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防病 Tag

秋冬之交天气转寒,老年人因脏腑功能渐衰、阳气不足、免疫力下降,易受寒邪侵袭,诱发感冒、心血管疾病、关节疼痛等问题。此时养生需紧扣 “护阳、固本、防疾” 核心,从生活细节入手,兼顾中医调理与现代健康理念,帮助老年人平稳度过寒季。
一、保暖护阳:守住 “关键部位”,阻断寒邪入侵
老年人阳气亏虚,“寒邪易从虚处入”,保暖不仅是穿厚衣,更要聚焦易受凉、影响全身阳气的 “关键部位”,同时规避温差刺激带来的健康风险。
(一)重点部位保暖,筑牢 “阳气防线”
  1. 护好背部与颈部:背部为 “督脉所过”,是全身阳气汇聚之处,受凉易导致阳气耗损,引发腰背酸痛、感冒;颈部有大椎穴,为 “诸阳之会”,寒邪侵袭易诱发颈椎病、头晕。建议老年人穿带帽的厚外套或加穿马甲,外出时戴柔软的围巾,避免冷风直吹颈背。
  1. 护住腰腹与脚部:腰为肾之府,老年人肾气渐虚,腰部受凉会加重肾虚,出现尿频、畏寒;腹部有脾胃穴位,受寒易导致腹痛、腹泻。可穿高腰棉裤或佩戴棉质护腰,睡觉时在腹部盖薄毯;“寒从脚起”,脚部血液循环慢,需穿保暖透气的棉鞋,鞋底防滑,睡前用 38-40℃温水泡脚 10-15 分钟(水位过脚踝),可加少量艾叶或生姜片,促进循环,但有糖尿病足的老人需控制水温,避免烫伤。
(二)规避温差刺激,减少 “健康波动”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老年人血管弹性差,骤冷骤热易导致血压波动、心血管负担加重。建议室内温度维持在 18-22℃,湿度 50%-60%(干燥时用加湿器,避免呼吸道不适);外出前提前 10 分钟穿好外套,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从室外进入室内,不要立即脱外套,待 10-15 分钟身体回暖后再调整衣物;避免长时间待在无暖气的阳台或楼道,防止受凉。
二、饮食调护:温养脾胃为主,兼顾营养与安全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寒季脾胃易受寒凉刺激,饮食需遵循 “温软、易消化、少刺激” 原则,既要补养阳气,又要避免加重脏腑负担,尤其需兼顾有基础病老年人的饮食禁忌。
(一)温养脾胃,忌生冷油腻
饮食以 “温热、细软” 为主,如粥类(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软烂的面条、炖菜(萝卜炖排骨、豆腐炖白菜),避免生冷食物(如冰水果、凉拌菜)、油炸食品(如油条、炸鸡),防止寒邪伤脾、油腻滞胃,引发腹胀、腹泻。早餐可喝一碗姜枣粥(生姜 2 片 + 红枣 3 颗 + 大米),温胃散寒;晚餐不宜过饱,睡前 1 小时可喝少量温牛奶(乳糖不耐受者选无乳糖款),助眠又护胃。
(二)适度食补,忌 “虚不受补”
老年人多有 “气虚”“阳虚”,可适当吃温补食材,但需 “温和进补、循序渐进”,避免人参、鹿茸等过于滋腻的补品,以防上火或加重心血管负担。推荐食补方案:
  • 补气:用黄芪 10 克(切片)煮水,搭配鸡蛋或瘦肉,或用山药、莲子、芡实煮粥,增强免疫力;
  • 温阳:每周吃 1-2 次羊肉(如萝卜炖羊肉,少放调料)、牛肉(清炖牛肉汤),但高血脂、痛风老人需控制量;
  • 护心脑:多吃富含 Omega-3 的鱼类(如鲫鱼、鲈鱼,清蒸或煮汤)、豆制品(豆腐、豆浆),补充优质蛋白;多吃深色蔬菜(菠菜、西兰花、胡萝卜),焯水后凉拌或清炒,避免维生素流失。
(三)基础病饮食禁忌需牢记
有糖尿病的老人:控制主食量,避免含糖高的水果(如桂圆、荔枝),可吃苹果、梨(蒸熟后食用,减少糖分刺激);
有高血压的老人:每日盐量不超过 5 克,避免咸菜、腌肉,可在菜中加少量醋提味;
有慢阻肺的老人:避免辛辣刺激(如辣椒、胡椒),以防刺激呼吸道加重咳嗽,多喝温水润喉。
三、运动保健:选对 “温和项目”,防意外护关节
天气转寒后老年人易因怕冷减少活动,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反而增加患病风险。但运动需 “避寒、适度、护关节”,选择适合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项目。
(一)运动项目:温和为主,避免剧烈
推荐 “低强度、慢节奏” 的运动,如:
