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传统养生 Tag

在传统养生观念里,人们常认为冬季是养阳的关键时期,毕竟冬季寒冷,人体阳气易受损。然而,夏日养阳同样不容忽视,“夏日养阳,避寒就温”这一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养生智慧,是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法则。 夏日养阳的理论依据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阳气与自然界阳气相互呼应。夏季,自然界阳气最为旺盛,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此时人体阳气也相对活跃,向外发散。但夏季人们往往贪凉,过度使用空调、大量食用冷饮等,这些行为容易使寒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而且,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若不注意养护,阳气受损,到秋冬季节就容易出现各种疾病。所以,夏日养阳是为了顺应自然阳气的生长变化,补充和巩固体内阳气,为秋冬的健康打下基础。 夏日伤阳的常见行为 过度贪凉 空调的普及让人们能在炎炎夏日享受清凉,但过度依赖空调会带来健康隐患。长时间待在低温的空调房里,人体毛孔闭合,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气难以散发,而外界的寒气却容易侵入人体,损伤阳气。尤其是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这种冷热交替对阳气的冲击更大。此外,大量食用冷饮、冰淇淋等寒性食物也是夏日伤阳的常见行为。这些寒性食物进入人体后,需要消耗大量的阳气来温化,长期如此,必然导致阳气受损。 睡眠不足 夏季昼长夜短,人们的作息时间也容易受到影响。很多人喜欢熬夜,或是在夜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导致睡眠不足。中医认为,夜晚是阳气收敛、阴气生发的时候,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阳气的潜藏和恢复。如果长期熬夜,阳气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就会逐渐亏虚。而且,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 运动不当 夏季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但运动不当也会损伤阳气。一些人喜欢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不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容易导致身体脱水、阳气随汗液外泄过多。另外,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进入空调房,也会使寒邪乘虚而入,损伤阳气。 夏日养阳的方法 饮食调养 夏日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具有温阳作用的食物。例如,生姜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发汗的功效,夏季可以适量食用姜汤、姜茶等。红枣也是养阳的佳品,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此外,羊肉在夏季适量食用也有助于温阳,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油腻。同时,要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西瓜、苦瓜、螃蟹等,尤其是体质虚寒的人更应谨慎食用。 合理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夏日养阳至关重要。应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脏等器官能够正常地进行排毒和修复。中午可以适当午休,午休时间以30分钟到1小时为宜,既能缓解疲劳,又能补充阳气。 适度运动 选择适合夏季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不会导致过度出汗,又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避免身体脱水。运动后不要立即冲冷水澡,应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等身体恢复平静后再用温水洗澡。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养阳方法。可以按摩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穴位,如关元穴、气海穴、足三里穴等。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能益气助阳、调经固经;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等作用。每天按摩这些穴位各3 - 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养阳的作用。 “夏日养阳,避寒就温”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方法。在夏季,我们要认识到养阳的重要性,避免伤阳的行为,通过合理的饮食、作息、运动和穴位按摩等方法来养护阳气。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也能拥有健康活力的身体。...

春分时节(3月20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阴阳平衡、昼夜均等的特殊节点,此时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注重调和脏腑功能、预防季节性疾病,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结合权威医学建议和传统养生智慧,以下从六大维度系统解析春分健康管理要点: 一、顺应节气特点:把握阴阳平衡 春分时昼夜温差大、湿气渐增,人体易出现阴阳失调。《黄帝内经》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时应遵循“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的作息规律。中医认为春属木对应肝,肝气过旺易导致情绪波动、脾胃虚弱,需通过饮食、情志、运动等多维度调节。气象学显示,春分后花粉浓度显著升高,需防范过敏原暴露。 二、饮食调理:寒热均衡,养肝健脾 应季食材选择 芽菜类:香椿芽温中散寒,绿豆芽疏肝清热,搭配豆腐制成羹汤可调和肝脾 辛甘之味:韭菜、荠菜助阳气升发,山药、红枣补益脾胃,推荐韭菜虾仁粥等清淡菜品。 时令鱼鲜:鲫鱼、鲈鱼富含优质蛋白,清蒸烹饪可利水祛湿。 饮食禁忌 避免过食酸味(如柠檬)或发物(如竹笋),忌油腻辛辣,烹调寒性食材时佐以姜、葱等温性调料中和。 三、起居作息:科学“春捂”,护阳防病 保暖重点 遵循“下厚上薄”原则,重点保护腹部(防胃肠紊乱)、背部(护督脉阳气)、脚踝(防寒湿入侵),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 睡眠管理 保证7-8小时睡眠,23点前入睡以养肝血,晨起后适当晨练促进阳气升发。 四、运动保健:内外调和,适度为宜 推荐项目 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和缓运动可疏通气血;踏青、放风筝等户外活动能缓解春困、调节情绪。 注意事项 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运动前后及时补水,过敏体质者避开花粉高峰期(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五、疾病预防:重点应对过敏与传染病 过敏防护 环境控制:关闭门窗防花粉进入,定期清洁床品、地毯减少尘螨。 个人防护:外出佩戴口罩、护目镜,归家后清洗鼻腔和皮肤暴露部位。 医学干预:过敏严重者可提前2-4周使用抗组胺药物,或进行3-5年脱敏治疗。 传染病防控 诺如病毒高发期需注意饮食卫生,食物生熟分开,患者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六、情志调摄:疏肝解郁,身心同调 情绪管理 通过冥想、音乐、书法等方式保持心境平和,练习“嘘字诀”(呼气时发“嘘”音)清肝火。 中医外治法 梳头通络:晨起梳头100-200次,刺激百会穴改善头部循环。 穴位按摩:按揉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泄肝火,艾灸足三里健脾胃。 结语 春分养生核心在于“平衡”二字——饮食寒热均衡、作息顺应天时、运动张弛有度、情志平和畅达。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可有效提升免疫力,预防季节性高发疾病,为一整年的健康奠定基础。更多详细防护建议可参考国家卫健委发布会实录及中医典籍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