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22 今日大暑:上蒸下煮正伏天,科学调养保安康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今日迎来大暑节气,作为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正值“三伏天”中伏前后,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呈现出“上蒸下煮”的典型特征。中医认为,此时人体阳气外发,新陈代谢旺盛,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综合调养,方能安然度夏。
一、饮食调养:清热祛湿,健脾益胃
大暑时节,暑湿交织,人体易受湿热之邪侵袭,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当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为主,兼顾“益气养阴”,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 清热解暑:绿豆、西瓜、冬瓜、荷叶是消暑佳品。绿豆可煮汤饮用,清除体内积热;冬瓜含水量高,能促进排尿散热;荷叶可煮粥或泡茶,清暑化湿。广东地区有“吃仙草”习俗,仙草(凉粉草)制成的甜品,是清热消暑的“利器”。
- 健脾祛湿:薏米、扁豆、山药等食材可健脾益胃。薏米搭配赤小豆煮粥,改善湿重困倦;山药炖排骨,补脾益胃。山西、河南等地有“晒伏姜”习俗,伏姜与红糖搅拌后晾晒,对老寒胃、伤风咳嗽有奇效。
- 益气养阴:大暑出汗多,易耗气伤阴,需补充清淡食物。莲子、百合、银耳、蜂蜜等食材可滋阴润燥;鸭肉、鱼肉等优质蛋白,适合夏季食用。山东地区“喝暑羊”(羊肉汤),通过发汗带走体内寒湿,温补气血。
- 饮食禁忌:避免过量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减少冰镇饮品摄入,以防损伤脾胃阳气。隔夜饭菜需彻底加热,预防急性胃肠炎。
二、起居调摄:防暑降温,规律作息
大暑时节,高温高湿环境易导致中暑、感冒等疾病,需注意防暑降温,保持规律作息。
- 睡眠管理:顺应昼长夜短规律,建议晚睡早起(不晚于23点),午间小憩20-30分钟养心安神。夜间睡眠时腹部盖薄毯,防止空调直吹。
- 防暑措施:外出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浅色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通风,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频繁出入温差过大环境。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
- 环境调节:居室保持干燥通风,被褥定期晾晒防霉。浙江沿海地区有“送大暑船”习俗,寓意送走暑邪,祈求平安。
三、运动养生:适度锻炼,动静结合
大暑运动需遵循“低强度、短时间、避高温”原则,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
- 推荐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游泳是理想夏季运动,既能锻炼全身肌肉,又可通过水温调节体温。
- 运动禁忌:避免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以防中暑或心脑血管疾病发作。运动后不可立即冲冷水澡,需待汗液自然收干后再清洁。
- 趣味活动:京津、江浙等地有“赏荷泛舟”习俗,观荷听蛙,放松身心;乡村田野“斗蟋蟀”活动,增添生活乐趣。
四、情志调养:心静自然凉,情绪平和
高温易引发烦躁情绪,中医认为“心火亢盛”会导致咽痛、失眠等问题,需注重情志调节。
- 静心养生:通过冥想、听轻音乐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采用“心理暗示法”,想象绿树摇曳、飞泉直下的场景,使心旷神怡。
- 培养兴趣:书法、绘画、钓鱼等静态活动有助于收敛心神,缓解焦虑。与亲友交流疏解压力,避免长期处于嘈杂环境。
- 午间小憩:午睡20-30分钟可恢复体力,减轻疲劳感,有助于稳定情绪。
五、冬病夏治:抓住时机,扶正固本
大暑阳气最盛,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适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痹证等阳虚证。
- 穴位保健:每日按压合谷穴、内关穴各3-5分钟,调节胃肠功能;艾灸足三里穴10-15分钟,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 食疗辅助:适量食用茯苓、麦冬、枸杞子等药食同源食材,补养肺肾之阴。但需注意,食疗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慢性病患者需遵医嘱调整方案。
- 传统习俗:福建地区大暑吃荔枝、米糟,寓意“红红火火”;台湾地区吃凤梨,象征“旺来”,均起到健脾开胃、生津止汗的作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