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聚焦慢病管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聚焦慢病管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在当今社会,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全民健康的主要“杀手”。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聚焦慢病管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对于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慢病管理:刻不容缓的健康挑战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以高血压为例,它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后果。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时机。糖尿病同样如此,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 80%,且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 70%以上。这不仅给患者个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构成了巨大压力。因此,加强慢病管理,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慢病管理的关键基础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慢病管理的关键基础,只有让公众具备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一方面,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通过健康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慢性病的危害、发病原因和预防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例如,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理念,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提升健康素养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已经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来说,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至关重要。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合理调整饮食和运动,按时服药,定期复诊。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多管齐下,推进慢病管理与健康素养提升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

政府、医疗卫生机构、社区等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慢性病防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制作公益广告、健康科普节目、宣传手册等,向公众普及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知识。同时,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健康讲座、义诊咨询等活动,面对面地为公众提供健康指导和服务。

完善慢病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慢病管理体系是提升慢病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慢病防治能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随访、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联动,实现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推动健康产业发展

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慢病管理和健康素养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鼓励企业研发和生产健康食品、保健品、健身器材等相关产品,满足公众对健康的需求。同时,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如健康体检、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为公众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此外,还应加强健康产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慢病管理和健康素养提升工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保障水平。制定有利于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健康产业。同时,加强对烟草、高盐高脂高糖食品等不健康产品的监管,限制其广告宣传和销售,为公众创造一个健康的消费环境。

展望未来:构建全民健康新格局

聚焦慢病管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慢病管理和健康促进领域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干预方案。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创新工作模式,不断完善慢病管理体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慢病管理,共同构建一个全民健康的新格局,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慢病管理关乎全民健康福祉,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应对慢病挑战的根本之策。让我们携手共进,聚焦慢病管理,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