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科学破局:从 “依赖药物” 到 “管理健康”

科学破局:从 “依赖药物” 到 “管理健康”

晨光熹微,72 岁的张女士已端坐在餐桌前,小心翼翼地从药盒中倒出五颜六色的药片。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钙片、护心药、养胃药、关节止疼药,这些大小不一的药片,是她近十年来雷打不动的 “早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缠了我快十年,这两年又添了失眠和关节炎,忘啥也不能忘了吃药,我的命全靠这些药撑着呢。” 张女士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降脂药和降压药送入口中。每次去医院,她总要拎着一个大袋子,心内科开降压药,内分泌科加降糖药,骨科再来点止疼药,转完一圈科室,袋子便被塞得满满当当。

与张女士被疾病推着 “吃药” 不同,67 岁的李先生身体硬朗,却也有着自己的 “健康执念”。他的抽屉里,深海鱼油、辅酶 Q10、胶原蛋白肽、氨糖软骨素等保健品整齐排列。“这些都是子女从国外买回来的,年纪大了,得多为身体打算,提前预防总没错。” 李先生拿起一瓶氨糖软骨素,语气中满是对健康的期许。

70 岁的赵先生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对药物有着近乎偏执的依赖。每次去医院,如果医生没开药方,他就觉得这趟医院白去了。上个月,他因感冒去社区医院,医生诊断为普通病毒性感冒,症状较轻,建议他多喝水、多休息。可赵先生却不乐意了,坚持要求输液,还让医生开感冒灵和止咳糖浆。“吃药总比不吃强,再说都花了挂号费,空手回去心里实在不踏实。” 赵先生的想法,道出了不少老年人对药物的特殊心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超七成至少受一种慢病困扰,多病共存现象十分普遍。《老年人多重用药评估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更是指出,60 岁及以上老年患者日均服药达 8.6 种,而健康老人对各类保健品的依赖也愈发明显。当药片和保健品逐渐成为老年人生活的 “必需品”,如何理性看待药物作用、走出用药误区,已成为关乎老年健康的重要课题。

用药困局背后的双重推手

上述三位老人的情况,是我国老年人 “药不离手” 的典型缩影,背后既有着疾病带来的无奈,也存在着需要纠正的认知偏差,主要可归结为两大核心问题。

一方面,多重慢病叠加,用药精简难度大。我国 60 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中,75.8% 被 1 种及以上慢病困扰,一人身患多种慢病的情况极为常见。仅糖尿病这一种疾病,就可能需要服用 2-3 种药物,若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每天用药种类很容易超过 5 种。同时,现代医学分科精细,虽然能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治疗,但也造成了 “各管一段” 的局面:心血管专家专注于控制血压,内分泌医生紧盯血糖变化,呼吸科大夫则聚焦肺功能,当老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时,很难实现用药的精简。不过,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对药物的心理依赖,让老年人 “吃药才踏实”。在许多老年人心中,药物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工具,更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部分老人将吃药等同于 “病情可控”,觉得 “吃了药就踏实”,甚至形成了 “药不能停” 的执念。而保健品依赖者的心理需求则更为隐蔽。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唐丹分析,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面对疼痛、精力衰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此时,保健品便被他们当作 “抗衰老保险”,再加上 “纯天然”“无副作用” 等宣传的吸引,不少老年人愿意为高价保健品买单。

用药误区暗藏多重健康风险

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的认知误区,正悄悄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其危害远超人们的想象。
首先是药效大打折扣。王征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有 “吃了药就万事大吉” 的错误想法。比如,明明服用着降压药,却依旧保持高盐饮食;吃着降糖药,却不控制主食摄入量;更有甚者,熬夜打麻将、喝酒不忌口,最终导致小中风频繁发作。“药物并非万能,它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功效。” 王征强调,“只吃药、不管嘴” 的做法,会让病情反复,使老人陷入 “加药-效果差-再加药” 的恶性循环。

其次,药物副作用频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65 岁及以上老人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比高达 34.5%,其中因多药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占比达 60%。王征在临床中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例:有的老人血压、血糖控制得十分稳定,却因药物性胃炎无法正常进食;有的老人盲目服用钙片,导致血钙超标;还有的老人同时服用抗凝药和三七粉,引发了出血症状。更危险的是,部分老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后,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却误以为是 “药效不够”,进而自行增加药量,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身心状态不断滑坡。过度依赖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会加速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王征指出,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老人,即便服用 “增强肌肉” 的保健品,也可能因缺乏锻炼患上肌少症,出现乏力、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而依赖安眠药的老人,如果不调整作息习惯,不仅睡眠质量难以改善,还可能因药物带来的嗜睡副作用,增加跌倒风险。在心理层面,将健康完全寄托于药物的老人,会变得更加焦虑、自卑。唐丹观察到,部分老人因为 “每天要吃一堆药”,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 “累赘”,甚至主动减少社交活动,进一步加剧孤独感,最终陷入 “用药越多-状态越差-更依赖药” 的恶性循环。

科学破局:从 “依赖药物” 到 “管理健康”

面对老年人用药的重重困境,建立理性、科学的用药观,成为破局的关键。王征强调,身患慢病的老年人,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准则。

第一,给药物 “瘦身”。定期整理家中药箱,及时清理过期药和闲置药,并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处理,切勿随意丢弃或赠送给他人。

第二,携带用药清单就诊。老年人在前往不同科室就诊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避免不同科室开出相互冲突的药物。此外,也可以携带完整的用药清单,前往医院的老年科或全科门诊,请医生评估多重用药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第三,严格遵医嘱用药。临床上,除了大把吃药的情况,还存在不少老人因担心药物副作用,擅自减药、停药的现象。老年人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理性看待药物副作用。可以让子女帮忙标注药品说明书中的关键信息,比如 “饭后服用” 可减少胃肠刺激,看到 “可能引起头晕” 的提示时,起身要放慢速度。

对于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则要警惕保健品的 “心理安慰陷阱”。王征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也无法逆转衰老过程。如果确实需要补充营养素,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单一成分的补充剂,而非成分复杂的复合保健品,尤其要拒绝那些宣传 “防衰老”“治百病” 的产品。

比药物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制定一份适合的 “生活处方”。

在饮食方面,要做到控盐、限糖、低脂。患有高血压的老人,每天盐摄入量不宜超过 5 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主食量,可用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高血脂人群则要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摄入。

运动方面,要让锻炼成为常态。唐丹表示,对老年人而言,运动并非一项任务,而应融入日常生活。患有肌少症的老人,可以从每天靠墙站立 10 分钟、握弹力球等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散步、打太极拳等轻度运动;关节不好的老人,则可以尝试坐姿抬腿等对关节压力较小的运动。

睡眠方面,要用良好习惯促进睡眠。王征指出,很多老人长期依赖安眠药入睡,其实通过调整作息和心态,能更有效地改善睡眠。比如,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用热水泡脚、听轻柔音乐放松身心;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即使前一晚没睡好,早上也按时起床。

社交方面,多与人交流能减少焦虑。唐丹认为,良好的社交是缓解衰老恐惧的 “天然疫苗”。老年人可以参加社区广场舞队、老年大学,也可以定期和子女孙辈视频聊天,通过这些方式减少孤独感,降低对药物的心理依赖。

从 “药罐子” 到 “健康管理者”,老年人的健康晚年,不应被药片和保健品填满,而应在科学用药的基础上,依靠健康的生活方式,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活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