  • 太极拳 / 八段锦:动作舒缓,能疏通经络、增强阳气,改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 散步:选择上午 10 点 - 下午 3 点阳光充足、无风的时段,在小区或公园慢走,每次 20-30 分钟,步速以不喘气、能说话为宜;
  • 室内活动:若天气寒冷或雾霾,可在室内做 “抬腿运动”“手部绕环”“腰背伸展”,每次 15 分钟,活动关节肌肉。
(二)运动注意:护关节、防意外
  • 热身先行:运动前用 5 分钟做 “搓手暖脚”“缓慢转腰”,避免肌肉拉伤;
  • 护好关节:膝关节不好的老人可戴护膝,避免蹲起、爬楼梯等加重关节负担的动作;
  • 及时补水:运动中少量多次喝温水,避免脱水;
  • 异常即停:若出现头晕、胸痛、气短,立即停止运动,坐下休息,必要时联系家人或就医。
四、疾病预防:重点防控 “高发病症”,做好日常监测
天气转寒是老年人基础病复发的高峰期,需重点防控心血管病、呼吸道疾病、关节病,通过 “监测、防护、用药” 三方面降低风险。
(一)心血管病防控:稳血压、防意外
  • 监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 1 次血压,记录数值,若血压波动大(如收缩压超过 160mmHg),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 保暖护心: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部受凉导致血压骤升;
  • 避免诱因:不熬夜、不情绪激动、不过度劳累,晨起缓慢起床(先躺 5 分钟,再坐起,最后下床),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二)呼吸道疾病防控:防感冒、护肺部
  • 防流感:提前接种流感疫苗,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地方(如超市、菜市场),必要时戴口罩;
  • 护呼吸道:室内通风每天 2 次,每次 30 分钟(避开老人,防止受凉),用加湿器保持湿度,缓解口干、咳嗽;
  • 及时处理:若出现咳嗽、咳痰、发热,不要自行吃退烧药,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肺炎、慢阻肺加重的治疗。
(三)关节病防控:保暖、减负担
  • 关节保暖:手腕、膝盖、脚踝等部位戴保暖护具,避免受凉引发风湿性关节炎;
  • 缓解疼痛:睡前用温水泡脚(可加艾叶),或用热水袋热敷关节,每次 15 分钟,减轻疼痛;
  • 控制体重:避免体重过重加重膝关节负担,饮食中适量补充钙和维生素 D(如喝牛奶、晒太阳),预防骨质疏松。
五、情志与起居:调情绪、养精神,筑牢健康根基
老年人冬季易因 “万物凋零” 产生孤独、抑郁情绪,加上活动减少,易导致睡眠变差、免疫力下降,需兼顾 “情志调节” 与 “规律起居”。
(一)情志调节:防孤独、多互动
  • 家人陪伴:子女多与老人聊天,或带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如书法班、合唱队),减少孤独感;
  • 自我调节:老人可听戏曲、养花草、读报纸,或与老友电话交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 “悲忧伤肺”。
(二)起居规律:顺时养阳,保睡眠
  • 早睡晚起:遵循 “秋冬养阴”,晚上 9-10 点入睡,早上 7 点后起床(待阳光升起,阳气渐盛),保证 7-8 小时睡眠;
  • 睡前养护:睡前不喝浓茶、不看手机,可泡脚或听轻柔音乐,帮助入睡;
  • 安全防护:卫生间装扶手、地面铺防滑垫,夜间起床开小夜灯,防止跌倒。
结语
天气转寒时老年人养生防病,核心是 “顺时护阳、固本防邪”—— 通过保暖守住阳气,饮食滋养脏腑,运动增强体质,防控减少风险,情志起居筑牢根基。需注意的是,每位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同,有基础病者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方案,必要时咨询医生或中医师,制定个性化养生计划,才能平稳过冬,守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