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3月 2023

过去五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成效鼓舞人心;新的一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府工作要求催人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医药从未缺席。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的春日,循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医药领域代表委员们锚定方向,铆足干劲,一桩桩建议,一件件提案汇聚成炬,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中医药动能。 循迹 中医药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依法支持中医药发展”“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加强中西医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支持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一字一句,映射出中医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性。 翻阅陆续出台的方针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一段一章,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临床、科研、抗疫前线,总能看到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的身影,他表示,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医药在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维护群众健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价值和作用,将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助力。”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4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在教育、医疗等多岗位见证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谈到,中医药能够服务巨大规模的人口、弥补基层医疗卫生短板,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医药的全产业链优势和绿色健康优势将极大助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靓丽名片和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卫生健康资源,中医药亦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看来,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中医药可以满足巨大人口规模的健康需求,作为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千百年来帮助百姓抵挡灾疫病痛,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可以促进共同富裕,比如中医灸法研究带动了河南、湖南、贵州等省份的艾草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中医药可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吴焕淦说。 “这三年的疫情防控已经充分表明,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方面有着很大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林尧认为,中医药在慢病预防中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大幅度减轻医疗负担,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医药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挖掘。 逐本 中医药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相呼应 中医药为何能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张伯礼认为,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和范式,中医药形成于中华民族长期生产生活实践,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融于华夏文明血脉,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其鲜明的中国烙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必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表示,中医药强调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中和为用等思想理念,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是同向同行同进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有着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所体现出的理念,可以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一致的。而中医药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的运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说。 “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可以帮助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与不断提升的物质文明相协调。”在吴焕淦看来,中医药是引导人民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 “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资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表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康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离不开中医药的力量。 期待 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脚步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必须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如何做,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和期待。 “要把中医药现代化放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范畴领域中思索谋划,跑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度’,以中医药现代化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建议,加大对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不断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动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作用机理、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方面取得理论突破。