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企业新闻

如今已进入秋季,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显著加大,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近年来,脑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患病人群从二十几岁到八十岁不等。据统计,我国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疾病!你知道脑血管崩溃前的信号吗?你知道如何预防吗? 脑血管崩溃前的6大征兆 1、眩晕明显 很多人在发生脑溢血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抬脚费力,甚至摔倒在地上。但有些人眩晕感觉不明显,有点类似于喝酒后站不稳的感觉。 2、剧烈头痛 这种头痛没有明显诱因,很多人开始都是断断续续的头痛,但后来转化为持续性头痛。根据每个人的病情不同,症状持续的时间可能不一,甚至有些人还会伴有恶心和耳鸣。 3、一侧麻木 很多脑溢血发生前都会出现面部、胳膊、手指的麻木,特别是无名指!如果常常感觉左右半身麻木,应该考虑脑内小血管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如果麻木的同时,出现上肢或者下肢的乏力,情况就更加危急了。 4、眼前发黑 突然一过性的眼前蒙黑,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重影。这些都是脑溢血的前兆,所以千万不能大意。 5、突然健忘 如果对从前的事情完全忘记,但是在数小时之后又有所好转,在遗忘的时候内心局促不安,要考虑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前兆。 6、语言困难、浑身乏力 这种现象往往突然发生,短的时候,一二十秒就可以过去,长的时候,十几分钟乃至数小时才能恢复正常。恢复之后,患者不留任何后遗症。切记,这是脑出血发生的前兆。 一般情况下,脑出血从发作到昏迷有一段时间,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解开衣领,就地侧身平躺,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减少血压波动,等待救援。 预防3要点 1、合理膳食 在膳食上适量增加对膳食纤维、鱼油、大豆的摄入,脂肪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30克。 2、坚持运动 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以身体微汗、不感到疲劳、运动后自感身体轻松为宜,每周坚持活动不少于5天,持之以恒。 3、保持情绪稳定 在情绪管控上应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等,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中老年人尽量少生气。...

在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机遇的当下,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和转化中医药的价值,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医学体系,推动中医药学振兴,引领先进医学发展方向,成为值得深度思考的话题。近日,首届未来中医药论坛——2017年信息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战略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张伯礼院士在发言中表示,当前中医药面临着重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将中医药的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就能产生原创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贡献,同时也推动中医药走向国际市场,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 融合现代科技 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显示,2015年中药工业总产值786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28.55%,中药出口额达37.2亿美元,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是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中医药在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如在中医传统知识的发掘与转化、临床疗效证据的数量和质量、诊疗过程的规范化、适宜技术的评价与应用、中药材与中成药质量、中医药标准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依靠创新驱动,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提供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张伯礼以青蒿素的发现为例,阐述“中医理论+现代科技=原创成果”。他说,“中医药几千年来的理论、经验非常宝贵,但如果不与科技结合,虽然能够解决健康问题,但是发展速度和应用的程度受到局限。只有将中医药优势与科技相结合,才能更好彰显中医药的价值,在更广范围得到认可并走向国际。” 据悉,中医药现代化战略实施20多年来,中医药科技取得跨越式发展,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了多项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了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也培育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同时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张伯礼表示,近二十年来,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中医药国际注册相关标准研究进程中,互学互鉴,优势互补,在包括法规、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达成共识,搭建国际中医药学交流的桥梁,形成了相关规范标准,推动了中医药进一步走出去。 中医药要拥抱信息技术 加速国际化步伐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催生了新兴产业,也淘汰了一些传统产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张伯礼认为,“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对中医药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该主动拥抱信息技术,为我所用,这是未来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点。”例如,古代文献资料及记载的经验非常宝贵,青蒿素的发现就得益于古典文献知识的启发,像这样具有原创思维和实用价值的经验,在古典文献中还很多,但目前挖掘转化还不够。中医诊疗过程主要是靠中医感官的望闻问切,主观性及灵活性强,但不好量化,可重复性不高。这些问题的解决,信息技术将大有帮助,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协同研究。 他特别强调了在中医药文献知识的挖掘、名中医经验的传承、临床疗效的评价、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新药的发现和评价、中药种植、中药物流、中药数字制造等领域,均需要积极与信息领域进行对接,加强互相了解,明确关键技术突破点,协同攻关,力争突破。