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专访:健康世界需要中医药

专访:健康世界需要中医药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一直备受百姓的信任和推崇。不过,近年来,人们对于中医药的“杂音”越来越多,比如面对海量的中医药养生知识,很多人无所适从;还比如社会上接连出现一些反对中医药的声音,观点十分偏激,甚至全盘否定中医药的价值。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听他谈一谈对中医药的认识。

健康世界需要中医药

记者:如今,打开电视、翻开报纸、去逛书店,都能看到很多有关中医药的节目、文章和书籍,有时一个专家一套说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此,您怎么看?老百姓该如何选择、利用科学的中医药养生信息?

张伯礼: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科学的中医药知识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但不得不说,现在有些宣传有点走偏了,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有些专家讲的内容多是自己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并没得到广泛认可;二是有些专家一边科普一边推销自己或企业的产品,目的不纯;三是有些所谓的专家本身不是医生却在讲医,内容一塌糊涂,让人哭笑不得,极其不负责任。

我认为,科普知识一定要找权威、有资质的专家来讲,内容不仅要通俗易懂、接地气,还必须是规范的、共识的东西,不能夹杂商业目的。另外,我想提醒广大读者,健康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从众、偏信,对专家的话要分析着听,有点批判思维,因为一个医生不能代表整个医学,最好多听几位医生的建议后,自己综合判断。

曾有人问我:“中医药为什么非要走出去?”我的回答是:“不是中医药非要走出去,而是世界需要中医药。”如今,国外民众越来越了解、认识,并逐渐喜欢上了中医药。以美国为例,数据显示,全美每人每年平均接受将近2次中医药服务,涉及食疗、按摩、针灸等诸多方面。目前,美国约有3万名中医药从业人员和5000家中医药诊所,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另外,国际化利于中医药的进步。以针灸为例,过去针灸操作中,用过的针在酒精里泡一下,就会用给另一名患者。但在美国等国家,这是绝对不行的。针只能一次性使用,之后集中销毁处理。这点对于国内很有触动,如今国内也已逐步推广洁针技术,可见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督促我们练好“内功”、注重创新。

在我看来,中医药想要走出去,得靠科技作支撑,把疗效讲清楚,将道理说明白,把药品质量做好了,才能让更多外国人接受、信赖中医药。

我们自己得把中医药当宝贝

记者:近年来,社会上常有一些人公然跳出来反对中医药,偏激的言辞和行为常常引起广泛的讨论。您认为,老百姓应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争论?中医、西医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张伯礼: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两者不能互相代替,却可以互补。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中医药的很多理念虽然古老,但并不落后,尤其在养生治未病和疾病康复阶段,优势明显。

有句话说得好,“让人不得病的医学是好医学,让人不得病的医生是好医生”,中医药的精华恰恰在于让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举个例子,流感来势汹汹,而运用中医药智慧,调整身体状态,可以有效预防。很多人过食肥甘,导致内热太盛,易患感冒。若吃点通便的食物,用淡盐水漱口,常喝梨和萝卜同煮的汤水,改变机体内环境,就能预防感冒。花费不多,效果却很好,这就是防病智慧、养生之道。

其次,我要特别呼吁,对中医药不要炒作,更不要轻易去否定。中医药是老祖宗经过几千年实践,总结、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智慧,包含很多精华。世界很多国家都很羡慕,我们自己得把它当宝贝。至于有人不断质疑、排斥中医药,一说中医药就全盘否定,我认为,这种认识实在偏激,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大家一定要理性看待。我们搞中医药的人都很清楚,中医药并非所有都是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正在认真地传承精华、淘汰糟粕,请给我们一点时间,给中医药发展一个平和的环境。

记者:很多国人前往日本、韩国、泰国等地游玩,购买了大量药品回国,其中不乏很多中成药。对于这一现象,您如何看待?

张伯礼:我也看到了相关报道,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发现,大家从国外买回来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很简单、普通的非处方药,比如维生素、外用药、保健品等。国内完全能够生产这些药,设备不比别人差,技术也不比别人低,为什么老百姓偏偏不信任呢?我们医药界真的应该反省这个问题。

我认为,有两方面问题亟需解决:一方面,我们缺少匠人精神。去年,我去日本访问,发现药厂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很严格,从上到下每名员工都有强烈的质量意识,瑕疵产品决不出厂。另外,企业特别重视顾客的反馈,注重培养自己的品牌,顾客的意见就是他们改进的方向,顾客的需求就是他们努力的任务。把普通的技术做到精致,几个“精致”结合到一起就促成了技术的跨越,日本企业的经验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制药技术该进步了。近年来,我国制药界总是重视高大上、高精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却忽略了给予普通技术足够的重视,没有在普通技术、普通药品方面精益求精。两会期间,我提出建议,希望针对国家基本药物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同时,还要做好中医药制药业的升级换代。

呼吁建立“国民健康法”

记者:作为一名中医药专家,多年来,您一直站在疾病诊疗、健康教育的最前线。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您觉得,想要实现“健康中国”的梦想,我们还需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张伯礼:国家将“健康中国”纳入国策去努力推动,我觉得非常好。现在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国民健康意识太差。比如很多孩子把碳酸饮料当水喝,家长觉得有钱就让孩子喝吧,殊不知常喝这些会影响健康,导致肥胖、骨质疏松、损坏牙齿等问题。

另外,国民健康饮食缺乏标准。比如烹饪到底要加多少盐、糖和油,家庭、食堂、餐馆都没有标准,为了追求口感没有限制地使用,导致一些地区的人们盐、糖、油摄入量远远超标。近年来,肥胖、“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人群明显增多,都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当一个国家其他方面都在发展、壮大、进步的同时,国民身体健康却在下滑,真的很让人感到担忧。我认为,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标准,严格执行和监管。不过,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因此,我建议“十三五”规划中应增加建立“国民健康法”这一点,明确各方责任,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的工作才好推动。

很多人大吃大喝,不少慢病都是生活方式不好引起的,如果知道预防知识,很多病不用花钱就能解决,归根结底这是健康意识的问题,国民健康知识也关乎国民文明素养。只有健康教育跟上、健康标准跟上,让老百姓切实掌握健康知识,才能促进国民健康和社会进步。比如,一个人知道盐吃多了不好,随后教育家人少吃盐,一家人吃得淡了,到外面吃饭也会要求少盐。如果所有人都吃得淡,饭店也就不会做咸了,推动了健康饮食。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