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贯穿中药材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医药服务全周期、全链条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特别是抢占中国传统医药国际标准的主导权。 “要跨界合作,多学科交叉,尤其是要利用好现在的信息化手段和科学技术手段。”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理事长庞国明认为,可以通过医工合作,在传承中医药理论精髓的前提下,进行中药剂型的现代化研究,以及对中医诊疗方法进行提升,但一定不能偏离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希望有更多‘中医药+’以及‘+中医药’的政策和方案出台,形成全社会、多学科共同关注、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局面。”黄文秀也建议,要用最新的思想和技术来助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真正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发挥出来。在重视中医药传承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医药创新发展,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医药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要让中医药在慢病预防、疫病防治,以及疾病康复全周期中发挥特色优势,应从2个方面入手:“要能在科技平台建设上取得发展和突破,为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作用机理提供更好的条件支撑;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发力,培养更多符合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适合我国国情,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医药卫生领域的重要内容。”张伯礼表示,中西医两种医学站在不同视角观察和把握人体健康,用不同方法防治疾病,各有优势。“优势可以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张伯礼说,数十年实践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是重大疑难、复杂疾病治疗的好方法。发挥两者优势将造福于中国人民,用最小成本实现全民健康,也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世界医改难题提供思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医药要走向世界,需要中西结合的高水平的平台,人才和成果。”林尧结合自身工作表示,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新形势下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要大对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中西医结合人才,加强中西医结合对外交流。 “要更好地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体现中医药多元价值,注入发展动力。”司富春建议,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资源优势,挖掘中医经典精华,加强经典传承,加快用现代前沿科技解读中医药学原理,努力在重大理论创新、重大科技攻关、重大新药创制上实现新突破。 “要使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够挺起脊梁、走在前列,成为标杆示范。”全国人大代表、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建议,要持续强化中医药创新,形成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并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真正融合起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同时关注中药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中药智能制造。面对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进一步研制更多高疗效的中药创新药,切实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身体健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健康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自古有不喝生水、多喝温热水的传统。《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病至而治之汤液”,这里的“汤”说的就是温水、热水。美国“健康在线”网站近日刊文,梳理了8项研究,将常喝温水的健康益处进行了汇总。 1.缓解鼻塞。英国卡迪夫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温热的茶水、咖啡等热饮可快速且持续地缓解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疲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江家赞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喝温热的白开水能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促进痰液咳出,对伤风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十分有效。此外,吸入水蒸气有利于口腔、鼻腔黏膜保持湿润,不仅能阻止感冒病毒的入侵,还能帮助清除肺部黏液。 2.有助消化。土耳其迪亚巴克尔培训和研究医院研究人员指出,喝水不足时,小肠只能通过摄入的食物和饮品来吸收水分,而多喝水可软化粪便,多喝温热的水还能帮助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加速粪便的排出。 3.促进循环。水的温热作用可扩张血管,加快血流速度,从而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温阳暖体的效果。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人用40℃~45℃的水浸泡双脚半小时后,全身血流量会增加10~18倍,喝温水也能获得相似的效果。江家赞表示,很多人睡前会感觉口渴,但喝太多水容易导致起夜,第二天眼皮也容易浮肿。因此,建议睡前1~2小时喝杯温开水,最好不要超过200毫升。早晨起床后也推荐空腹喝一杯(200毫升左右)温开水,有助降低血液黏稠度。 4.舒缓压力。《自然神经学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由于温暖的感觉能改善人的情绪,因此常喝温水可镇静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焦虑,舒缓压力。 5.减轻体重。研究发现,从喝凉水改为喝温水能促进体重减轻,每顿饭前喝500毫升温水能将机体代谢率提高30%,而且这种效应能持续30~40分钟。 6.调节神经。英国斯旺西大学研究发现,饮水不足会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情绪和大脑功能。经常喝温水,不仅有助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还能促进睡眠,减少负面情绪。 7.温暖全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发现,在寒冷的季节,饮用温水可帮助身体升温,就像洗热水澡可以帮助循环系统更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一样,喝温水同样能改善血液循环,让全身暖起来。 8.待人友好。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研究者发现,与爱喝冷水的人相比,爱喝温水的人较多被他人评价为慷慨、富有爱心,他们喜欢给朋友送礼物,而不是只买给自己。 江家赞表示,水性质偏阴寒,若经常饮用凉水或冷饮,容易导致脾胃虚寒、湿气过重,从而影响气血运行,出现怕冷、手足不温、脘腹冰凉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形成虚寒体质。