例如,加强中医诊断相关传感器的研发和标准的制订,实现四诊信息数字化,进而推动四诊的客观化,也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奠定基础;在中药制药中也需要一系列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在线动态采集制药过程数据,为实现中药智能制造,保证药品批次间一致性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中药先进制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示范研究已经得到国家新药创制专项支持,将组织横跨集成电路、新药创制和宽带移动通信等领域的专家团队,参照国际先进制药理念,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与传统中药制药技术融合,搭建数字化中药制造技术平台,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药生产质量标准体系。“药品批次间的一致性是评价药品生产质量的关键,中药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生产技术及装备的革新。”张伯礼说,开展先进中药制药技术研究将有助于提升中药产品质量,加快推动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与信息技术领域融合,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熬夜党”请对自己好一点,生物钟一旦紊乱了想恢复,大脑需要1周、肝脏肠胃则需要两周。不仅如此,多动症、抑郁症、代谢性疾病、生殖健康都与生物节律有关。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生物体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带来作息异常 “这项成果回答了生物体最基本的问题,实至名归。”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生物节律分会会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徐璎接到记者电话时难掩激动:“从人类、动物、植物到细菌,几乎所有生物体都有生物钟,它影响着血压、血糖、睡眠、新陈代谢等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生物钟控制着10%~43%的基因表达。” 徐璎200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科学部门从事研究工作。“当时我们在研究一种‘早睡早起’的基因。当地有个家族的人习惯在3时~4时起床,18时~19时睡觉。研究团队发现,这一家族管理睡眠行为的PER2基因发生了突变。如果把这种突变基因转给小鼠,小鼠同样会早睡早起。” 徐璎回国后继续从事相关研究,她带领团队还研究发现,PER1基因突变的小鼠不仅改变了睡眠时间,还会提前进食。这一研究结果曾发表在《细胞》子刊上。“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些进食时间异常的现象,比如夜食症。”徐璎说。 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主任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马鱼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与生物钟关系的科学家之一。斑马鱼基因与人类基因有着87%的同源性,能帮助揭开人类身体的很多奥秘。 “我们采用反转录病毒插入,使斑马鱼的主要生物钟基因per1b突变,这一突变使得它们的运动量比正常鱼多一倍,行为表现与人类多动症类似。”王晗的研究团队由此发现多动症和生物钟有关,并揭示了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发病的新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建立了斑马鱼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动物模型,为大规模筛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药物提供了重要材料。后来,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官方会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节律紊乱类疾病治疗或更精准 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果蝇中克隆出per基因,而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科院研究员孙中生则克隆了哺乳动物的Per1基因。长期从事疾病与生物钟调控机制研究的孙中生指出,不仅是基因,光照、饮食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生物钟变化。而生物钟紊乱与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同时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孙中生介绍,光照是生物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如北欧地区整个冬季光照仅为3小时~4小时,当地抑郁症比例大幅上升,需要进行灯光治疗。而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夜班护士月经紊乱、代谢性疾病风险增高。 “工业化发展改变社会环境。长时间灯光照射、熬夜、借咖啡提神……现代人的很多行为与体内固有节律背道而驰。因忙碌偶尔打乱生物钟,不会立刻发病,也最容易被忽略。但长久下去会造成生物钟失调,对人体健康有严重损害,如失眠、免疫力下降、肿瘤易感性增加、诱发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疾病,甚至与不孕不育也有关系。”王晗介绍,2013年其研究团队已找到生物钟基因紊乱与男性生殖障碍相关的直接证据。 “生物钟研究将给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示医疗操作进行改变,比如调整检查或用药时间,以获得更佳疗效。”王晗介绍,某些疾病,如心脏病、哮喘等,患者在晚上的相关生理指标更明显,在这一时间段进行监测检查结果更精确。 “生物钟是一个完整、精确的系统。数字化和精确性可使生物钟研究成为其他生命科学提供研究的示范。”徐璎说。 生物钟调整成为新课题 “在生命起源的进化过程中,太阳系中的生物体构成的24小时生命节律,是一种与环境达到最佳平衡的适应机制。偶尔偏离24小时后,规律睡眠和饮食,生物钟也自身具备重设的能力。一般大脑需要1周,肝脏、肠胃需要两周。”孙中生介绍,人体自身的生物节律实际上是23.76小时,在24小的时光照作用下,精妙的生物钟顺应自然保持着24小时的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个系统性的调控,使得我们能够更好适应时空变换,比如帮助我们在国际旅行中调整时差。”徐璎说,随着全球化演进,处于不同时区的人们越来越多会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情,如国际会议、金融交易等,如何能在关键时刻调整生物钟,降低事故发生率是研究方向。孙中生介绍,美国已研发出72小时不睡觉的药物,可在有特殊需要时提高警觉性,增强生物节律。 徐璎还指出,在航天事业中,宇航员脱离了由于地球24小时昼夜自转,如何在地球以外的星际空间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也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国内研究接近世界前沿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是生物钟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从现象到基因机理,从果蝇模型到小鼠再到人类,研究内容、手段都有很大的突破。 “事实上,中国很早就有关于节律的描述性研究,但没有从分子机制层面的探索。”徐璎介绍,目前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此次诺贝尔奖得主霍尔和罗斯巴什的两篇文章都有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王晗介绍,现在全国已有几十个大学和科研单位的近100个实验室在从事植物、动物、人类以及睡眠相关的生物钟相关研究。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也召开会议来探讨并且布局中国的生物节律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生物钟研究水平接近世界前沿,果蝇、植物、斑马鱼、小鼠各类研究模型齐备,发展快,与国际交流频繁。”王晗介绍,近年来,美国、日本、欧洲的学者都曾与我国研究者合作开展研究课题并组织国际会议。...

