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三伏天阳气不足的调理方法

三伏天阳气不足的调理方法

《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与阳气的关系,恰似自然与太阳,没有太阳,自然界便无生命;人若缺少阳气,则会减损寿命。在自然界中,阳气生于春,旺于夏,于三伏天达到鼎盛。然而此时,人体中的这把“生命之火”却面临着重重考验。

一、三伏天阳气易损的原因

三伏天酷热难耐,人体阳气浮于肌表、散于上,极易随汗液“出逃”。当出汗过多,肌肤腠理大开,空调、风扇等“人造邪风”便会趁机顺着张开的毛孔侵入人体,伤及阳气。另外,天气炎热时,人们常吃冰淇淋、喝冷饮,这对于内里阳气本就空虚者而言,无疑是沉重打击。

一般来说,阳气损耗会有诸多表现。持续疲劳,即便睡醒仍觉疲惫,稍微活动就气喘吁吁;消化功能出现问题,腹胀冷痛,大便溏稀;自汗不止,出汗后伴有发冷之感,这是卫阳不固的典型表现;肩膝冷痛,遇寒症状加重;免疫力下降,反复遭受风热、风寒感冒侵袭,这是阳气难以抵御外邪所致。

二、三伏天阳气不足的调理方法

(一)晒背:向天借阳气

三伏天进行日光浴,是补充身体阳气、祛除痼疾的有效方式。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阳经多循行于后背,尤其是正中的督脉和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作为阳脉之海,统领全身阳经;膀胱经循行从头到脚,贯穿全身。晒背可使经脉充分吸收自然界的阳气,促进气血顺畅,提高人体气化能力。

具体操作时,建议在上午7时至9时或下午4 – 5时进行晒背,每次晒背20 – 30分钟。晒背过程中若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晒背时注意不要晒头,应戴上帽子、穿上防晒服,以防皮肤晒伤。

(二)食疗:内调养阳气

饮食调理是补充阳气的重要途径。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健脾扶正,苏叶除湿和胃,这些都是夏季补阳、排寒、除湿的优质食材。可取生姜3片、红枣3 – 5枚(掰开)、苏叶3克,加适量清水,煮15分钟,再加入少量红糖调味后饮用。此方特别适合体虚怕风的人群和痛经女性,但阴虚内热者(表现为手足心热、舌苔少等)及饮用该方后上火的人群应慎用。

此外,夏季可多吃温性食物,如糯米、鸡肉、羊肉、韭菜、葱姜等,帮助补充阳气。同时,要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和生冷的食物,以免伤害阳气。由于春夏季湿度较大,人容易出现头沉、腹胀、乏力、身体沉重、大便黏腻等症状,宜选择鸭肉、鲫鱼、虾、瘦肉、蘑菇、银耳等食物,淮山、芡实、扁豆、小米等也可帮助身体排湿。阳虚、气虚者应多吃助阳益气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黄鳝鱼等,为秋冬储存能量。

(三)艾灸:强身补阳气

大椎穴(后背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神阙穴(肚脐窝)、三阴交(内踝尖上4横指处、胫骨内侧缘后方)是最易受外邪侵扰的“三个关口”,艾灸这三处可温壮元阳、激发经气。

具体方法为:点燃艾条,对准穴位,在距离皮肤3 – 5厘米处进行温和灸。每周灸2次,成年人每次15 – 20分钟,儿童10分钟左右,艾灸时间最好选择上午阳气升发之时。需要注意的是,有嘴唇干、大便干等表现的湿热体质者不适合艾灸。

(四)起居:顺应自然养阳气

《黄帝内经》指出,夏季适宜“夜卧早起”。此时昼长夜短,人们可顺应自然规律,相对“晚睡”(不宜迟于晚上11时)、“早起”,以接收天地的清明之气,尤其要适当午睡,保证饱满的精神状态及充足的体力。

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的高温时段,应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要做好防晒措施,及时补充水分。保持室内通风、凉爽,适度使用空调、电风扇,但要注意避免冷风直吹。

(五)运动:适度锻炼助阳气

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过汗伤阳、伤阴。可选择相对和缓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运动时间最好选择早晨或傍晚气温较低的时候,避免在炎热的中午时段过度运动。

(六)情绪:平和心态护阳气

炎热的天气易使人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焦躁易怒等。此时应做到心平气和,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因为“心静自然凉”,良好的情绪有助于保护阳气。

三伏天是补充阳气的关键时期,通过晒背、食疗、艾灸、调整起居、适当运动和保持良好情绪等方法,可以有效调理阳气不足的问题,让我们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