饮用温水可平衡水的寒凉之性,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而且,温饮入胃可助阳气生发,有温煦中土阳气的作用,有利于胃腐熟水谷、脾运化水谷,产生精微营养物质,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血液循环、新陈代谢等。体质虚寒、脾胃虚寒、肾虚和生理功能不健全的人群,如儿童、老人、女性等更适合常饮温水。除了温水以外,很多热饮也能散寒。比如,风寒感冒的患者可以喝热姜汤退热、驱散风寒;痛经的女性可多喝热汤、热红糖姜茶等,有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的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水温不宜过热,否则可能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最好将水温控制在65℃以下,以35℃~45℃为宜。...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监测与管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人的血压管理并不理想。为了解其中原因,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工作人员展开了研究,对中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南非四个中等收入国家的高血压管理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接受高血压治疗并成功控制的人,占比还不到20%。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诊断、控制情况不乐观 上述研究共计纳入8527例受试者,包括中国1371例、印度尼西亚3444例、墨西哥1946例、南非1766例,他们的平均年龄均超过50岁,并接受了5~9年的随访。结果发现,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未得到确诊,中国约有57%,印度尼西亚约有65%,墨西哥约有52%,南非约有46%;只有不到20%的人被诊断出来、接受了治疗且血压得到控制,中国仅有9%,印度尼西亚为7%,墨西哥为18%;南非为19%。 研究强调,血压控制的成果之所以很少能长期维持,是因为很多确诊患者不愿接受治疗,而接受治疗的患者又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没能坚持下来。因此,对于中等收入国家的人群来说,仅仅改善诊断或启动治疗,可能对高血压的长期控制影响不大。 “有些人看到这些数据可能会感到惊讶,但实际上,研究并没有夸大其词,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以我国数据为例,研究中提到约57%的高血压患者未被诊断出来,国内一直以来统计的高血压知晓率约为50%,两者相差不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高血压中心主任蔡军说,高血压属于多发病,一般起病缓慢,表面看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实际上是引发心脑血管和肾脏病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可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高血压治疗不是一蹴而就的,从诊断到治疗,再到长期管理监控,有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功亏一篑。虽然作为一种常见病,很多人对高血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做到位的人却很少,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多重因素制约血压管理 根据2021年“中国高血压年会暨第23届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的数据,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突破3.3亿人,成年人中高血压患者占比约33.33%。蔡军表示,高血压管理困难的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 个人健康意识不足。蔡军说,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控标准,人们应该在18岁以上知晓血压,35岁以上到医院首诊测量血压,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很少有人会自觉主动地测量血压,有些年轻人甚至从未测过血压。高血压的检测其实很简单,只需量一下血压,就能发现是否异常,但仍有那么多人不做,主要是因为高血压早期没什么征兆或表现,很多人没感觉到任何不适,就觉得自己很健康,没必要检查。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水平是制约高血压治疗率的重要因素,即便随着医保报销比例提升,高血压药品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但治疗率的改善依然不理想。蔡军说,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坚持吃药,以一个普通高血压患者为例,一年至少需要花费1000多元,对于经济拮据的患者来说,这依然是笔不小的支出。另外,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血压药品的实际报销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缺乏系统性管理。蔡军表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管理是碎片化的,没有系统的全链条管理网络,患者看病全凭自觉,如果患者不主动就医,医生也不知道下一次见到他是什么时候。即便有的病人能定期就医、拿药,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候在家附近的门诊,有时候可能去三甲医院,流动性很大,难以做到长期稳定的追踪管理,调药不及时、擅自停药等情况时有发生。 科普宣教渗透不够。近些年,有关高血压的科普宣传并不少见,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难以渗透到生活中。蔡军解释说,大多数科普教育都是通过媒体宣传,或者在固定地点举办讲座、义诊,但这些形式往往只能吸引本身就重视健康或有预防高血压意识的人群,而健康意识薄弱的人,往往不主动关注,甚至拒绝参加,也从不翻看这些科普的内容。 靠个人远远不够 “在高血压管理中,虽然个人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仅靠个人管理还远远不够。”蔡军说,个人管理高血压需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持久的毅力,并且长期下去难免会有疏忽和遗忘。再加上,高血压患者本就老年群体更多,常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说自己忘了吃药,或者不记得是否吃了药。如果周围没有人督促提醒,就很容易影响用药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应当是建立完善的预防和管理体系。 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系统。高血压患者最需要身边有人能给予长期提醒和帮助,做到管理日常化。但高血压患病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借助基层医疗服务的力量,未来应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通过家庭医生来了解所在社区的高血压患者情况,并予以督促、建议和随访,形成管理系统。 增加机会性筛查和渗透宣传。“将高血压预防和筛查一点一滴地渗入到生活中,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很重要。”蔡军说,可以在人流量较大的机场、火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配套放置一些自助血压计,供人们随时随地免费测量血压,增加这样的“机会性筛查”可以让早期筛查变得更加方便可行。并且,除了上述地点,公交车、路边广告牌、社区等也都是投放预防高血压宣传知识的适宜地点。 加大专项管理资金投入。蔡军表示,目前,我国的医保报销更侧重于重大疾病治疗,但实际上很多疾病等到症状严重时,不仅治疗耗费高,回报也低。如果通过早期干预和管理让血压达标,会比发生心血管事件抢救所要投入的费用低很多,这样就更容易以较少的投入换取更大的健康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