不足者,用补肺益气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味;偏肾虚者,宜补肾填髓、壮骨强筋,方用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王晓鸣提到,平时居家护理,家长们也可尝试穴位保健方法。她推荐了较易学习的四肢部按摩和大捏脊,方便简单,不受天气寒热限制。 针对偏颇体质中心肝有余的孩子:建议家长每日对孩子进行清心经(由中指根推至指端)、清肝经(由食指指尖推向食指根部)、清天河水(操作者食指、中指两指并拢,用指腹从患儿腕横纹推至肘横纹)、推六腑(操作者一手持患儿腕部以固定,以另一手拇指指腹自患儿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针对偏颇体质中肺脾不足的孩子:需要补肺脾经,捏脊(捏脊的部位为脊背正中线,让孩子保持背部平坦松弛,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夹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颈部推移),按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三阴交(位于足内踝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四横指处),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揉板门(板门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按揉板门穴)等按摩保健。...

肌肉温暖有弹性,血液流动不息,毛发不停生长……相比之下,人体的“框架”骨骼似乎比较“安静”,然而,骨骼每天都处于活跃的新陈代谢中。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李梅介绍,除了支撑身体,骨骼还跟肌肉、关节一起,帮人体完成运动功能,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器官,帮助造血,参与能量代谢,调节内分泌,它还是我们体内的矿盐储备库……不难想象,如果骨骼出现问题,将会对身体的多个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骨骼生长就像大树 骨骼生长衰退有什么规律? 骨骼中除了骨细胞,还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它们会不停地完成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过程。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量不断累积、增加;到20岁~40岁时,骨形成与骨吸收相对平衡,骨量达到最高峰,被称为峰值骨量。40岁后,骨吸收会逐渐大于骨形成,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会快速减少,使骨骼在绝经后5~10年内快速丢失,骨头中矿物质、胶原蛋白减少,脆性增加,便容易折断。 骨骼生长就像树木:小时候它不停生长,柔韧坚强;当它逐渐长高变壮,树干和树枝也会变得更加粗壮强韧;而当树木老去,枝杈、树干就会逐渐干枯、易断。 人的一生中骨骼可能面临哪些伤害?老年时期常见的骨骼问题是什么? 李梅:骨骼疾病种类很多,包括遗传性骨病、代谢性骨病、肿瘤性骨病、炎症性骨病等。另外,很多疾病、药物也会影响骨骼健康。老年时期最常见的骨骼问题有骨质疏松、骨折、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其中危害最大的要属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 上述问题会给晚年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是19%,而需要进行防治的疾病早期阶段——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则高达46%,人数众多。骨骼疾病不仅会引起疼痛,使活动能力下降,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有时甚至还会导致轻微外力下骨折,诱发心梗、脑梗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和深静脉血栓、褥疮、肺炎等并发症,使患者死亡率增高。以髋部骨折为例,研究显示,髋部骨折之后一年内,20%的患者会死亡,80%的患者至少会丧失一项独立活动的能力,可见,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巨大。 诊疗误区很多 我国骨质疏松症患病现状如何?是否能得到规范治疗? 李梅:我国大样本人群调查显示,骨质疏松症的认知率、诊断率特别低。一些老年人听过这个病,但大多没有接受正规诊断,如测量骨密度,也没接受规范治疗。既不认识、也未诊断,疾病的治疗率便无从谈起。 当前,我国骨质疏松症认知率、诊断率低,其一是认识不足。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宣传工作开始得较晚,很多人没有测量骨密度的意识,甚至已经轻微外力下发生了骨折,也未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相比之下,宣传工作开始较早的糖尿病、高血压诊断率则较高。第二是诊断相对不易,血压、血糖已经可以在家中检测,但骨密度测量仍需到医院进行。更多医疗机构设置骨密度仪,就可以提高患者的诊断率。 对待骨骼疾病,患者常有哪些误区或盲区? 临床中,患者的常见误区和盲区很多。 1.认为骨头不疼、没骨折就没有骨质疏松症的问题。骨质疏松症又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可能在尚无明显骨折、骨痛时就已经发生了;等到骨折,往往病情已经比较严重了。因此,我们建议女性停经后、男性50岁之后就要关注骨骼健康,有条件时要测量骨密度。 2.对疾病和药物继发性骨质疏松关注不够。多种疾病、药物可以导致骨质疏松,比如,很多风湿免疫科的病人会服用糖皮质激素,但他们对其导致的骨质疏松问题重视度不足。 3.觉得骨质疏松是“女性病”。2018年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中,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9%,男性为6%,我国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逾一千万,尽管患病率低于女性,但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4.认为有骨质疏松,补钙就行。补钙、补充维生素D只是疾病的基础治疗,它们有帮助,但是不足够。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骨折,一定要联合使用更有效更强的药物,抑制骨丢失、促进骨形成。 5.容易擅自停药。很多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常常同时服用多种类别的药物,而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效果“看不见、摸不着”,更容易被擅自停用。药物治疗时间短,疗效便无从谈起。 6.认为骨质疏松只能看骨科。骨质疏松症是个多学科疾病,除了骨科,在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领域,像内分泌科、老年科、风湿免疫科,甚至妇产科、放射科,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用药以及防治骨折都很重要。所以,多学科协作抗击骨质疏松症非常重要。 老年人防治骨病应遵循哪些原则? 除积极的药物治疗,“防跌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因为90%的骨折是跌倒诱发的。防跌倒,首先要从环境入手。居室整洁不凌乱、光线充足明亮、厕所浴室做好防滑措施等,都能减少跌倒风险。第二要调整身体状况,比如视力下降,要及时调整视力;耳朵听不到,要想办法调整听力。日常做做力量练习、平衡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可有效避免跌倒。另外,还要避免危险的事情,如滑雪、从高处往下跳、倒着走等。 一生壮骨关键词 人的一生中,强壮骨骼有哪些关键词? 保证骨骼健康,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抓起。在这个阶段加强营养、运动和阳光照射,可以使我们达到比较理想的峰值骨量。在壮年阶段,要注意避免不利于骨骼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注意避免疾病和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到中老年阶段,我们要重视骨骼健康,尽早做骨密度检测,如果骨密度已经低了,要加强营养、运动,注意防止跌倒,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有效药物治疗,并坚持长期治疗。 能否给老年人一些保护骨骼的生活建议? 第一,饮食习惯非常重要。老人最好避免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多喝酸奶、牛奶,多吃深绿色蔬菜、虾皮、虾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第二,晒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皮肤会在阳光照射下合成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促进骨头矿化,防止跌倒。建议老人在10:00~15:00阳光较充沛时,把皮肤暴露出来晒太阳,夏季15~30分钟即可;冬天阳光较少,暴露皮肤也不实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适当剂量的维生素D。 锻炼可增加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一旦出现骨骼老化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骨骼健康关乎到每个人在中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到寿命的长短,建议大家多学学骨质疏松相关的知识,及时采取措施,强健骨骼,撑起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