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28 筑牢健康防线:我国多举措推进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防治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两大“头号杀手”。为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多部门近日发布《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和《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旨在通过细化防控目标、创新防治模式,推动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迈向新台阶。
慢性病防控成效显著,但挑战依然严峻
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居民生活方式改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
自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以来,我国通过实施《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举措,推动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5年的18.5%降至2022年的15.2%,降幅达17.8%。此次发布的两个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的具体目标:
- 心脑血管疾病: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65%,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达70%,发病率及危险因素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降至190.7/10万以下。
- 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至46.6%,患者疾病负担显著减轻。
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需警惕,同防同治成关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表示,我国已建立覆盖260余个县区的危险因素监测网和400余个县区的发病监测网,全面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地域差异和发展趋势。
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呈现年轻化特征,主要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
- 饮食结构失衡:居民粗粮摄入减少,油脂摄入增加;
- 运动不足:主动锻炼率低,久坐比例上升;
- 心理压力与睡眠问题:年轻人面临多重压力,睡眠质量下降。
胡盛寿建议,公众应通过培养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定期接受规范化体检等措施预防疾病。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强调“同防同治”理念:
- 同防:心脑血管疾病共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需通过一级预防和高危人群管理,降低整体发病风险;
- 同治:心脑血管共患病患者比例高,同步治疗可提升疗效。
为畅通早期救治链,方案提出四大举措:
- 普及症状识别:推广“BE FAST”口诀(难平衡、看不清、面不正、臂难平、语不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 优化院前急救:鼓励使用救护车,实现“上车即入院”;
- 强化院内能力:建设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缩短救治时间;
-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培训中心,提升介入和溶栓、取栓技术水平。
癌症:可防可控,40%病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避免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指出,癌症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积累的慢性病,约40%的癌症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和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目前,全球已确定127种人类致癌物和95种可能致癌物。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06.4万例,发病率位居全球平均水平,但处于发展中国家癌谱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阶段。
- 男性高发癌种: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
- 女性高发癌种: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
张勇建议,公众可通过以下措施有效防癌:
-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避免阳光暴晒;
- 预防感染因素:接种乙肝疫苗和HPV疫苗,预防幽门螺杆菌、人乳头瘤病毒等感染;
- 保持健康环境:做好职业防护,避免接触致癌物;
- 参与癌症筛查: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筛查。
近年来,我国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上海、浙江、天津、江苏等地将重点癌症筛查纳入民生项目,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制定7个常见癌种筛查指南,早诊率稳步提升。截至2022年,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已达55%以上。
防治结合,构建全民健康屏障
郭燕红表示,两个实施方案注重关口前移,聚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通过医防融合、创新防治模式,充分发挥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完善慢性病防治协作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和质量。
未来,我国将继续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和全民参与,推动心脑血管疾病与癌症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