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 联合国糖尿病日:职场“糖友”的生存现状亟待关注
11月14日,第1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如期而至,今年聚焦“糖尿病与幸福感”,将职场糖尿病作为重点。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近4.12亿成年糖尿病患者需边工作边应对血糖波动,占成年糖尿病患者总数的七成。他们在挤地铁、赶方案的忙碌中,还要时刻留意血糖变化,职场“糖友”的生存现状亟待关注。
职场“糖友”的多重困境
就业歧视:入职前的“隐形门槛”
职场“糖友”面临的歧视,在求职阶段就已悄然存在。部分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体检时,对血糖指标严格审查,甚至将糖尿病列为录用限制条件。这使得许多有能力的“糖友”在未踏入职场前,就被拒之门外,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偏见误解:工作中的“无形枷锁”
刻板印象在职场中普遍存在。一项针对11个国家、近万名职场“糖友”的调查显示,79%的“糖友”在工作过程中遭遇过偏见或误解。21%的患者表示,同事对糖尿病认知不足,导致他们工作开展困难。例如,同事可能不理解“糖友”需要定时进食或监测血糖,甚至认为这是“矫情”的表现,给“糖友”带来心理压力。
节奏失控:健康管理的“艰难平衡”
理想的糖尿病管理需要规律饮食、适度运动和情绪稳定,但现代职场节奏快、压力大、工时长,让“糖友”们难以兼顾。很多患者无法按时吃饭和监测血糖,只能靠快餐维持能量。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运动,进一步加重了病情,形成了恶性循环。
心理重压:隐瞒病情的“孤独挣扎”
部分“糖友”因患病感到愧疚、自卑,选择隐瞒病情。调查发现,20%的“糖友”不向同事或上级透露自己患病,甚至在发生低血糖时也默默忍受。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主任医师赵文惠指出,“糖友”担心暴露病情会被贴上体弱、不可靠等标签,长期积累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反过来又影响血糖控制。
三种高风险职业状态
久坐少动:基础代谢的“慢性杀手”
看似轻松的办公室工作,实则暗藏健康风险。美国《糖尿病诊断技术与治疗学》杂志研究发现,每天久坐超过3小时的人群,糖尿病风险显著升高,有家族史者风险更高。美国《糖尿病护理》杂志针对糖尿病人群的研究显示,久坐时间与全因、心血管死亡风险呈正相关。肌肉活动时能摄取葡萄糖和消耗脂肪酸,而久坐会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和血脂利用率减弱,脂肪更容易堆积在内脏周围。
高压工作:生理心理的“双重夹击”
部分职业工作量大、责任重、节奏快、人际冲突多,加剧了糖尿病风险。赵文惠介绍,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会转化为生理性应激,长期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抑制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使血糖持续偏高,引发代谢紊乱。此外,压力还会干扰食欲,让人偏好高糖高脂食物,诱发慢性低度炎症,加重代谢负担。
轮值夜班:昼夜节律的“严重紊乱”
不规律的工作时间会扰乱人体生物钟。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指出,夜班工作者因睡眠不足、进餐时间混乱、能量代谢紊乱等,糖尿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日班人群。于恒池解释,长期熬夜、倒班、夜班或睡眠不足时,人们容易出现食欲亢进、饱腹感减弱等表现,机体胰岛素敏感性也会随之下降。
职场“糖友”的应对策略
饮食控制:精准搭配的“健康密码”
很多食堂午餐主食量大、油多、蔬菜少,不利于血糖控制。于恒池建议,若能自己带饭,可采用“餐盘法”进行搭配。主食约占一顿饭的1/4,选择粗杂粮或低升糖指数主食,如糙米、燕麦等,可与大米1∶1混合蒸煮,或白米+豆类+燕麦混蒸。蔬菜和蛋白质占比分别达到1/2和1/4,多选绿叶菜、菌菇等蔬菜,搭配瘦肉、鱼虾等蛋白质。炒菜时少放油、盐等调味料。平时可在抽屉内备些含少量糖分的小零食,如无糖饼干、低糖酸奶等,以备低血糖时应急。若必须点外卖、外出或在食堂就餐,要注意避开高油、高盐、高糖的菜品,尽量不喝荤汤,少吃拌面、盖浇饭等,并保证每顿饭荤素搭配。
碎片运动:见缝插针的“活力源泉”
职场“糖友”也可通过规划实现规律运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每周完成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行等,运动时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搭配每周2~3次抗组训练,强化肌肉力量,重点锻炼大腿、臀、背等大肌群,推荐弹力带拉伸、靠墙俯卧撑等运动。运动前可测1次血糖,若低于5.6毫摩尔/升,可先补充少量碳水;若运动中出现头晕、心慌或出汗过多,应立即停止并监测血糖。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碎片化运动是提升控糖效果的法宝。例如,利用午休或上下班时间走路,或通勤时提前一站下车,快走5~10分钟;用爬楼代替坐电梯,每天爬3~5层就有效。在室内办公时,尽量打断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利用倒水、打印、接打电话的时间简单拉伸肩颈、背部;在工位上进行坐姿抬腿、椅子深蹲等微运动。
加强监测:科学控糖的“精准指南”
监测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重点。赵文惠建议,职场“糖友”在工作日也要按时监测血糖、使用药物。建议“糖友”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案,如每日一次或每周一次的药物。对于口服药者,建议每天监测1~2次血糖,如早餐前和晚餐后2小时,工作紧张时每周也应至少监测3天,并做好记录。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需更频繁地监测血糖,可选择三餐前和睡前,必要时增加夜间或运动前后检测。若遇加班、出差、作息紊乱、生病时,都应额外加测1次。近年来,动态血糖监测设备越来越普及,相比传统的指尖血糖监测更便捷、舒适;配合健康管理类手机程序,还能自动记录数据、生成趋势图,提醒患者服药或进餐,便于长期追踪血糖,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社会支持:共筑职场健康防线
社会应给予职场“糖友”更多支持和关怀。企业可考虑引入糖尿病或糖前期筛查干预,提供健康餐选项,推行打断久坐、工间操等文化;为夜班和轮班人员提供健康监测、营养和作息指导;对销售、客服等高压型工作提供心理支持和减压指导;推动职场健康制度改革,如鼓励弹性工作制、定期体检等。只有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职场“糖友”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健康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控制病情的同时,也能享受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