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研究表明,心血管好是长寿关键

研究表明,心血管好是长寿关键

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全球死亡中约三成都因它而起。《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2021》显示,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子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能保持良好心血管健康水平,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痴呆症的风险均会降低。简单说就是,心血管健康对延长预期寿命有关键作用。

心血管健康水平高,无慢病时间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多数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增加,但并非所有增加的预期寿命都在最佳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长年患有一种甚至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如今,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英国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美国也有2/3老年人多病共存(2种以上)。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的数据,2021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约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选取了约13.5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并利用“生命八要素(LE8)”对其心血管健康水平进行打分。LE8评分包含8个指标:健康饮食、体育活动、烟草/尼古丁暴露、睡眠情况、体重指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各指标的健康水平越高,得分就越高,每个指标满分为100,最后取其平均值。研究对象起初都没有重大慢性疾病,他们按评分被分为心血管健康低等水平组(LE8评分小于50),中等水平组(LE8评分大于50但小于80)和高等水平组(LE8评分大于80)。最终的评估结果发现,LE8评分低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痴呆症中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在50岁时,心血管健康水平低、中、高组的男性,“估计无病年”分别为21.5年、25.5年和28.4年,女性分别为24.2年、30.5年和33.6年。与心血管健康水平低的男性相比,中、高等心血管健康水平的男性在50岁时没有慢性病的年份平均会延长6年和9.5年,女性组分别延长6.3年和9.4年。

风险因素一致,疾病间也相互影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上述研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这四大慢性病都有大致相同的可控风险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等。具备这些危险因素越多的人,心血管健康水平越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越高。另外,心血管健康与这些慢性疾病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早在1999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做出论断:“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张海澄说:“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确实沆瀣一气。”血糖主要为心血管供能,血糖过高会损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内皮出现损伤,通俗理解就像腌糖蒜,血管长期泡在糖水里一定会广泛受损。再加上,调节血糖的胰岛素还是调节脂肪代谢的关键物质,糖脂代谢都紊乱的情况下,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有研究曾指出,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而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即使临床上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多伴有糖代谢异常。

心血管健康可能影响大脑功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痴呆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身体中的动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硬,而血管硬化可能会导致认知改变,保持心脏及血管弹性则能减缓认知衰老。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血液为大脑转运必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激素和氨基酸,以提供记忆和思考所需能量,保障良好的脑灰质血流对脑细胞的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大脑认知功能,而这首先需要一颗健康的心脏。

癌症与心血管疾病已进入“临床交汇”时代。发生在心脏部位的癌症并不常见,但临床医生却发现,大多数癌症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甚至因心血管并发症而死亡。据统计,随着癌症患者寿命不断延长,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第二大远期发病及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死亡率在十年内出现交叉。21世纪以来,肿瘤心脏病学诞生并引起临床和学界关注,目前研究较广泛的是,抗癌治疗可导致心血管毒性反应,包括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和卒中等。有数据显示,肿瘤治疗中的蒽环类药物所导致的心肌损害和心力衰竭最为常见,发生率可达非肿瘤患者的6~15倍。另外,胸部及纵隔区域放疗对心脏有损害、肿瘤有害的细胞因子会对心肌产生毒性损害等也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有些医院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这也是随着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病的患者增多,应运而生。此外,肿瘤本身也是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之一,必须予以警惕。”张海澄说。

“心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也经常并存。”张海澄说,人体心脏泵血及肺部吸入氧气的能力直接关系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健康,很多心血管疾病会出现呼吸系统症状表现,呼吸系统疾病也容易有心血管症状,心与肺几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心脏代谢

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针对理想心血管健康与中国成年人死亡风险降低的关联进行研究,根据近20万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得出,不论个人当前的医学因素和生活行为是怎样的,只要尽早以健康的生活行为和良好的心脏代谢状况为目标采取措施,就可以减少过早死亡。他们还提出了适合评估国人心血管健康的评分标准(如图),总分为0~6分,代表心血管健康水平不良,7~9分为中等水平,10~14分为理想水平。

张海澄表示,超过80%的心血管事件都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和管理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来预防。具体包括不吸烟、不喝酒、适度运动、食物多样、营养均衡、保持健康体重、保障充足睡眠等。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紧张是威胁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与生活节奏紧张、压力过大有一定关系。健康生活必须要重视劳逸结合、心态平和,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做做运动、见见亲友、听听音乐,及时放松身心。

此外,各项健康指标不在理想范围内的人,应积极采取治疗措施,按医嘱用药并定期调药,切忌擅自改变药量,甚至自行停药。血液黏稠度指标不能作为判断心血管健康的科学依据,关键要重视血压、血糖、血脂和脉搏四项指标的定期监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