国庆假期不知不觉中即将画上句号,大部分人很快就要正式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也许还有些人觉得假期没有休息够,没心情上班,甚至还有茶饭不思、身心俱疲等状况,其实,这就是所谓的“节后综合征”,马上回归工作的你,也有过这种情况吗?如何摆脱“节后综合征”,四个小贴士助你尽快“满血复活”。 调整作息早睡早起 假期在很多人眼里似乎与狂欢挂钩,平时由于上班、上学时间的限制,难得尽情放松和玩乐,因此不少人假期的作息非常不规律,不管是彻夜上网或打牌还是披星戴月奔波在旅途,都会让自身的生物钟被打乱。假期结束后往往难以快速恢复和适应之前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的情况。补救措施之一就是调整作息,尽量早睡早起,有条件的话可以适当午休。如果晚上难以入睡,洗个热水澡会有助于睡眠。还可轻轻按摩头部、散步闲逛或做其他小事分分心;上班前好好洗个澡,能消除体表代谢的排泄物,使毛细血管扩张,有效消除疲劳。 营养膳食多吃深色蔬菜 十一期间,很多人饮食不规律,大鱼大肉一开吃就停不下来,聚会时如果饮酒过度,还会进一步加剧胃肠负担。专家建议,节后饮食应遵循多样性原则,因为单一食物的营养肯定是不全面的,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多吃谷类食物和绿色蔬菜。与浅色蔬菜相比,深颜色蔬菜含有更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专家建议可以注意增加深颜色蔬菜的比例。饮食结构建议以素、清淡为主,少油、少糖、少盐,多吃粗纤维和水果蔬菜,多喝水,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帮助胃肠道恢复健康。 适度运动缓解压力 节后提不起精神、没有胃口怎么办?对于久坐不动的“上班党”、“学生党”而言,适度的运动或许可以帮你,不仅有助于缓解疲劳感和紧张情绪,还能有活力地开展节后工作。因此不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下班或放学后进行适当自己喜欢的运动,慢跑、游泳、跳舞、羽毛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节后工作强度不宜过大 除了睡眠、饮食、运动等身体方面的调节,心理上的适应也很重要。节后短时间内不宜开展强度过大的工作,而应循序渐进,先把必要的工作做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避免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与此同时,可以做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国庆节假期已经结束,静心思考一下未来的工作学习安排,把心态调整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状态。假期的最后一天,建议写一张便笺式的备忘录,将未尽事宜和上班或上学后头几天要办的事情罗列出来,这样可做到一目了然,避免第二天上班或上学时不知从何做起。...

2017-9-28 几内亚共和国国家高级政务代表团参观访问新渔生物。 几内亚计划和国际合作部发展研究所官员Baro Sona女士、Mara Facely U先生;几内亚总统经济顾问助理 Toure Moharmed Cherif先生;几内亚矿产和地质部集体关系和地方发展服务局副局长Cherif Gopounan先生;几内亚能源和水利部总监察员Guilavogui Keletigui先生;几内亚计划和国际合作部欧美大司科长Drame Mamadou先生;几内亚中小学教育和扫盲部数据、规划和发展司副司长Doumbouya 等一行15人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亚非处刘处长的陪同下参观新渔生物。 1959年10月4日,中国同几内亚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几内亚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参观中,国际友人与新渔公司领导就仙人掌科植物的研究及利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在新渔中医药历史文化馆里,几内亚友人惊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智慧。    ...

