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想长寿,稳住四个指标

想长寿,稳住四个指标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句略带调侃的话,道出了不少中年人保健心态的转变。近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正常情况下,人的身高从45岁开始将以每年约0.09%的速度降低,但必须警惕的是,如果身高降低过多,则可能存在骨骼健康问题。多位专家指出,对中老年人来说,除身高骤降外,体重、血小板和记忆力骤降也都十分危险,易影响健康和寿命。

受访专家:

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耿亚辉

北京老年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马建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左秀美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沈 晶

身高,骨骼健康指标

“身高代表着人体颅骨、脊柱和下肢长骨的健康。”北京老年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马建华表示,随着年龄增长,身高会逐年稳定下降,若超过正常降低幅度,则提示脊柱和下肢骨骼发生了异常变化。如脊柱侧弯会导致驼背;椎间盘间隙变窄可影响身高;骨质疏松可致骨脆性增加,进而造成骨骼变扁、骨长度变短;老人若患上肌少症,也会出现身高变矮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守住了身高,也就守住了骨健康,以及可能因骨病变导致的其他不良后果。比如,胸椎骨折造成的脊柱变形可能会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后可引起胃肠道功能减退,椎体爆裂则可能导致神经受损甚至致残。

“身高降低不可逆,但早期预防、及时干预仍有积极作用。”马建华说,中老年人首先要预防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的5~10年是骨质流失高峰期,男性骨流失一般出现在60~70岁,但建议从中年开始就尽量保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多晒太阳、定期检查骨密度,同时远离烟酒、咖啡因饮料等。科学合理的运动,可通过增强肌力保护骨骼,同时建议从家居布置方面做好防跌倒措施。椎间盘间隙变窄可能会压迫周围神经,出现腰腿疼、腿脚无力,甚至导致长期卧床,建议老人尽量避免久坐和不当坐姿,减少腰椎的外部压力。一旦发现身高明显降低,尤其是伴有胸椎腰椎疼痛,需及时就医,以免发展为更严重的畸形。

体重,健康晴雨表

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耿亚辉说,虽然肥胖会带来多种疾病,但体重骤降也预示着一些疾病隐患。1.消化系统疾病。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乳糜泻、炎性肠病等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消化性溃疡导致的食欲不振都会使进食减少、排泄增多,体重明显下降。2.内分泌系统疾病。比如,体重下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甲亢会加快新陈代谢,使身体消耗更多热量,导致体重降低。3.感染性疾病。活动性肺结核、艾滋病、丙肝和其他肠道寄生虫都会造成营养的慢性消耗,再加上食欲下降、身体吸收困难,致使体重降低。4.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系统性血管炎等,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由于经常伴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更易影响到体重。5.心肺疾病晚期。心衰病人在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7.5%,通常就被认定为心脏恶病质综合征;慢阻肺患者晚期也可出现体重下降。6.恶性肿瘤。超过50%的癌症患者在诊断时有体重减轻症状;非自愿性体重下降者,则约15%~35%跟恶性肿瘤相关。癌症患者的体重下降多伴有疼痛、身体虚弱、疲乏无力,甚至低热症状等。此外,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类疾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酒精依赖、药物滥用等精神类疾病,以及肌肉减少症都可造成体重骤降。

耿亚辉提醒,正确的“体重观”十分重要,需要减肥者应靠调整饮食和多运动改善。若没有进行高强度减肥,几个月内体重下降10公斤以上,就应引起重视。生病期间,患者应及时补充营养。

血小板,隐形身体防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止血。这是一道身体健康防线,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沈晶表示,体内血小板减少会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骤降时可能潜藏危险,轻则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不止等,重则导致颅内或消化道出血。每10万人中约有5~10人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率可能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中老年人需特别注意。

沈晶说,血小板减少有不明原因的原发性和确切病因的继发性两种。继发病因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恶性血液病、病毒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疾病导致生成减少;二是因药物、辐射或风湿病等被破坏太多;三是体内分布改变,比如脾机能亢进或脾肿大时,血小板在脾内阻留过多,血液中的血小板就会减少。

血小板的正常值是(100~300)×109个/升,也就是每立方毫米血液10万~30万个。如果该数值范围在(50~100)×109个/升,属轻度减少,即使没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也应尽早就诊;若数值低于20×109个/升,尤其是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去医院急诊。需要提醒的是,妊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是可逆的,只要每立方毫米血液不低于7万个,不需要过度担心。

记忆力,大脑年轻标志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左秀美表示,记忆力是衡量痴呆症的重要指标,其对老人健康的影响极大。以最常导致痴呆的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65岁以上老人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是3.21%;在80岁以上老人中,其患病率则超过10%。

左秀美说,记忆力骤降的致病原因很多,除阿尔茨海默病外,脑血管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性痴呆等都可能使患者的记忆力显著下降。早期记忆力下降的表现并不明显,常见症状是记不住最近发生的事,但老人和家属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正常衰老所致,等到症状恶化,甚至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后就诊时,已是比较严重的痴呆阶段。

“守住记忆力,积极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左秀美说,老人要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睡眠障碍等危险因素,多与社会接触,保持兴趣爱好和良好心态。若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可通过认知训练或药物控制延缓疾病进程,降低对老人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家人可以通过以下4个问题判断老人是否有记忆力减退迹象:是否总重复问同一个问题?辨识时间的能力是否下降?出门遛弯能不能分清东南西北,方位感是否下降?缴水费、电费等涉及财务处理的能力有没有下降?如果上述问题有两个以上答案为“是”,特别是财务处理能力下降,建议及时就医。

标签:
,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