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 中医养生:防寒润燥 适量进补,顺时养护度秋冬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阳气渐收、阴气渐盛,气候表现为 “寒” 与 “燥” 两大特征。寒邪易伤阳气、阻滞经络,燥邪易耗津液、损伤肺脾,此时养生的核心在于 “防寒润燥、适量进补”,既抵御外邪侵袭,又滋养脏腑精气,为来年健康筑牢根基。
一、防寒保暖:固护阳气,抵御寒邪
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秋冬阳气衰减,寒邪易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发感冒、关节痛、脾胃虚寒等问题。防寒养生需遵循 “温阳、避寒、固表” 三大原则。
(一)重点部位保暖,阻断寒邪通道
寒邪侵袭多从薄弱部位入手,腰颈脚为 “寒邪易攻之地”。腰为肾之府,肾主藏精,腰部受凉会直接损伤肾阳,导致畏寒、腰酸、尿频等症状,建议佩戴护腰,避免久坐凉椅;颈部有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受凉易引发头痛、颈椎病,外出时可戴围巾,避免冷风直吹;“寒从脚起”,脚部穴位密集,气血循环末端,需穿保暖透气的鞋袜,睡前用 40℃左右温水泡脚,加入生姜片或艾叶,可温通经络、驱寒暖身。
(二)起居调摄,顺应阳气收敛
秋冬应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避免熬夜耗伤阴液;晚起能等待日光升起,借自然界阳气补充自身,减少寒邪侵袭。同时,室内需保持适宜温度,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防止阳气骤升骤降。此外,避免清晨或夜间外出锻炼,此时寒气最重,可选择上午 10 点后或午后阳光充足时活动,以微微出汗为度,忌大汗淋漓,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
(三)温阳食疗,内驱寒邪
饮食上可适当增加温热性食材,如羊肉、牛肉、桂圆、红枣、生姜等,忌生冷寒凉食物。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取羊肉 500 克、当归 20 克、生姜 30 克,慢炖 1.5 小时,可温中散寒、补气养血,适合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者;生姜红枣茶,生姜 3 片搭配红枣 5 颗煮水,加少量红糖,能温胃散寒、调和气血,日常饮用可增强抗寒能力。
二、润燥生津:滋养肺脾,补充津液
秋冬气候干燥,“燥胜则干”,易出现皮肤干燥、口鼻干裂、咽喉不适、大便干结等 “秋燥” 症状。中医认为 “肺喜润而恶燥”,且肺主皮毛、开窍于鼻,润燥需以滋养肺脾为核心,兼顾内外调理。
(一)饮食润燥,滋阴养肺
选择滋阴润燥、生津止渴的食材,遵循 “少辛增酸” 原则 —— 减少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生姜),以免加重燥邪;增加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柚子),可收敛肺气、滋养津液。推荐食材:梨(生吃清热生津,炖冰糖雪梨可润肺止咳)、银耳(搭配百合、莲子煮羹,滋阴润燥)、百合(煮粥或炒菜,养心润肺)、蜂蜜(晨起空腹冲饮,润肠通便、滋养肌肤)、白萝卜(生吃清热润燥,煮水可缓解咽喉不适)。
(二)起居保湿,减少津液耗损
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将湿度维持在 50%-60%,避免空气干燥加剧皮肤和呼吸道不适;多喝水需遵循 “少量多次” 原则,忌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可在水中加入麦冬、枸杞或菊花,滋阴润燥效果更佳。此外,避免频繁洗澡,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防止皮肤津液流失。
(三)情志调摄,润肺安神
中医认为 “悲忧伤肺”,秋冬万物凋零,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损伤肺气。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练习八段锦、登高赏秋等方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肺气宣发,减少燥邪郁结。
三、适量进补:辨证施养,补益精气
秋冬是 “进补” 的黄金时节,此时人体精气内敛,消化功能增强,适当进补可使营养物质转化为精气储存于体内,增强体质。但中医进补的核心是 “辨证施补、适量有度”,忌盲目跟风、过量进补。
(一)进补原则:辨证为先,循序渐进
进补前需明确自身体质,避免 “虚不受补” 或 “补不对症”。常见体质对应的进补方向:
- 气虚体质(畏寒、乏力、易感冒):宜补气健脾,选择黄芪、党参、山药、薏米等;
- 血虚体质(面色苍白、头晕、月经量少):宜补血养血,选择当归、阿胶、红枣、桂圆等;
- 阴虚体质(口干、手心热、失眠):宜滋阴降火,选择麦冬、沙参、银耳、百合等;
- 阳虚体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腹泻):宜温阳散寒,选择鹿茸、羊肉、桂圆、杜仲等。
进补需遵循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原则,先以温和食补为主,如粥、汤、羹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一开始就服用过于滋补的药材或膏方,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引发腹胀、上火等问题。
(二)经典进补方推荐
- 黄芪山药粥:黄芪 15 克、山药 30 克、大米 50 克,黄芪煮水后取汁煮粥,可补气健脾,适合气虚体质者日常食用;
- 当归红枣乌鸡汤:乌鸡 1 只、当归 15 克、红枣 10 颗、枸杞 5 克,慢炖 2 小时,补血养血,适合血虚体质者;
- 麦冬沙参茶:麦冬 10 克、沙参 10 克、冰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滋阴润燥,适合阴虚体质者;
- 桂圆杜仲粥:桂圆 5 颗、杜仲 10 克、小米 50 克,杜仲煮水取汁煮粥,温阳补肾,适合阳虚体质者。
(三)进补禁忌:避误区,护脾胃
- 忌过量进补:“补过则滞”,过量食用滋补品会导致上火、消化不良、体重增加等问题,如羊肉、桂圆过量易引发口干、便秘;
- 忌盲目进补:感冒发热、咳嗽痰多、腹胀腹泻者不宜进补,需先调理脾胃、清除外邪,再行进补;
- 忌单一进补:需兼顾营养均衡,避免只吃滋补食材,搭配蔬菜、水果、粗粮,保证膳食纤维摄入,维持肠道通畅。
结语
秋冬养生,重在 “顺时” 与 “适度”。防寒需固护阳气,从保暖、起居、食疗多维度抵御寒邪;润燥要滋养肺脾,通过饮食、保湿、情志调节补充津液;进补则需辨证施养,以温和食补为主,避免盲目跟风。遵循中医 “天人相应” 的理念,将防寒、润燥、进补有机结合,才能养护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平稳度过秋冬季节,为健康续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