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7 《典籍里的中国》对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明万历年间,年过七旬的李时珍手捧大儒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的序,欣喜万分。借助王世贞的影响力,他耗费近四十年心血编写的皇皇巨著——《本草纲目》终于能刊行于世。
回想父亲的鼓舞,回想编写此书过程中的艰辛,想到《本草纲目》日后能惠及万民、拯救苍生,李时珍不禁眼噙热泪。此时,一个自称来自四百年后的读书人,竟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这部尚未付梓的巨著中记载了几味药、几幅图,还告诉李时珍,《本草纲目》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
这样不可思议的场景,出现在央视最近热播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节目第4期讲述了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的故事,一经播出,广受欢迎。李时珍曾攻读四书五经,屡试不第后弃儒学医,从医时心系天下苍生。《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的热播,也为我们传播中医药文化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带来许多启发。
《典籍里的中国》热播之由
时代之刚需
近年来,央视推出了一大批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例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这些节目分别从汉字、成语典故、灯谜、古诗词等入手,为人们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风采。
一段时间内,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荧屏被以追求感官刺激为主要内容的节目霸占,而传统文化类的综艺节目能吸引众多眼球并赢得好评,难免让人惊讶。
对于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大热,惊讶之余,又似乎在情理之中。独特精美的节目制作方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人们对物质以外的美好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要求我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国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视,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让《典籍里的中国》这类节目的大热成了必然。
形式之新颖
而《典籍里的中国》则以“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这样的方式将一部部典籍呈现在人们面前,将典籍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较好地统一起来。先进的舞台技术、演员生动的表演、别具一格的剧情安排,使观众仿佛成为武王伐纣、李时珍修本草这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专家们通俗易懂的讲解,让观众不仅享受视听盛宴,还学到与典籍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当代读书人与先贤的对话,又触发观众跨越时空的思考。每一次节目观看,都是一段跟随着历史人物一同喜怒哀乐的过程,更是一段收获知识与思考的经历。
《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创新让观众产生共鸣》曾引用一位文化类综艺节目制片人的话:“文化类综艺节目对观众的文化和教育背景是有一定要求的,不像娱乐类节目那样具有先天的亲和力。”这也反映了文化推广过程中,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不易。
与时俱进弘扬中医药文化
紧跟时代主题要求
中医药文化既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中医药又是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凭借这样的双重属性,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典籍里的中国》是为了通过典籍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典籍更是浩如烟海,想要将它们全部介绍给观众,并不现实。《典籍里的中国》目前推广了四部典籍《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这几部典籍,每一部在中国文明的发展史中,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学习《尚书》,是在探寻华夏文明的“根”。《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书中透露出中华文明对科学技术的崇尚。《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中国历史中的人物,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品格激励着我们。《本草纲目》集明以前本草学之大成,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每一部典籍,或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或讲述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时间久远,文章字句艰深难懂,如果毫无重点的全盘托出,反而会让观众生厌,更加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典籍里的中国》每期聚焦一部典籍,每部典籍围绕人物相关的几个故事,再将书中的著述穿插其中。例如《尚书》一期围绕伏生护书,讲述了晁错学《尚书》、武王伐纣等故事,凸显了《尚书》中关于民本的内容。
无论是伏生护书、宋应星致力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还是李时珍修撰本草,他们的故事背后,体现出来的都是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跨界合作必不可少
就第四期《本草纲目》而言,《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的舞台上有研究历史学和中医药学的专家学者作专业解读,有参与过优秀影视话剧创作的导演、编剧和演员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不同的人群,在阅读《本草纲目》时的注重点和体悟诚然不同,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不同的人群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生活在当代的读者。表演进行到李时珍为求书商刊印《本草纲目》四处奔波的阶段时,观众流下了眼泪,专家学者也悲婉叹惜。
典籍中的内容不同,承载着的中华民族不怕困难、爱国爱民的精神品质却能感染每一个人。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推广,需要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合作,优势互补,照顾不同人群的感受,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古籍中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还强调:“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
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古籍是最重要的载体,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样离不开古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籍中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加以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中医药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医药文化不乏趣味性,除了李时珍以外,还有葛洪、朱丹溪等一大批儒医,他们身上都带有引人瞩目的传奇色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与自古流传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所迸发出的趣味,能够很好地吸引群众、亲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让中医药医文化被更多人了解。(赵可琢 张丽君)
暂无评论