人们一直认为高心脏病风险与生活在缺乏新鲜营养食品地区有关,但一项新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心脏病风险并非因为缺乏获得健康食品的途径,缺乏支付健康食物的经济基础才是心脏病风险高的罪魁祸首。据美国健康医疗指南(NewsMaxHealth)网9月25日报道,研究人员曾对亚特兰大的居民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发现:与那些有良好途径获得健康食物的人群相比,生活在“食物荒漠”,即难以以合适价格买到新鲜食物和其他健康食物地区的人们,因动脉硬化或炎症患心脏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小组发表于《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的研究显示:在“食品荒漠”区域内,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这表明一些人之所以无法通过健康饮食降低心脏病风险的原因不是缺乏获取途径,而是缺钱。 研究的主要作者Arshed Quyyumi博士在一封邮件中提到:“食物荒漠是指平均收入低、难以获得健康食物的地区,例如在城市1公里或农村10公里的范围内缺少杂货店的地区。” 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心脏病专家Quyyumi说:“我们发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高低与平均收入,更确切的说是个人收入有关,是否具备获取健康食物途径并不是决定风险高低的主要因素。”他补充说,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社区因素是引发疾病的主要社会因素。 Quyyumi及其同事收集了亚特兰大市区1400多名成参与者的数据,他们平均年龄在五十岁左右,其中男性占比接近40%,非洲裔美国人占37%。研究人员对参与者的个人和经济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对他们的炎症、血糖升高、血压升高以及动脉硬化的迹象进行检测。 约13%的参与者来自所谓的食物沙漠地区,与非食物沙漠中的参与者相比,这些人的吸烟率更高,因此更有可能出现高血压、动脉硬化、超重或肥胖症等疾病。研究小组将社区平均收入和个人收入加入到考虑范围之后,他们发现生活在食物沙漠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患有心脏病的风险与生活在有良好食物获取途径的低收入群体患心脏病的风险一样。 但是,低收入社区里的高收入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低收入社区里的低收入个体低,即使使他们生活在食物沙漠社区,结果也是一样。“人们缺少获得健康食物的途径可能是导致健康状况不佳的因素之一,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较低的社会经济情况对健康的影响要比健康食物获取途径对健康的影响更大。” 当研究团队发现食物获取途径对健康的影响很小时,研究团队也有些许吃惊。但大家认为距离因素可能是影响农村地区心脏病风险的主要因素。此项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人群,所以收入水平成为了比较大的影响因素。新奥尔良杜兰大学医学院(Tulan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心脏病学家基思·费迪南(Keith Ferdinand)博士说,种族缺陷也可能是影响心脏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他还为此撰写了一篇社论。 费迪南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表示,“非裔美国人的高血压、中风、心脏病死亡和心力衰竭的风险高于美国其他群体,但这些种族差距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他说:“食物沙漠可能会加大患心脏病和中风风险。许多黑人社区的快餐店数量较多,但是有提供健康食物选择的超市数量较少,户外运动的安全场所也较少。” 费迪南表示,世上并不存在降低心脏病风险的最佳饮食方式。但他推荐了一种地中海式的饮食习惯,即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全谷物、脂肪鱼肉,少食用红肉、低脂或无脂乳制品。 他说:“在许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这些食物十分缺乏、难以获取,而且价格极其昂贵。”...

众所周知,血管堵塞是很危险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很大。当血管堵塞发生在脑血管时,可使脑细胞坏死,造成脑梗、偏瘫、失语、昏迷,甚至猝死;发生在冠状动脉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者心跳骤停;发生在周围动脉血管中时,患者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甚至因坏疽而截肢;如血栓若堵在小肠、肾脏等部位,还可引发肠坏死、肾栓塞等。所以,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五个信号提示你血管堵了 一、血压异常。 人体的理想血压是80-120mmHg。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的时候,是发生脑血管堵塞的前兆,血压突然下降到80/50mmHg以下,是形成脑血栓的前兆。 二、头痛头晕思维混乱 血管血栓会造成思维混乱的表现,突发的头痛,抽搐,昏迷,嗜睡等,或者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等,都是脑血管堵塞的前兆。 三、打哈欠连连 不停的打哈欠是缺血性脑血栓的典型信号,脑血管堵塞形成血栓,血栓会让血液供给变慢,大多数脑血栓都有这个症状。 四、腿脚怕冷 足部脉搏减弱 脚是人体的末梢,血管出现问题,往往脚最先有感觉。一是腿脚怕冷,走路时腿容易酸痛。 五、手、腿肿胀 不明原因的手或者腿的水肿,这种情况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在四肢的生成,尤其是还发现四肢的静脉变得更显眼更大,水肿伴有疼痛时,更不可忽视。 另外,不明原因的多次鼻子的大量出血,且伴随着眼底出现血丝,尿中带血,这应考虑脑血管堵塞的信号。...

