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立秋时节话养生

立秋时节话养生

秋是肃杀的季节,立秋是进人秋季的开始,《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对秋季指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其意告诉人们要顺从四季的规律进行养生,方能延年益寿。立秋是由热转凉,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生为原则。
中医认为,秋主肺,而悲忧易伤肺,因而在秋季要做好精神调养。要使内心安宁,神志宁静,心情偷悦,不悲忧伤感,同时还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古时在秋季有“早卧早起,与鸡具兴”的说法。早卧是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是为使肺气得到舒展,有防止收敛太过的效果。

立秋之初,天气逐渐转凉,变化无常,此时不宜着衣过多,否则会影响身体对转冷后的天气适应能力,容易感冒。进人秋季,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机,人们要把握好此时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锻炼。  立秋过后,秋季也开始了。《管子》中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关于秋季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大意是说,自然界四季阴阳变化规律是万物生存的重要基础。

立秋养生重在养阴

古人养生,春夏之时重在养阳,而秋冬养阴。也就是说,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并遵循四季的养生规律。立秋时节,是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有我调养勿伤肺气

中医认为,事物属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可分类归纳为:
五音〔角、徽、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化(生、长、化、收、藏),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胧、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种形体(筋、脉、肉、皮毛、骨),五种情志(怒、喜、思、悲、恐),五声(呼、笑、歌、哭、呻),等等。那么对应起来就能发现,秋内应于肺,肺在志为悲(忧)。悲伤优郁容易伤肺,而肺气虚则使肌体抵抗不良刺激的能力下降,易生悲忧之情绪,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肌体出现疾病。

因此,立秋自我调养保健时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要遵循古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的告诫,以顺利实现立秋养生的目的。
前面我们了解到,立秋过后署去秋来,虽说此时仍署气未消,但在养生上要顺应自然界阴阳交替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总的来说立秋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即秋季养生关键在于保养体内的阴气。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精神调养:当心“秋老虎”伤身体

立秋时节秋季开始,这意味着进入了气温由升温至降温的转折期,天气不再像酷署那样炎热。但是立秋之后天气并不一定马上变凉爽,此时炎夏的余热未消,仍会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处暑节气也将在8月底接踵而来,天气也逐渐转向干热。立秋过后,还可能再处于炎热之中,而这种炎热气候有时候也可能要延续到9月,之后天气才能真正凉爽起来。
因此,立秋后应当心“秋老虎”,避免出现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
立秋精神调养,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克服低落的情绪。当遇有伤感之事时,也应积极对待,以使肺气清肃,保养肝脏。同时,注意收敛神气,保持心平气和,少生闲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以免伤害肺气。秋季肺气受到损伤,到了冬季,就要发生消化系统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出现“秋老虎”天热之时应减少外出,外出时也要记得随身备好藿香正气、人丹等防暑用品,并采取防晒措施。注意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因室内外温差过大引起“热风”。

起居调养:早总早起,防寒保暖

立秋时节,人们可以感觉到秋高气爽,此时人体阳消阴长,为此应做到“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避免阳气收敛过多。秋季适当早起,还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对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一定的意义。

立秋过后,昼夜温差逐渐变大。白天气温还较高,到了晚上却有较明显的下降。因此,要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同时,昼夜温差大,人体免疫力承受着极大的考验。如果还像夏季长时间吹空调、吹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肢体局部酸疼、腹泻、感冒等,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复发。人们都知道天气太热时容易中暑,而这样白天受热晚上又突然受寒,容易对肝脏、心脏以及脾胃造成伤害,使人们中“阴暑”,患者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面肌瘫痪等症状。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转凉,建议尽量少用空调,也不宜对着门窗睡觉,避免受到冷风侵袭。睡觉时,最好加条毯子或薄被。早晚清凉时尽量打开窗户,以交换室内外的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另一方面,立秋之后气温开始慢慢下降,一些怕冷的人士很快就穿上厚厚的衣服。其实,’这样做反而会“捂”出火来。在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的说法,适当“秋冻”,有利于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从而使肌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以保证肌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对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因此,在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的初秋时别忙着加衣,特别是青壮年,原则是“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立秋时节,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御寒能力,适当“秋冻”可以增强孩子的抗寒抗病能力。

虽说“秋冻”可以增强肌体的抗寒能力,但夏秋之交,气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更要注意的还是保暖。为此,白天可以穿薄一些,但要准备一件稍厚的外套,早晚穿着,以免受风寒。总之,平时应根据自身的年龄、体质和气温变化灵活掌握“秋冻”,使身体逐渐适应变冷的气候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调节能力较差的幼儿,御寒能力减弱的老人,患有气管炎、胃炎、慢性病以及体温调节功能差的人,都不适宜“秋冻”。

运动调养:加强肺功能,养护好肺气

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里的肺脏与秋季相应,秋季宜注意保养肺脏。因此,秋季调养也要顺应这一原则,把保养体内的肺气作为养生的关键。立秋后,天高气爽,气温也不会太高,非常适宜开展各种运动锻炼。

不过,此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每个人都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建议尽量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人、小儿以及体质虚弱者。立秋之时,常见的运动锻炼项目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做广播体操、登山等都可以放松身体,让心情开朗起来,有助于提高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户外登山还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也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但是,年老体弱以及骨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不宜进行此项运动。

立秋之时,锻炼的目的在于养肺气。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即《道减·玉轴经》所载“秋季吐纳健身法”,具体做法:清晨洗漱后,于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6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并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吸气时,舌舔上u,用鼻吸气,用意送至丹田。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呼气时要默念“晒”字,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0次。秋季坚持这种锻炼方法,有保肺健身的功效。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