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初春养脾胃,一年病痛少

初春养脾胃,一年病痛少

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体肠胃到了最活跃的时候。同时,生机勃勃下,自然界各种“邪气”也在悄然滋生,故中医有“百草回生、百病易发”“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的说法。脾胃作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不在此时注重保养,就会影响全身健康。因此,中医提倡的初春养脾胃,是很好的养生之道。

脾胃失和,寒证、慢性症状最多

怎么养脾胃?得从脾胃功能和致病原因说起。中医学观点认为,脾和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位于人体中央,在自然界中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也是人体的“母”,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维系均有赖于脾胃功能正常。胃为水谷之海,被称为“太仓”,负责受纳水谷(饮食),并向下传导给大小肠。而脾主运化,也就是说脾具有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并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的功能。因此,只有脾胃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为化生精、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营养。反之,若脾胃生理功能减退,则人体消化吸收机能随之失常,继而出现腹胀、食欲不振,甚至是倦怠、乏力、消瘦等气血衰弱的病变。

可现代人由于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贪凉等因素,导致脾胃“千疮百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寒证较多:这与爱吃冷饮、夏季长时间吹空调有关;二是慢性症状较多:人们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方式追求安逸,动得少了,胃胀腹痛、排便不通畅、泛酸等慢性胃炎症状较为普遍。

药食两用的中成药,调理有优势

《明医指掌》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可见,“脾胃不和”的主要表现是不思饮食,食而不易消化,症状包括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嗳气、或恶心、或便秘等。临床上,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都会引起脾胃不和。针对慢性胃炎等脾胃病,中医治疗方法辨证分为以下几种:脾胃湿热证者要清热化湿、脾胃气虚证者要益气健脾、脾胃虚寒证者要温中健脾、胃阴不足证者要养阴益胃、胃络瘀阻证者要活血化瘀。

调理肠胃的药物中,中成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医最讲究配方科学、配伍合理,中药制剂摩罗丹的组方由百合、茯苓、白术、玄参、乌药、泽泻、麦冬、当归、茵陈、白芍、石斛、九节菖蒲、川芎、三七、地榆、延胡索、蒲黄、鸡内金18味中药材组成,其中13味药材均在卫健委公布的药食两用目录中,有悠久的药用、食用历史,能和胃降逆、通络定痛、健脾消胀。

方中,百合、石斛滋补胃阴,麦冬、玄参滋阴清热,可共奏滋阴清热之功。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除湿;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蒲黄活血化瘀;三七止血、活血;鸡内金可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排空;乌药温中行气;白芍缓急止痛;地榆凉血止血;泽泻利水渗湿;茵陈清热利湿;菖蒲利湿醒脾。同时,摩罗丹还具有修护胃黏膜的作用。对于多种胃部疾病,及长期反复发作的老胃病患者,中成药不失为一种好选择。

春养脾胃,四个关键词

脾胃不好的人群应注意:吃饭规律不过饱,吃饭时细嚼慢咽;多选择蒸、煮、焖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调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此外,记住以下四个养胃关键词。

晨起排便。经过一夜的消化吸收,前一天吃进去的食物都已变成粪便储存在体内,起床所产生的“起立反射”,能增加结肠蠕动,产生便意。晨起后,若能按时吃上早餐,因食物挤压作用而产生的胃结肠反射,也能加速排便。因此,晨起或早饭后按时排便,是清除身体毒素、让脾胃更健康的最佳方式。

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上,当腿弯曲时,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从这个地方往下四横指处即是)是健脾养胃一大保健穴,善调脾胃虚寒证。每天晚上睡觉前,可按摩3~5分钟。

少酸增甘。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而克脾胃(中医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木旺则克土),故春季饮食最好少食酸辣,偏甜较为合适,推荐山药、百合、木耳等。

喝陈皮茶。陈皮性温,归肺、脾经,每日取适量泡着喝,既不生冷,也不燥热,可作为健脾养胃的代茶饮。需要注意的是,陈皮茶不宜空腹喝,有实热者不宜喝。另外,山药是中医常用的养脾胃食物,晚上还可搭配喝点山药粥暖胃。具体做法:取适量山药、粳米一同煮粥,温食即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