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高发疾病 Tag

​入秋后气温转凉、环境变化,人体适应能力易受挑战,成为呼吸道、消化道等疾病的高发期。想要安稳度秋,先从了解秋季气候与疾病的关联开始,再针对性做好防护,才能为健康筑起 “防火墙”。​ 一、为何秋季易遭病毒 “偷袭”?气候特点是关键​ 秋季的三大气候特征,恰好为病毒传播和疾病发作创造了条件,需重点关注:​ 气温骤降,呼吸道防线变弱:秋季昼夜温差常达 10℃以上,人体血管需频繁 “收缩 - 扩张” 调节体温,这会让呼吸道黏膜处于 “应激状态”,防御病毒的能力明显下降。比如流感病毒,在 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存活时间可延长至数天,通过飞沫、接触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这也是秋季流感高发的重要原因。​ 空气干燥,病毒易 “飘着传播”:秋季空气湿度多低于 50%,呼吸道黏膜会因水分快速流失变得干燥脆弱,像失去 “保护罩” 一样容易被病毒侵入。同时,干燥环境让病毒颗粒更易悬浮在空气中,人在室内外活动时,吸入含病毒颗粒的概率会显著增加。​ 免疫力 “换季滑坡”:夏季高温消耗大,人体免疫力本就处于 “恢复期”,而秋季日照时间缩短,维生素 D 合成减少(维生素 D 对免疫细胞识别病原体至关重要),双重作用下,免疫系统对病毒的 “识别力” 和 “战斗力” 都会减弱,更易被疾病找上门。​ 二、秋季这 4 类疾病最高发,症状对照早识别​ 不同系统的疾病在秋季各有特点,学会区分症状,才能及时应对:​ (一)呼吸道疾病:咳嗽、发热要警惕​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症状来得急且重 —— 多突发高热(39℃-40℃),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乏力,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引发肺炎。​ 普通感冒:症状较温和,以鼻塞、流涕、喉咙干痛为主,一般无高热,一周左右可自愈,但传染性强,易在家庭、办公室传播。​ 过敏性鼻炎:秋季花粉(如豚草、蒿属花粉)、尘螨增多,易诱发鼻痒、阵发性打喷嚏(一次可打 5-10 个)、清水样鼻涕,无发热症状,可与普通感冒区分;若不及时缓解,可能诱发哮喘。​ 支气管炎 / 肺炎:初期多为干咳,后期可能出现咳痰(白色或黄色脓痰)、胸闷,严重时会呼吸困难;婴幼儿、老人易发展为肺炎,需及时就医。​ (二)消化道疾病:呕吐、腹泻别忽视​ 轮状病毒腹泻:5 岁以下儿童高发,初期会呕吐,随后出现水样便(每天可达 5-10 次),易导致脱水,表现为 “尿量减少、口唇干燥”,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 诺如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成人多以呕吐为主,儿童多腹泻,常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单位暴发,确诊后需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