日前,北京市公布了《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一些具体的健康指标。与全国性指标相比,北京的指标如何?与当前的状况相比,新指标有何变化?让我们一起“数读”《纲要》。 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 北京目标:到2030年,居民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人均期望寿命超过83.4岁。 北京现状:根据《2016年度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 全国目标: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雷海潮介绍,当人均期望寿命超过75岁以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从北京过去这一年发展情况来看,我们有理由,有信心相信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经过多部门的协同,特别是市民自身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在这方面再去提高一岁以上的期望寿命是有可能的。”目前北京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已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80.8岁),国际上期望寿命高于北京市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3个,包括日本、瑞士、西班牙、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在中国,北京市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略低于上海。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 北京目标: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5%。 北京现状:2015年北京市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比例由2012年的24.3%上升至28%,居全国首位。 全国目标: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 雷海潮介绍,从居民健康素养今后发展来看,北京的空间仍然是非常大的。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第一,强调健康是每个人自己的责任。第二,设立健康北京周。通过一系列以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健康理念知识深入人心。第三,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特别是非盈利的机构应该主动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识信息服务。第四,经常开展健康素养监测,有针对性地进一步采取公共卫生行动。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北京目标:全民医保体系进一步健全,医保管理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更加顺畅。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低于18%。 北京现状:2014年北京市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19.42%。 全国目标:到2030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卫生总费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降低到卫生总费用的15%至20%时,经济困难和贫穷发生的机会才能降低到可以忽略的水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0.7平方米 北京目标: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0.7平米。 北京现状:2017年4月,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孙学才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5平方米。 全国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 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霞介绍,北京市充分利用各区在疏解腾退进程中的闲置场地,2016年重点建设264片场地,2017将完成509片场地的建设,明年5月份之前还将完成700余片群众健身的场地建设,努力实现满足不同人群日常健身需求,以一刻钟健身圈为基础的网络。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改善 北京目标: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大于56%;到2030年持续改善。 北京现状:2016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98天(54%)。 全国目标: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大于80%;到2030年持续改善。 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转好趋势,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6.7%,但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仅为52.4%。空气污染严重的京津冀等北方地区,机动车、燃煤、工业等问题一直尾大不掉,很难实现污染的迅速治理。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北京目标: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过早死亡率低于9.9%。 北京现状:2015年北京市30至70岁(不含70岁)户籍居民四类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为11.11%。 全国目标:到2030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30% 。2013年的数据是19.1%。 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基于寿命表方法计算的一个概率指标,指某年30岁的人群活到70岁生日前因该四类慢性病死亡的概率大小。与慢性病死亡相关指标相比,这个指标与期望寿命近似,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作为评价国家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雷海潮介绍,健康北京2030规划中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防控慢性非传染病疾病。第一,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第二,提供更加良好的健康服务;第三,优化健康环境。 成人吸烟率下降至17%以内 北京目标:到2030年,构建专业戒烟门诊、戒烟热线、临床简短戒烟干预三位一体、具有北京特色的戒烟服务体系,成人吸烟率下降至17%以内。 北京现状:2016年最新数据调查显示,北京市吸烟率为22.3%。 全国目标: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2015年6月1日起《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全市公共场所室内吸烟现象明显下降,北京市控烟成效显著,吸烟人口大大减少。按人口统计推算,2016年北京市吸烟人口比2014年减少了2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北京“世界无烟日奖”,称北京控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 雷海潮表示,这是各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普及的结果,同时也是市民积极参与,维护自己健康,调整行为生活方式的结果。...

16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7:健康现代化研究》指出,1960年以来中国平均预期寿命的国际差距缩小20岁,中国健康现代化指数位居世界第59位。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和他的研究团队当日发布了这一报告。从1960年至2015年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从43.4岁提高到76岁,中国与高收入国家的差距从25岁缩小到约5岁,1970年以来中国平均预期寿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该报告用健康现代化指数对131个国家分组,健康发达国家有25个、健康中等发达国家有23个、健康初等发达国家有33个、健康欠发达国家有51个。2014年中国健康现代化指数为41,排名第59位,属于健康初等发达水平。 报告提出了健康现代化的100个核心指标,涉及健康风险、健康状况、健康响应三大主题。在统计数据比较齐全的45个指标中,中国有18个指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有8个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何传启表示,中国卫生系统需要转型升级,从工业时代分立的医疗卫生系统和医疗保险系统,向信息时代整合型分工合作制国民健康体系转型升级。这种国民健康体系以人的健康需求为中心,以健康长寿为目标。 报告认为,2020年中国将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将跨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新阶段,迈入“健康优先”的新时代,建议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建设和完善“公益型全民健康保险体系”,在条件成熟时转型为“国家福利型健康保险体系”,力争2050年公共健康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