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药食同源:从传统养生到年轻赛道,一场 “吃出来的健康” 革命

药食同源:从传统养生到年轻赛道,一场 “吃出来的健康” 革命

当 95 后在奶茶里加枸杞、00 后把黑芝麻丸当零食、办公室年轻人人手一罐红豆薏米粉 —— 曾经被贴上 “中老年专属” 标签的药食同源,正以全新姿态闯入年轻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突破 3000 亿元,其中 18-35 岁消费者贡献占比超 45%,同比增长 12%。从 “朋克养生” 到 “科学续命”,药食同源正凭借 “温和调理、场景适配、口感升级” 的特质,成为年轻人健康消费的新风口。

一、需求驱动:年轻人的 “亚健康焦虑”,催生药食同源新场景

当代年轻人的健康困境,为药食同源打开了市场缺口。《2024 中国青年健康白皮书》显示,72% 的年轻人存在睡眠障碍、68% 受肠胃不适困扰、55% 有脱发焦虑,而他们对健康的诉求既不同于父辈 “治病” 的刚需,也拒绝 “苦口良药” 的传统养生方式 —— 更倾向于 “无负担、日常化、可感知” 的调理方案,药食同源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一方面,年轻人的 “养生场景” 高度碎片化。熬夜加班后需要 “护肝”,外卖吃多了需要 “祛湿”,换季过敏需要 “润肺”,这些高频次、轻症状的健康需求,无需依赖药品,却需要比普通食品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药食同源产品以 “食材即调理” 的属性,完美嵌入这些场景:比如加班时泡一杯菊花决明子茶,替代含糖饮料;下午茶吃两颗阿胶枣,兼顾口感与补血;出差时带几包独立包装的茯苓饼,解决肠胃不适。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 “健康” 的定义更趋 “内外兼修”。除了身体调理,他们还追求 “颜值养生”—— 比如通过吃桃胶雪燕补充胶原蛋白,用桑葚干改善肤色暗沉;“情绪养生”—— 借助百合、莲子缓解焦虑,用桂圆、红枣改善疲劳导致的情绪低落。这种 “功能性 + 体验感” 的双重需求,让药食同源跳出 “养生刚需” 的局限,成为年轻人表达生活态度的载体。

二、产品破圈:从 “老味道” 到 “新潮流”,重构年轻消费体验

传统药食同源产品多以 “煲汤料”“中药材” 形式存在,操作复杂、口感单一,难以打动年轻人。如今,品牌通过 “形态创新、口味升级、场景绑定”,让药食同源产品完成 “从厨房到零食柜” 的转变。
形态便携化,适配快节奏生活。年轻人没时间熬煮银耳莲子羹,品牌就推出即食银耳羹,开水冲泡 3 分钟即可食用;传统黑芝麻糊需要冲调,就做成独立包装的黑芝麻丸,随手就能吃。老金磨方的黑芝麻丸、杞里香的即食燕窝等产品,凭借 “开袋即食” 的特质,成为办公室、健身房的热门单品。
口味年轻化,打破 “养生 = 难吃” 的偏见。为了吸引年轻人,品牌在保留食材功效的同时,加入水果味、茶香、奶味等元素:比如 WonderLab 推出的护肝软糖,以葡萄味掩盖葛根、枳椇子的草本味;元气森林联合传统药企推出 “红豆薏米气泡水”,用气泡感中和食材的清淡,既满足口腹之欲,又实现祛湿需求。甚至连 “药食同源 + 零食” 的跨界产品也层出不穷 —— 茯苓饼干、山药脆片、陈皮糖,让养生变成 “解馋” 的过程。
场景精准化,绑定年轻人的生活轨迹。品牌不再笼统地宣传 “健脾养胃”“润肺止咳”,而是针对具体场景设计产品:针对 “熬夜党” 推出 “菊花决明子护眼茶”,针对 “外卖党” 推出 “山楂鸡内金消化片”,针对 “健身党” 推出 “红豆薏米粉代餐”。某品牌还推出 “经期专属礼盒”,将桂圆、红枣、生姜等食材做成独立茶包,搭配暖腹贴,精准击中女性消费者的经期需求。

三、信任构建:技术赋能 + 科学背书,打消年轻人 “智商税” 顾虑

年轻人对养生产品的态度,既渴望 “有效”,又警惕 “智商税”。传统药食同源依赖 “祖祖辈辈的经验”,而年轻人更相信 “数据说话”—— 这推动行业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技术驱动”,通过现代科技提升产品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成分可视化,让功效 “看得见”。品牌通过技术手段提取药食同源食材的有效成分,并公开检测报告:比如xxx的灵芝孢子粉产品,会标注 “破壁率 99%”,证明有效成分更易吸收;某枸杞品牌通过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枸杞的种植地、采摘时间、农残检测结果,解决 “以次充好” 的担忧。
科研合作化,强化专业背书。越来越多品牌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验证食材的功效:比如xxx与江南大学合作,研究胶原蛋白肽与红枣、桂圆的协同作用;xxx联合厦门大学,开展 “陈皮抗氧化” 的临床实验。这些科研成果以 “白皮书”“实验报告” 的形式公开,让年轻人觉得 “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有依据”。
标准规范化,规避 “概念炒作”。此前,部分品牌存在 “夸大功效” 的问题,比如宣称 “吃阿胶能根治脱发”“喝红豆薏米水能减肥”,导致消费者信任度下降。如今,随着国家对药食同源目录的规范(目前已公布 110 种药食同源食材),以及市场监管的加强,品牌更注重 “合规宣传”—— 比如明确标注 “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用 “辅助调理” 替代 “治疗”,让行业发展更理性。

四、挑战与机遇:年轻赛道的 “长红” 密码

药食同源的年轻赛道虽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同质化严重,多数品牌集中在黑芝麻丸、红豆薏米粉等热门品类,缺乏创新;二是功效与口感的平衡难题,部分产品为了追求口感,添加过多糖分、添加剂,反而违背 “健康” 初衷;三是消费者教育不足,部分年轻人对药食同源的认知仍停留在 “网红产品”,缺乏长期消费意识。
但机遇同样显著: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年轻人对药食同源的需求会更细分 —— 比如 “儿童药食同源”“孕妇专用食材” 等领域仍有空白;跨界融合也将成为趋势,药食同源与美妆(比如含人参成分的护肤品)、宠物食品(比如含黄芪成分的狗粮)的结合,可能开辟新市场;此外,国潮风的兴起,让传统药食同源食材与文化 IP 的联名(比如 “故宫文创 + 阿胶”“敦煌 IP + 枸杞”)更易吸引年轻人关注。

结语:药食同源的 “年轻化”,不是讨好,而是共鸣

药食同源能在年轻赛道崛起,本质上是抓住了年轻人 “既要健康,又要生活质感” 的核心需求 —— 它不再是长辈口中 “必须吃的补品”,而是年轻人主动选择的 “生活方式”。未来,只有真正理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口味偏好、信任逻辑,用技术提升功效,用创新优化体验,用真诚构建信任,药食同源才能从 “网红赛道” 变成 “长红赛道”,让传统养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真正 “活” 起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